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72期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在台灣社會,大眾對青年抱持「未成熟,不該讓其擁有發言權」的態度;對於青年的重視,往往仍停留在「選舉時,政治人物贏得選票」的口號。
關鍵字:
作者/廖斌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直教會會友)
在「亡國感」氣氛瀰漫之下,2020年激烈的總統和國會選舉結束了。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順利連任,同時民進黨在立法院也維持過半的優勢。本次,在雙方陣營選前激化選情的情緒下,激發了74.9%的高投票率。選前一天,在台灣各地的交通樞紐,無論是火車站、高鐵站,甚至是機場,都可以看見返鄉準備要投票的人,尤其可觀的是年輕人。
 
年輕選民是這次選舉結果極為關鍵的因素。然而,很可惜的是,這次選舉卻在「亡國感」情緒的催生下,淹沒了候選人和大眾對於公共政策的討論。青年議題在許多西方進步民主國家受到重視,歐洲議會甚至早在1972年就開始致力於青年政策。然而,在台灣這類以東亞文化為基礎的社會,大眾的心態往往對青年抱持「未成熟,不該讓其擁有發言權」的態度;對於青年的重視,往往仍停留在「選舉時,政治人物贏得選票」的口號。
 
我們先來界定一下, 到底哪些人算是「青年」? 按照聯合國人類居住規劃署(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UN-HABITAT)的定義,青年的年齡大約在15~32歲;而在「非洲青年憲章」(African Youth Charter)則把青年界定在15~35歲。因此,我們對青年採取比較寬的定義:15~35歲。換言之,就是大約在國中二年級到大學畢業後大約十多年之間的人,都算是青年的範圍。
 
當青年成為台灣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時,該是這個社會重視青年對台灣民主的重要性的時刻了。由於本文不可能觸及所有關於青年與政治關係的議題,因此,筆者將焦點放在以下兩個面向來探討:一、政府應該從哪些角度去思考青年政策?我們梳理了2020年總統候選人的主要青年政見。二、台灣/教會的青年,可以用什麼態度面對政治?
 
政府如何思考青年政策?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青年人口通常有這些特色:一、具有創造力,但缺乏經驗。二、具有新知,但缺乏機會。三、具有新觀念,但缺乏權力。因此,當一個政府在思考青年政策時,就必須為青年在勞動市場和公民社會當中,提供這些政策基礎:經驗傳承、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參與的管道。
 
在目前我國政府專職處理青年事務的部門,中央層級有教育部的青年發展署,至於地方政府,只有桃園市和高雄市設有青年局,其他四都則僅設有青年事務委員會。由此可見,青年事務在我國政府僅是逐漸受到重視。這些機關對於青年事務所負責的業務內容,不外乎:青年就業(生涯發展)、青年參政和青年教育(尤其側重國際交流)。
 
在2020年,這個青年選票開始受到政治人物重視的時代十字路口,即使選舉已過,但透過比較各候選人的青年政策,仍極具展望政府未來制訂青年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我們將他們的青年政策分為四個面向來討論:教育權利、青年就業、居住問題、青年參政。
 
一、教育權利
 
這部分通常著重在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接受教育的內容是否學用兼具?是否具備多元性和國際性?
 
 
●宋楚瑜曾在參與「青年論壇」時提出,支持學生參與大學資源的分配和管理。這個主張比較著重在青年參與校園事務的面向,但他卻沒提到,在教育過程中面臨問題的解方。
 
●韓國瑜的政策白皮書《集智台灣》,教育政策如下:一、加強國際及兩岸教育與產學交流,補助青年學子國際交流與學習。(著重國際和兩岸產學合作。)此外,也全面補助大學生及研究生出國學習1年。二、建立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體系,強化技職教育培育產業所需人才。(著眼於以往教育無法「務實致用」,故主張透過建立跨部會合作平台,強化「產學合作」。)
 
●蔡英文的競選官網提到,當前青年教育的問題主要是:有高達54.87%失業青年沒有遇到可工作的機會,主因是「學用落差」。作為現任總統,蔡陣營列出當前政府已經採取的措施為「投資青年就業方案」,內容包含:盤點人力供需缺口、建構職能基準;加強學校職涯輔導與就業準備。
 
綜觀三位候選人對青年教育的政見,除了宋楚瑜沒有特別提到高等教育政策的實質內容外,韓國瑜和蔡英文都看到當前青年教育的問題在於所學和就業的落差,都著重彌補「學用」、「產學」的合作。
 
二、青年就業
 
這議題可以從補助、人才培訓和產業結構三個面向來思考。
 
●宋楚瑜對此並未明確提出相關政見。
 
●韓國瑜提出要設立300億的「青年願景工程基金」,用來提升就業技能和作為創業支援。強調要規劃產業人才的媒合,加速產業轉型,創造高薪就業機會。所謂的產業轉型,他們注意到新型態的智慧經濟,例如:5G、AI、物聯網等數位經濟領域。
 
●蔡英文意識到低薪問題與「零工經濟」的擴大。蔡陣營提出要設立技職培訓基地,和中階以上人才培育計畫,來投資青年就業。在協助青年創業的政策,蔡陣營提出要提供創業貸款,設立在地青創基地,提供各種服務。
 
除了宋楚瑜之外,韓國瑜和蔡英文的政見,都試圖以補助、貸款或人才培訓等方式協助青年就業。兩位也都共同注意到,新型態的科技產業為青年帶來就業機會。
 
三、居住問題
 
青年由於剛出社會,安身立命的居住問題就成為重中之重的問題,因此,居住正義成為近年受到關注的議題。對此政策,通常採取兩種措施:一種是在市場機制下進行補助;另一種是政府興建公宅,繞過市場機制。
 
●宋楚瑜主張發放「青年的兩桶金」:第一桶金提供青年搬離原租地;第二桶金是從十年後的勞退基金撥出,資助青年買房。
 
●韓國瑜提出減稅和補助的方案:提高房租列舉扣除額及首購房貸利息扣除額,擴大青年租屋補貼、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等多元方式。
 
●蔡英文是補助和蓋社會住宅:提高補貼戶數到12萬戶,放寬所得標準至最低生活費的2.5倍;此外,擴大補貼對象到單身青年、新婚家庭、育有未成年子女家庭。鼓勵大學興建學生及社會住宅,並保留一定戶數的社會住宅給青年。
 
除了宋楚瑜以補助措施為主之外,韓國瑜和蔡英文的青年居住政策主張,除了補助和優惠方案,他們都注意到:由政府扮演主動角色,廣泛興建社會住宅。相較其他進步國家,台灣在興建社會住宅的速度明顯落後很多,是未來政府必須迅速強化的面向。
 
四、青年參政
 
儘管政治人物都說青年對政治很重要,但往往是到了選舉,需要選票時才說他們重要。衡量這個政策,我們可以從權利(消極面)和參與(積極面)兩個主要指標來看。
 
●宋楚瑜明確提出將民法下修到18歲的候選人,除此並無其他細部主張。
 
●韓國瑜提到要給予18歲公民權的主張,以及:1.青年參與國政規劃:成立「國政顧問學院」,讓青年有參政空間。2.將政務官系統年輕化,重點培養閣員和機要人才。
 
●蔡英文在這次選舉較沒有在這議題上著墨,這可能跟民進黨對青年人才的甄補管道較為暢通有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曾於2017年宣示要在2018年推動修憲,推動18歲公民權,至今尚未做到,且沒有在政見上再度提出相關主張。
 
要注意的是,18歲公民權幾乎已經成為台灣刻不容緩的問題,觀諸世界主要民主國家,公民權未下修到18歲門檻的,幾乎已經鳳毛麟角。台灣作為民主國家,應該儘早凝聚社會共識,儘速推動修憲,下修公民權年齡至18歲。
 
青年應該如何面對政治?
 
近年來,愈來愈多青年關心政治,甚至投身公民運動或政治活動,這顯示台灣社會在民主化的制度建立後,逐漸在往深化民主的階段邁進。然而,如果未能將民主精神深入青年的心中,那麼並無法真正提高台灣的民主品質,只會走向淺薄化與極端化。筆者在此僅以自身經驗,從公民教育應該培養的基本素養這個角度,和當今台灣青年(包含筆者本身)一起思考公民素養的問題。
 
在台灣尚未民主化的年代,中學教育就一直有公民的相關課程。然而,那個年代的公民課程,由於師資和課程內容的限制,大多相當制式或八股,並不符合現代公民教育的內容。在民主化後的現在,若我們仔細閱讀中學公民教材會發現,相較於過去,公民教材內容已有很大的進步,幾乎是許多大學課程的濃縮。然而,也正因為升學體制的緣故,仍將公民教育當成是著重背誦,而非培養思維的學科。到底基本公民素養應該有哪些特質呢?筆者認為至少有三:
 
一、理性思辯的能力
 
我們以為資訊愈發達,人們判斷資訊的能力就會提升,思考能力就會卓越。然而,實際的情形可能根本相反。很明顯地,當前台灣社會討論公共事務,很多人都只問立場,不問價值和原則。這導致整個社會沒辦法建立起彼此對話的公共領域。
 
筆者認為,要建立對於公共事務的判斷能力,至少要先區分三個層次,並在其中建立自己的能力:「描述」、「解釋」和「評價」。
 
1.「描述」的層次:主要著重在一個現象到底「是什麼?」新聞和訊息所提供的往往是這個層次,但人類判斷也常常在這個層次出了問題。在假新聞和錯誤資訊充斥的年代,我們必須能夠判斷各種紛雜訊息的來源是否正確?只有在確定訊息來源正確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就這些訊息去表達我們的觀點。因此,「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能力是公民必備素養。
 
2.「解釋」的層次:主要著重在一個現象的發生是「為什麼?」這屬於一個人分析問題的能力。作為一個現代公民,必須具備基本的社會科學常識,以及基礎的哲學思維。一旦對各種政治和社會現象有基本的概念,才能在面對重大事件發生時,不會受到各種謠言的左右。前幾年台灣社會出現同婚爭議時,各種社群媒體互傳的一些不符合邏輯、不符合社會科學基本常識的訊息被亂傳,就顯示許多人缺乏基本的邏輯思維、法學常識和社會科學的基本判斷力。
 
3.「評價」的層次:主要著重「應該如何」的「價值」問題,屬於主觀價值選擇的領域。在公共領域的問題上,許多問題往往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而是優先選擇的結果。正是在這個問題上,一個國家的民眾得以對公共政策進行交鋒和辯論。然而,觀諸台灣的政治環境,我們往往在第一和第二個層次都沒有釐清,許多人甚至連「事實」和「價值」之間的區分都搞不懂,遑論進行有意義的公共討論。要建立「價值」層次的能力,就必須建立起哲學和倫理學的能力。
 
古希臘哲人認為,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是因為人類透過公共領域當中的言語,可以建構出有意義的理性對話,從而讓整個社會和政治生活能夠朝向我們共同的福祉前進。台灣青年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很簡單,就是在高等教育和社會教育當中,努力將非本科教育以外的「通識教育」完善化。
 
二、人文主義的精神
 
技術化與數字化的年代,往往失去的就是「人味」。所謂的「人味」,就是人文主義精神。人們往往嘲諷這種老掉牙的主張,卻沒發現,在現代社會中,在許多社會或政治事件發生後,他們所嘲諷的那些對象,許多人正是因為缺乏人文精神:法律人缺乏人文精神,將淪為只懂法條的法匠;政治人物缺乏人文精神,將淪為只有選票的政客;宗教人士缺乏人文精神,將淪為只有教條的神棍;商人缺乏人文精神,將淪為徒具利益考量的奸商。
 
人文主義這種特質,說穿了就是「同理心」和「利他主義」,同理心和利他主義正是基督教信仰最為核心的部分。耶穌以謙卑的形象來到世界,總是傾聽最底層民眾的心聲,同時為了眾人捨己。不管在哪個社會或年代,都有生活困苦與哀哭流淚的人,在許多冷冰冰的數據當中,我們往往看不到這些人的苦境,聽不見這些人的聲音。在舊約先知阿摩司的年代,他就看到:「你們欺負貧寒的,壓碎窮乏的,對家主說:拿酒來,我們喝吧!」「你們踐踏貧民,向他們勒索麥子。」「你們苦待義人,收受賄賂,在城門口屈枉窮乏人。」耶穌同樣也看到祂那個年代民眾的苦境。
 
在我們這個世代,政治上的腐敗同樣也讓底層民眾處於社會的不公當中。作為青年世代,並非每個人都在政治領域有角色。然而,必須建立的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民主要深化,靠的並非是政治領域的完美,而是公民社會的健全。
 
必須指出的是,台灣社會面對政治,有一種非常不好的文化,就是「粉文化」:長期對於政治改革的期望未能被滿足,導致人們重回華人文化的傳統,寄望一個英明領袖來改變政治,期待一個救贖者來救贖政治。於是,從民主化較為早期的「扁迷」、「馬迷」,到了近年的「柯粉」、「韓粉」及「英粉」,都是這種集體心靈的具體展現。這種現象帶來的危機,就是人們過度相信政治人物,進而在面對任何政治問題時,過度美化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卻忘了思考公共問題的本質,更忘了「政治的寄望,從來都不應該放在特定政治人物身上,而是公民自己本身。」
 
針對人性和民主政治的關聯性,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曾寫出一段名言:「人的正義的能力使民主政治成為可能;但是人的不正義的傾向使民主政治成為必要。」正因為人性有善性,所以民主政治可以仰賴人類之間的彼此信任,建立起民主文化。然而,更重要的是,正因為人性是渴望權力、傾向墮落的,所以必須有完善的制度對其加以制衡。
 
在走向民主深化階段的當前台灣社會,所謂制度上的制衡機制,指的不僅是政府各部門(行政、立法、司法)的制衡,更是健全的公民社會中各領域的公民,是帶有追求公共利益的「同理心」和「利他主義」情懷的公民,對政府進行嚴厲的監督,同時以社會力量,彌補政府職能的不足。
 
三、兼具本土與世界觀的視野
 
台灣的政治環境非常特殊,由於歷史的因素,導致政治認同的分歧,在很長久的一段時間裡主導台灣社會,使得「國民」思維取代「公民」思維。長久下來,人們會帶有政治意識地問:「你到底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這種對立式的思維,會讓人們完全忘了去問:「如何去做一個『文明人』?」筆者主張,要問自己是什麼人之前,應該先問自己是不是一個「文明人」?公民素養並非存在一個去脈絡化的空中樓閣,它必須有具體互動的歷史情境,以及國內外環境。台灣民眾的另一個悲劇也在於,我們的國際地位太低,導致民眾沒有關心國際事務的動機。這種情境只會造成更糟的惡性循環:「民眾愈不關心國際事務,我們就愈沒有動力運用國際社會的非政府影響力,改善台灣的國際處境。
 
筆者主張,青年應該同時培養兼具本土關懷與世界觀的視野。本土關懷並非狹隘地去排斥東亞社會其他國家或社群文化,而是在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後,欣賞周邊國家的文化。
 
此外,對於國際事務,不只是學習一種語言,追求當地的流行文化即可;而是深入地了解世界上許多國家或社會的文化和歷史,理解他們曾經歷過的奮鬥歷程。愈是理解異文化,也就能夠透過比較,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母文化的特色;愈是理解自己的母文化,也就愈能在與異文化交流的過程當中,展現出自信與主體意識。

結語
 
英國哲人培根(Francis Bacon)在〈論青年及老年〉(Of Youth and Age)中提到:「一般說來,青年就如初產生的思想一樣,初生的思維總不如再度的思考來得有悟性和縝密;不過,年輕人的創造力要比老年人靈活得多,想像力也較老年人豐富而聖潔。」意思是青年人雖然不成熟,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雖偶爾會衝撞現有社會,卻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來源,是未來社會的盼望。
 
一個社會,敬老是基於長者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基於對於人生歷練的尊重。然而,對於年輕人,給予開創人生、開創時代進步的機會,也是同樣重要的。長者的智慧,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青年的創造力,則成為推進社會前行的原動力。
 
作為主政者,理應為青年的生存環境,開創更好的制度條件。作為青年本身,也可以在認識自我的處境之後,明白自我和這個政治社群的關係,對台灣民主深化發揮長遠貢獻。
同作者相關文章:
國定假日與集體記憶的建構:台灣2025年國定假日修法爭議背後的歷史社會與信仰意義 (第 204 期)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第 172 期)
教會如何面對政權 (第 164 期)
愛國是流氓的護身符,良知是聖徒的福音書 (第 160 期)
轉型正義,原住民不再等 (第 155 期)
道歉,何不從教會做起? (第 155 期)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第 154 期)
台灣民主深化期的基督徒公民責任 (第 153 期)
誰的歷史記憶?──2014年歷史課綱調整的爭議焦點 (第 142 期)
我的信仰歷程 (第 138 期)
資本主義倫理與成功神學精神 (第 134 期)
從困境到創意 (第 129 期)
聖詩將平安穿透我心靈 (第 123 期)

原文來自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2 期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23-2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2期  2020年  3月 「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172
本期主題:「青年愛客累希亞(ekklesia)」
發行日期:2020/3/10
Ekklesia
青年之於共同體, 總是無奈
在服事的路上回應呼召
青年基督徒的政治責任心:從「活動參與者」到「治理擔綱者」
青年X普世——對台灣普世論壇的省思與建議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拓展新視野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之我聽、我思
上帝之城——印度Mizoram教會參訪之旅
也許你也一樣,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大人
Ye ta Pdehuk "Slhayan Kari Tnpusu ka Sapah" ho? 我們可以達成「母語在家學」 的目標嗎?
台灣个後生人啊——為2020/1/11个選舉
無教會主義的基督徒 ——林添水(1907~1983)
彼得,你愛我嗎?
我們,與愛的距離
台中港長老教會發展童軍事工分享
屋簷下的交會: 從互為主體的社會關顧再思教會靈性關顧
力抗反送中的濟南教會之前身
我的南巡故事——第48屆文化長青團契南巡
針對《汀洲路後書》一文的回應
這是上帝所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