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4期 面對青貧時代
字級調整:

新使者論壇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當我們跳脫原本傳統的框架去思考時,其實是可以找到很多出路的。
關鍵字:
作者/王道一 (台大經濟系教授)
編寫/廖斌洲 (台大政治系博士生)

※改變的可能

面對問題,你要知道怎麼去改變。首先,你必須「知道現況的邏輯」,也就是為什麼現況是這樣。如果沒有先釐清這些現況的邏輯,你去進行改變,往往只會適得其反。舉例來說,很多勞動法規都立意良善,但實際上卻無法落實,像現在理論上有育嬰假,但是真正能夠放育嬰假的人,大概只有公教人員。

其次是你需要「有從上帝來的智慧,知道突破點在哪裡」,也就是如何微調現狀能讓事情變得更好。為什麼這需要有從上帝而來的智慧呢?因為如果你非常了解現況的邏輯的話,只有兩個可能:要不是你已經被現況同化了、覺得現況非常好不用改變,不然就是你的想法已經被現況框限住了、看不到改變的可能。所以理解現況的人通常看不到改變的可能或需要。可是反過來講,上而下的改革通常不會成功,因為上面的人即使有很好的想法,卻不了解現況的邏輯、不曉得可以從哪裡突破,所以無法做出有效的改變。因此,這兩個條件(知道現況的邏輯、找到突破點)通常是互斥的,需要有由上帝而來的智慧,也就是「天啟」,讓你可以跳出困境,看出怎麼做才會更好。

當你知道現況的邏輯,又找到了突破點之後,第三個條件才是嘗試去說服有能力和有權力改變的人進行改變,而這點往往是相對容易的,因為前面兩者是互斥的。就算你自己成為有能力和有權力的人,如果你不知道現況的邏輯,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以上就是我認為能成功改變的三個必要條件。

※三個問題的癥結

(接下來回應大華姐講的青年貧窮的成因。)關於現況的邏輯,要先問:有哪些青貧成因是近15年特有的?哪些是更久之前就存在的?像年齡歧視所造成的低薪資,是最近幾年才冒出來的嗎?如果這是長久以來就存在的問題,那麼就很難將之歸咎於「22K」,而是有其他因素改變,使得這個結構性問題變得嚴重。這些其他的因素才是重點。

再來是「相對剝奪感」的問題。老實說,年輕人會有相對剝奪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以前的人過太爽。現在大約七十歲那批人,從1960年到1990年經歷過了一次台灣的高速經濟成長,然後從1990年到現在又經歷過一次中國的高速經濟成長。他們的成功是「時勢造英雄」,所以當他們說年輕人不努力、不爭氣的時候,反映出來的其實是他們太幸運的事實,因為從全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幾乎沒有人能夠兩次這樣經歷連續二、三十年的高速經濟成長。這樣的特例,造成現在台灣年輕一代有相對剝奪感。

最後,可以明顯看到近15年來特有的現象是「高等教育快速擴張」。我這個世代只有不到20%的人可以念大學,但現在的世代至少有30%的人可以念大學(雖然這個變化可能只是換湯不換藥,把以前的專科學校通通改制為科技大學)。因此,以前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其實是PR值90的起薪(也就是最前面百分之十的人);現在看到的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則是PR值70的起薪(也就是前百分之三十的人)。所以,正確的比較應該是問「以前PR值70的起薪是多少?」畢竟PR值基準點不同本來就會造成差異,不應該拿以前PR值90的起薪跟現在PR值70的起薪直接比較。控制了這個,才能分辨薪水凍漲到底有多少成分來自於PR值基準點的不同、剩下的才是來自於高等教育的擴張。

※學費補貼的劫貧濟富現象

另外,我特別要講的一個問題是:在台灣高等教育的學費補貼政策下,「實際補貼的對象」和「應該補貼的對象」完全顛倒。我們系上有辦理前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交換計畫,但都沒有人要去,因為覺得參加這個計畫必須繳該校的學費太貴了,一學期要交大約七千元美金,相當於新台幣二十多萬元。可是,我每次都跟大一學生講:「如果你不願意一學期繳二十幾萬的學費去柏克萊交換,那如果真要你付台大全額的學費,你大概也不願意來就讀,因為台大一學期實質的全額學費也差不多是這個的數字。你現在能一學期只繳兩萬多塊的學費,是因為全體國民的稅金幫你付那剩下的90%學費。如果台大真要收你全額的學費二十多萬,看你還敢不敢蹺課?」根據我同事駱明慶的研究,台大學生無論是所得或家庭背景,都是全台灣最好的一群,可是他們得到大量學費補貼。這個補貼到私立大學就少了許多,使得私立大學的學費很貴。這是一種完全的劫貧濟富。即使不額外增加預算,只要把同樣的經費放在不一樣的地方,就能改變現況。可是每次台大說要調漲學費,都沒有人敢同意,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總體的角度:如何減少「裙帶資本主義」

面對青貧時代,從總體的角度,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個老闆願意付你比較高的薪水?是因為你可以給他帶來更大的價值!問題是,如果公司老闆賺錢的方式是靠著晚上跟「正確的官員」吃飯,那他還需要一個很有價值的員工來幫他開發好的產品、提供好的服務嗎?當然不需要!他說不定找一個花瓶來都更有用。所以青貧成因之一,就是很多公司是靠著經營政商關係在賺錢,而非推出好的產品或服務。這個叫做「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也就是對岸所說的「太子黨」。當裙帶資本主義或太子黨的影響力非常龐大,老闆自然不願意付高薪給員工。

這個問題影響深遠。我有認識正在做創業加速器的朋友,在拜會行政院時跟官員說自己不需要補助,官員非常訝異,說他們是第一批自己說不需要補助的業者。這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之前跟官員打交道的業者,許多都是希望透過好的政商關係來得到好處。所以,我們的政府應該不要再去幻想能扶植哪個特定產業,而是公平地對待所有產業,減少「裙帶資本主義」造成的問題。當所有無法提供好的服務或產品的產業慢慢消失,台灣的受雇薪資提升才有希望。

※個體的角度:讓自己差異化

接下來我讓大家進行一個思想實驗:「最後通牒談判實驗」。

想像兩人一組,每組有十張彩券。兩人當中,一位是提議者,負責提議如何分配十張彩券。可能的提議有10-0(提議者全拿)、9-1(提議者拿九張,回應者拿一張)、8-2、7-3、6-4、5-5(兩邊平分),一直到0-10(回應者全拿)。另一位是回應者,只能回覆接受與否。回應者如果接受,則按照該提議分配;如果不接受,則兩人都得到零張彩券。如果你是提議者,你會提議多少?如果你是回應者,你可以接受的最低提議是多少?

現在改成三人一組,第一種狀況是每組有兩位提議者,分別提議如何分配十張彩券,因此回應者可以選擇要接受哪一個提議者的提議(或者都不接受)。你覺得結果會怎麼改變?如果你是回應者,面對兩個提議者,一個提議5-5、另一個6-4,你會接受哪一方?當然是6-4那一方!所以,當提議者從原本的一個變成兩個之後,回應者的選擇就會改變。也因此,本來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提議者大部分會提議5-5(兩邊平分),現在可能會讓對方多拿一點、自己少拿一點,變成4-6、3-7,或甚至更低。

另一種狀況是一組有一位提議者和兩位回應者。兩位回應者各自考慮要不要接受提議者的提議,有人接受就按照該提議來分配給提議者和先接受的回應者。在原本一對一的情況下,也許你最低能夠接受的狀況是6-4,但現在假如另一位回應者決定接受7-3,你就拿不到了。兩邊競爭下,回應者會變成什麼條件都必須接受。因此,提議者比較多和回應者比較多的兩種狀況,結果非常不一樣。

思想實驗中的提議者和回應者就代表了職場上的面試官和應徵者。如果一個應徵者拿到好幾個工作機會的話,他就能要求更好的待遇。反過來講,如果一個人畢業時的條件跟同學一模一樣,老闆自然會給出像「22K」這種不利於應徵者的工作待遇。即使本來在一對一的時候,許多關於「公平」的考量都會進來,但當情況變成二對一或一對二的時候,這些考量就不見了。

所以,面對青貧時代,從個體的角度要問的是:你畢業時的條件是否跟你同學一樣?如果大家條件一樣,那領「22K」也只是剛好而已。台灣社會流行「一窩蜂」去做一模一樣的事情,結果就是大家殺得血流成河。但其實上帝創造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本來就沒必要大家都變得一個樣。而且,一個基督徒青年,如果能找到上帝對他的呼召、使命,也就是加爾文講的「天職」,自然就跟其他求職者不一樣。

※跳脫框架去思考

也許你會問,怎麼樣讓提議者變多?其實你就可以成為提議者,也就是出來創業。可是真要創業,會面臨不少挑戰,因此政府相關的規範和政策必須健全,不能阻礙創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剛才提到的「裙帶資本主義」:如果現在這些賺錢的公司都是靠經營政商關係來賺錢的話,那即使新的創業者是有潛力的,也貸不到款、籌不到資金。這個問題是相當政治的。

最後,其實已經有很多青年已經選擇出國工作,這也是所謂跳脫本來「一位提議者、兩位回應者」的情況。當一個人可以接受到國外工作、到台北市以外的地方工作,這也會讓一個人變得不一樣。這些都能讓自己在談薪水時成為有議價能力的一方,創造更多選擇的可能性。當我們跳脫原本傳統的框架去思考時,其實是可以找到很多出路的。

同作者相關文章: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第 154 期)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第 172 期)
教會如何面對政權 (第 164 期)
愛國是流氓的護身符,良知是聖徒的福音書 (第 160 期)
轉型正義,原住民不再等 (第 155 期)
道歉,何不從教會做起? (第 155 期)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第 154 期)
台灣民主深化期的基督徒公民責任 (第 153 期)
誰的歷史記憶?──2014年歷史課綱調整的爭議焦點 (第 142 期)
我的信仰歷程 (第 138 期)
資本主義倫理與成功神學精神 (第 134 期)
從困境到創意 (第 129 期)
聖詩將平安穿透我心靈 (第 12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4 期 面對青貧時代 (8-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4期  2016年  6月 面對青貧時代 154
本期主題:面對青貧時代
發行日期:2016/6/10
面對青貧時代
教會要和受苦的年輕人站在一起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航向未知的未來
勞工要團結
教會是青年避風港?
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跟使命感
贏過低薪魔咒的信仰行動法則
正視「學用落差」解決台灣低薪問題
青年就業的困境與青年貧窮問題
澳洲打工的光明與黑暗
斯普利特遊記
開一家咖啡館
奇異恩典:不只賣藥的藥局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在《過勞之島》安慰拉結
處境化聖經研究:與南非工人探討經濟問題
台南大專學生中心憶往
一個台灣基督徒在中國(之一) : 衝擊
新聞是跟平庸之惡的搏鬥 --評論電影 驚爆焦點
門閂無柄
是粉絲還是追隨者?─《我不是耶穌的粉絲》觀後感
與主之間的連結
歡迎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