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73期 跨/越.界限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的挫折與困境
當普世參與被限縮於「增廣見聞」或「宣揚國威」的個人經驗,那麼普世是否只是停留在某種美好的框架之中?
關鍵字:
作者/林書弘 (東海長青畢契、WSCF-AP 2017年會台灣代表)
普世(Ecumenical),可能是每位長老教會青年既熟悉又陌生的詞彙,大家內心對「普世」的想像都不盡相同,就算實際參與過「普世活動」也不見得能說出「普世」是什麼。但本文無意處理這個繁雜難解的問題,因為「普世」本來就是多元且豐富的一股運動,難以被單一定義所解釋。
 
若檢視近年來《新使者》或《台灣教會公報》刊載青年參與普世的相關投書,會發現幾個共通點:正能量描述、信仰反思以及異文化衝擊。這些都很好,只是當普世參與被限縮於「增廣見聞」或「宣揚國威」的個人經驗,那麼普世是否只是停留在某種美好的框架之中?但那些被隱藏的結構性議題卻未被重視!因此,筆者訪問多位曾參與普世活動的夥伴們,嘗試梳理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活動的挫折與困境。
 
參與前的準備與缺乏

夥伴們最先想到的,絕對是參與普世活動最常遇到的語言門檻問題。無可避免的,參與普世活動係以英文(也就是「帝國語言」)為基礎,惟普世活動範疇豐富,若該活動是由非英語系組織或教派所舉辦,但徵選單位卻未能安排符合該地域或語言專業人士來審核與會代表,撇開裙帶關係的疑慮不談,這樣的徵選制度的確需要再做思考。
 
再者,因為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與政治處境,在台灣的各個基督新教教派中,僅有長老教會積極參與普世活動,但同時也背負著強烈的政治目的。因此夥伴們皆認為,在參與普世活動前,需要對台灣政治、社會情勢有更廣、更深的認知。若在行前訓練時未能接受這方面的造就,常常會讓普世代表在普世活動中感到慌亂與無助。所以建構一套適用於參與普世活動,且符合當今處境的台灣知識體系(或課程)實屬必要。
 
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2017年參與WSCF-AP(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亞太區)年會時,發現在會議進行時,日本代表Ayumi姊姊總是翻著一本手冊,筆者在好奇心驅使下向她借來看,結果是日方自製的「WSCFハンドブック」(WSCF手冊),裡面詳實介紹WSCF的組織架構、官方政策,甚至是近年來多位日本代表的聯絡方式。對比筆者當時對WSCF以及台灣SCM運作的一無所知,而引發內心的慌亂困惑,筆者認為這應該是我們長老教會能夠努力的部分,也並非難事。
 
參與時的困境與問題

不論是國內或國外的普世活動,「團契」的凝聚是許多夥伴很重視的,然而,礙於種種原因,讓共同參與的普世代表團卻像是臨時編組,無法有更深入認識彼此的機會。¬總會應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透過各種方式或機制建立「同伴對同伴」與「團隊對總會」的溝通管道,讓普世代表同伴在參與普世活動的過程中,和總會的對話與相關資訊流通能更順暢。這是受訪的夥伴們均有提及的。
 
有一位夥伴翻翻(化名)書寫一段文字分享自身的經驗,筆者認為可以更清晰地表達上述的建議,節錄如下:「建議總會可以主動提供不同性質的普世活動(例如:參與普世會議、參加他國的青年大會、我方接待等),出團所需要準備的項目清單,清單內容可以參考過往從不同性質的普世代表所收集到的資料來撰寫,也可以主動提供同性質活動的普世代表以前的心得紀錄。若是多人一同出團,建議可以在團隊中,明確的指定一位團長作為團員與總會溝通的橋樑。」
 
事實上,長老教會作為一積極參與普世活動的教派,多年來的普世經驗卻彷彿未能完整傳承給後繼的普世代表,這點從任務性較強烈的普世會議中,就十分明顯的看得出來,參與「初心者」(註) 往往呈現不知所措的窘境,例如:對普世運動或組織認識不足、對普世代表的權責界定模糊、對「文化之夜」的文化認同困惑等。若總會可以建構長期的普世人才庫與合作平台,就能成為後繼普世代表的強大後盾,成為後繼者的諮詢者或推廣普世運動的角色,就不僅僅只是一長串的「候選名單」而已。
 
參與後的行動與失落

一般而言,參與普世活動的青年代表大多是「平信徒」,並未在教會體制內任職,因此在參與普世活動後,容易與自己在教會的日常信仰認知產生極大斷裂。夥伴們說,陷入無力與感到茫然是普遍的感受,因為我們不知道能在教會做些什麼事情來幫助我們長老教會?
 
當然,曾經參與或正在參與普世活動的青年代表夥伴們也必須自我反思,當我們深知草根行動的重要性,卻沒有更自發性的去凝聚與倡議,是否仍一味地依賴總會或相關高層,讓自己掉進權力框架的迷思之中呢?我們若視普世運動為帶動教會改革的力量,是否除了書寫報告或找尋教會、團契分享外,在參與普世活動過後,我們能有什麼更多的行動與倡議?
 
但不可諱言,地方教會牧長或信徒不了解普世,連教會青年可能都沒聽過什麼是普世。在這樣的狀態下,曾經參與普世活動的「小圈圈」就特別明顯,「普世」成為少數「菁英份子」才懂得的一種陌生且遙遠的抽象概念。如何擴展並啟蒙大家對「普世」的認知,也許我們必須以更開闊、更草根的眼光來思考。
 
另外,多位夥伴提及,自己是在參與普世活動後才「真正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論述、教派傳統以及歷史脈絡,此事不禁讓人試問可能超出本文範疇,但卻是極為關鍵的問題:教會到底在不在乎自己的青年?牧者到底認不認識長老教會的改革宗精神?教會的信徒培育工作到底在哪裡?又或者,長老教會新一代的普世人才要怎麼長期培養?
 
結語
 
礙於篇幅限制,本文以較為簡略鬆散的書寫方式,並嘗試以「局外人」(outsider)的觀點出發,整理出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的挫折與困境,感謝多位曾參與國內、外普世活動的夥伴接受筆者的訪問與叨擾。
 
容筆者引用黃瀞皓於《新使者》第172期專文〈青年X普世——對台灣普世論壇的省思與建議〉所提:「我們不該再活在自己的教會小世界中,而是應該更直接與社會做連結,實踐真正的普世精神。」期盼本文有助於總會決策者、教會牧長以及有志者看見這些「難言之隱」,並在推動教會青年參與普世運動的改革藍圖上,讓普世青年代表有更完整的認識與參考方向。
 
筆者認為,參與普世運動不僅是侷限於個人或單點的生命經驗而已,每一位普世代表的反省與體會都應該被轉化,並匯流為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願上主賜予我們智慧,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定根本土.放眼普世」的教會。

附註:
「初心者」一詞為日文しょしんしゃ(shoshinsha),為各個領域的初學者、新手之意,被移植引薦到漢語文化圈的網路世界後,在年輕世代中有逐漸普及使用的趨勢。

同作者相關文章:
關於我們都忘記「TSCM 是什麼?」這件事 (第 198 期)
縫合傷痕台灣,基督徒責無旁貸——「2024 怎樣選?民主社會中的基督教會」座談會紀錄報導 (第 194 期)
台海論破!——《阿共打來怎麼辦》微導讀 (第 188 期)
疫情時代深夜神研podcast! (第 181 期)
吹響吧!教會民主!——一位PCT青年的田野筆記 (第 178 期)
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的挫折與困境 (第 173 期)
突破,擁抱,行動!——寫於WSCF-AP年會後 (第 163 期)
再思 〈PCT人權宣言〉: (第 16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3 期 跨/越.界限 (8-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3期  2020年  6月 跨/越.界限 173
本期主題:跨/越.界限
發行日期:2020/6/10
普世無國界
一位原住民青年的普世省思
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的挫折與困境
我們的排青,我們的普世
冬山教會的在地普世行動
跨/越.界限
你們說,普世是什麼?
再思處境化神學:跨/越界限
遇見永遠的家人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魔術/信仰/人生
合一
穿越
漫步在天父恩典的花園裡
基督與歸仁,紅瓦與文化
微小的過客,強大力量
從日治台灣的鼠疫反思當前的COVID-19疫情
武漢肺炎疫情下教會禮拜的因應之道
忠實於上主的僕人——張瑞雄牧師
我是印尼華僑,台灣新住民
魚粽不同
Tio̍h災kap普世
呂若瑟神父新聞ê感觸
Isisipul tu iniliskinan 數字聯想
我在「青年知識節」看見普世的概念
溫暖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