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80期 後青春期物語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教會如何支持社青:一位大專工作者的經驗
完成探索自我及達成獨立自主,是「成年初顯期」的青年主要的發展任務。教會主要的牧養工作,就是與青年一同經歷,並完成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
關鍵字:社青  大專工作者  迷惘  畢契 
作者/蔡恆偉 (台中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
從大專到畢契的迷惘掙扎

由於我個人牧養的禾場與地方教會的處境不同,因此本文在談到有關社青(註1)牧養時,僅能以自己過去幾年的觀察與牧養經驗提供一點點分享。
 
我進入大專工作是在2014年,隔年開始有學生畢業進入社會,直到撰文的現在,他們已經進入社會大約六年。回想這幾年在大專牧養的經驗,我發現有些夥伴在踏入大學的那一刻起,同時進入一段迷惘與掙扎的時期。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不要就讀這個科系,也不確定自己畢業之後要走那個方向。他們未必想要按照父母的期待與規劃,但是好像又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而這樣的迷惘有時會延續到畢業後、進入職場的階段。於是在這幾年開始,有比較多的畢契們在開始步入職場之後,回過頭來找我們這些大學時代的輔導,分享他們在職場上的挫折經驗、與原生家庭的衝突、尋求親密關係裡的掙扎,也包含他們在信仰的追尋、懷疑、破碎、重建等。
 
處在成年初顯期階段的青年

這些大專生與畢契的牧養經驗,很有趣的剛好呼應王浩威醫師在《晚熟世代:王浩威醫師的家庭門診》這本書,及網路媒體「女人迷」的作者 Know Yourself〈為何迷惘?你正經歷成年初顯期的重要探索:愛、工作、世界觀〉文章裡面所提到「成年湧現期」的概念。與傳統上艾力克森所提出的發展模型,認為青年期(13~19歲)之後緊接著就是成年早期(20~39歲)不同,王浩威醫師引述美國社會學者 Jeffrey Arnett 提出的:一個新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EmergingAdulthood"(以下將採用「成年初顯期」這個翻譯)。這段成年初顯期大約是指18歲開始進入大學,到離開校園進入職場之後的25~30歲左右的這段時期。Arnett 指出,在現代的社會經濟結構下,許多不同地區的社會都發現年輕人延後進入成年期的現象,包含:大學教育時間延長、延後離家、結婚的年齡延後等。他認為這段時期的青年處在「完全沒有身分的身分」的狀態中,因此這個時期的青年有幾個特色:他們開始探索自我認同、不穩定、關注自我、感覺不上不下(既非青年也非成年)、孤獨、對未來充滿盼望。另外,就王浩威醫師的觀察,台灣的青年也同時在「個人主義的自我」與「家庭/家族的自我」之間掙扎。
 
在這段成年初顯期的青年們,有三個主要的自我探索任務:愛與親密關係、工作與職涯的選擇、個人信仰與價值觀的建立,然後邁向成年。作者 Know Yourself 指出,「成年」是一種主觀感受的變化:當一個人自覺成為「自給自足」的人(a self-sufficientperson),就會發生這種主觀感受的改變。這樣的自給自足意味著「能夠對自己完全負責」、「能夠完全獨立的做決定」、「擁有經濟的獨立」、「在空間上離開原生家庭」等;綜合來說,完成探索自我及達成獨立自主,是這段時期的青年主要的發展任務。那麼在「教會如何支持社青」這個議題上,至少在30歲以前的這段時期,教會主要的牧養工作,就是與他們一同經歷,並完成這段「成年初顯期」的發展任務。
 
三個面向的牧養畢契經驗

根據上述學者 Arnett 提出三個面向的自我探索任務,以下就我自己的牧養經驗簡要分享。
 
首先,我想「愛與親密關係」的自我探索,除了進行所謂情感教育、協助面對親密關係中的各種變化,通常也會關係到個人的生命議題,尤其是與父母教養的關聯。就這些生命議題的牧養,可以引述王榮義牧師常說的:「工作者的任務就是透過愛與陪伴,帶領這些受傷的生命來到上主的面前,尋求上主的醫治。」或者至少我們能夠讓這些畢契夥伴們,有一個能夠訴說、傾聽、同理的空間。透過對自我生命議題的認識與自我接納,乃至於得著生命的醫治,這都能夠幫助畢契夥伴們在自我探索、邁向獨立自主與成年的路上走得更好。
 
其次,生命議題的陪伴以外,工作與職場上的自我探索,可以運用所謂「大人學」相關資源的協助,透過探討職涯發展、職場人際、職場溝通、經營管理等資訊,與這些初入職場的畢契們聊聊「大人」的酸甜苦辣。
 
最後,進入職場之後,常常要面臨職場次文化、公司價值觀與自身在信仰價值上的張力,畢契們要如何因應這樣的張力?我曾經在聚會中非正式的詢問畢契們:「如果以0~10分來評比,有關聖經/信仰所揭示的價值對於你們個人有多少的『權威性』?」很有趣的是,多數的回答是在4~5分左右。這可能意味著當面對價值衝突時,引導畢契們做出決定的價值或許不必然跟信仰有關,也顯示我們需要在「價值觀與信仰的建構」上提供引導。
 
三層網絡的牧養工作

從上述三個面向的牧養經驗,個人建議也許可以透過以下三層網絡來進行牧養工作:
 
首先,大多數的狀況下,這些畢契們最需要的就是能夠自由的討論各項議題,又能不帶批判的與他們對話,有著可以彼此聆聽、彼此支持和同理的人與空間。就我的經驗,多數青年都有一定的復原力,也多能透過讀書會或市售的自我探索媒材,為自己的困境、壓力找到可能的出路與解答。在這個層面上,輔導/工作者的角色主要是維繫這個安全、信任的空間。不論是教會、大專的團契、讀書會,或是畢契自己招聚的線上團契都是很好的方式,讓這些夥伴們有一個彼此支持的空間。
 
在第二層網絡,我們會碰到需要更進一步去陪伴內在生命議題或需要密集會談的夥伴。無論是工作者自己在教牧協談、靈性關顧上的資源,或轉介給適當的牧靈人員提供諮商輔導等,都能給予這些夥伴們一個更適當的協助。
 
最後在第三個層次,我們可能會遇見需要治療性諮商、精神醫療介入的夥伴,當然就需要鼓勵或主動提供相關的資源加以介入,而輔導/工作者則嘗試維持一定的陪伴與關心。透過以上三種層次的牧養網絡,盡可能接住與我們相遇的青年夥伴。
 
結論

在本文中,我嘗試把傳統上定位在20~40歲已就業的「社青」群體,重新以「成年初顯期」加以界定。藉著陪伴他們經歷三個發展目標,及提出三個牧養網絡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我們以一個新的角度,去看他們的需要與牧養支持。
 
附註:

1.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法規》,青年團契的年齡定義在17~40歲;社青團契的年齡定義在20~40歲。不過以筆者目前服事的年資,基本上牧養的年齡範圍是在18歲至畢業5~6年之間的大專生與畢契,因此在本文提到的「社青」,原則上也是在這個範疇當中。
 
延伸閱讀:

1.王浩威,《晚熟世代:王浩威醫師的家庭門診》(心靈工坊,2017,初版十四刷)。
 
2.Know Yourself, 〈為何迷惘?你正經歷成年初顯期的重要探索:愛、工作、世界觀〉,2019/2/12,取自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8004。
同作者相關文章:
教會如何支持社青:一位大專工作者的經驗 (第 180 期)
教會社會服務的趨勢觀察 (第 14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80 期 後青春期物語 (20-2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0期  2021年  10月 後青春期物語 180
本期主題:後青春期物語
發行日期:2021/10/10
在青春之後
社青,怎麼辦?
社青的人生抉擇
新手父母的育兒與養家生活
主往哪裡走,我就跟祢走?
教會如何支持社青:一位大專工作者的經驗
婚輔是什麼?
教會如何chiâⁿ做社青ê支持?
Gín-á 在家自學 ê 契機
台灣疫情升溫——不冷不熱禮拜的照妖鏡
在安靜中呈現生命力的歐保羅
諮商心理師的成長之路
知命
灣裡情,社區事
我當過審判官嗎?
耶穌沒有結婚
愛、性慾、信仰
淺談情慾神學
如鷹展翅上騰
陪著你,一起孤獨
活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