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48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
|
|
特稿 |
大專生所期待的教會 |
|
|
關鍵字: |
作者/鄭頌苑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醫院院牧部主任。)
|
|
|
|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第四卷上說「真教會為眾信徒之母」,也就是把教會比喻為信徒的母親,因為在信徒信仰的歷程中上帝透過教會來扶助、養育、管教祂的兒女,使信徒在教會這位母親懷抱的撫育中,信仰能臻於完全。
大專青年是教會信徒的一部分,常被稱為「教會流動的資產」,是教會的未來,也是教會的現在。按理說,也應該在「母親」的懷抱中受到撫育才對,但是,我們在參與大專事工的關心過程當中,經常可以發現有部分的契友,很能夠投入團契的各種活動,對於參與教會的聚會、事奉態度上就不是那麼積極。探究原因,有的是學生個人因素,例如:在聯考制度競爭下,有人停止參加教會禮拜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或許習慣成自然,考上大學後就不再想上教會;有的人可能因為團契已經有許多的活動,這些大大小小的聚會總以為可以替代教會的崇拜。而另外一方面,教會對大專事工的了解和看法也影響學生參與教會的態度。我想透過座談會的方式,應該是要針對這一項提出反省,期待讓教會了解大專青年,而能在大專事工上有更好的配合,使大專青年與教會的關係,能夠更密切。
回顧過去大專事工的發展歷史,教會其實是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在照顧大專青年。以經費而言,絕大部分大專事工的費用都是來自於地方教會的奉獻。而位處大專院校附近的教會,也大多以關懷大專工作為重點事工,有的開放教會場地供團契使用;有的定期編列專款補助團契;有的鼓勵會友設立接待家庭,讓離鄉背井的大專青年得享家庭照顧的溫暖;甚至有離學校較遠的教會,每主日支付計程車車資,鼓勵學生參與禮拜。教會對於大專青年的關心與照顧可謂無微不至。
但是,我們無法否認過去教會在關心大專青年的歷史當中,也曾經留下一些不愉快的經驗。例如:
1. 教會開放場地做為學生團契聚會場所,同時也期待大專學生能就近參加教會崇拜或參與事奉,卻得不到學生熱烈的回應。
2. 教會每年編列預算補助團契支付場地費、經常費,或營會的經費,卻不見團契有任何感謝的回應。感覺上好像需要錢的時候才感到彼此之間有關係,其他時候卻少有往來。
3. 教會感覺大專學生對教會事工特別有意見,這個也批評,那個也批評,讓教會牧長、兄姐倍感壓力。
4. 教會感到這些外來的學生不太懂事,場地用完也不會關燈;吃完餐點也不會收拾……。
諸如以上種種不愉快的經驗,讓教會原本一股熱情張開膀臂,準備擁抱青年,卻感到挫敗與失落感;而大專青年朋友則在教會過度的熱情與期待或不被了解的情況下,而有想要掙脫束縛的感覺。到頭來雙方還是保持距離,原地踏步,殊為可惜。
我們若單從教會來檢討,要讓教會成為大專生所期待的教會,我想除了「禮拜」、「宣揚」、「交誼」、「教育」及「服務」等教會基本功能能夠發揮以外,大專生所期待的的教會應是:
一、像母親一樣真正了解她的小孩的教會 大專青年團契與一般教會的TKC,在本質上有一些差異,教會若以關心TKC的方式來關心大專團契,可能會面臨許多困難。個人以為較好的方式,可能是先進入團契當中參加他們的聚會,了解他們的生活作息,觀察學生互動的情形,知道大專青年的需要以後,再決定教會應該如何來關心大專事工。
二、像母親一樣真正關心她的小孩的教會 在諺語中,常以「紅轎入,黑轎出」來形容傳統社會中母親一生為家庭奉獻的辛勞,母親一生的奉獻是一種不計酬勞、無條件的付出。教會在關心大專青年時也是這樣,教會若能先關心大專學生,不預先存著要學生參加這參加那的期待,俟學生與教會關係穩定之後,學生自然會很樂於投入教會的種種事奉。若關心的背後帶著期待,可能讓學生存著一股莫名的壓力。
三、像母親一樣真正尊重她的小孩的教會 學生團契有其主體性與自主性,有時教會的一些節慶活動或訓練課程非常熱情想邀請大專青年參加,而學生團契事實上有困難,又不方便拒絕,工作者應積極成為教會與學生團契的橋樑,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會,一方面也讓教會明白團契的困難,讓學生能自由作決定。
四、像母親一樣真正包容她的小孩的教會 由外地來的大專生與我們自家的小孩一樣,有可愛的一面,也有不可愛的一面。一般人皆有愛可愛的人而不愛不可愛的人之傾向,但是信仰告訴我們,我們是因上帝先愛我們,我們才變為可愛,而不是因為我們可愛,上帝才愛我們。所以大專青年在教會當中,可能有一些軟弱的地方,我們若能有適當的溝通與規勸,相信在不傷和氣的狀況下,許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
|
|
註:大專學生與學生工作者也有諸多應該反省的地方,因不在主題討論之內,暫予省略。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論「單身寄居族」 (第 74 期)
|
.大專生所期待的教會 (第 48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