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51期 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
|
|
解惑之窗 |
牧師服的由來與意義 |
|
|
關鍵字: |
作者/胡忠銘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德生教會牧師。)
|
|
|
|
一、前言: 談到「牧師服」,許多改革宗教會( Reformed Church ) 的信徒,往往會對「天主教」、「聖公會」或「信義會」等教派,保有濃厚宗教改革前傳統的五顏六色「聖袍」(Cassock) 和襯衫式「牧師服」感到好奇,但對其意義和典故卻又不知所以然。最近常可見到長老教會的牧師不再穿著傳統的黑色,竟穿起了紫紅、深藍、淺藍、白等其他顏色的襯衫式牧師服。聖餐、洗禮、封牧或就任大典時,「聖袍」是否要披掛上紅色「肩帶」,也隨各中會的「規定」有所不同,實讓人感到茫然。身為長老教會牧師多年,常被問起牧師服的典故,自己心中也充滿著疑惑,因而苦惱了好一段時日。事實上,大多數長老教會的信徒常誤以為牧師身上所穿的深色西裝加帶有白色小片硬領(Collar)的黑色襯衫就是「牧師服」。其實不然,牧師服乃從「聖袍」發展起,我們決不能忽略「聖袍」的典故。雖各教派的傳統不一,然有其類似的功能,可謂一體多面。吾人在探究相關資料後,初步解開一些迷思,盼能提供淺見。下文,將從舊約的相關記載,連結宗教改革前後的轉變,再反思現代基督教神職人員的牧師服供作旁徵。
二、舊約聖經的「牧師服」──「以弗得」 舊約時代,對於「禮拜」的典章和律例,聖經皆有詳細的記載,百姓得依規定擺上。禮拜的主導人物─「祭司」,則是以亞倫的家族和利未人為主,非祭司決不能冒然主領。「以弗得」(Ephod) 正是祭司在會幕或聖殿主領禮拜時穿在藍袍外面的「聖袍」,其質料乃用染色的特殊布料和細麻布製成。「聖袍」上鑲有各類寶石、飾品、烏陵和土明等象徵性記號。出埃及記二十八章就詳細記載著上帝所親訂的製作法則。百姓被擄至巴比倫前,「以弗得」也曾因大衛展開軍事行動時,被祭司亞比亞用來向上帝求問啟示。(撒上二十三6-9,三十7)不過這種求問啟示的作法,從所羅門時代,直至被擄回歸後已不復見。(拉二63;尼七65)除大祭司外,其他的祭司也曾在禮儀舉行時穿過以弗得。( 撒上二十二18) 連大衛和撒母耳亦曾穿過它。(撒上二18、撒下六14)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前,大祭司主領禮儀時,仍穿著這件名為「以弗得」的祭司服。
「以弗得」一詞在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聖經釋義辭典》 當中出現多種「可能性」的解釋,但從其所提出的各項說明和歷史典故觀之,被稱為「祭司服」的「以弗得」和現代的「聖袍」,想必有著密切的「關係」。雖文獻和現有的資料仍難發現兩者之關連,然從古代的「祭司」主領獻祭必須穿上「以弗得」;現代的牧師主領聖餐當穿著「聖袍」來看,應可作如是觀。
三、「牧師服」的典故與意義 牧師服真正的起源極難考究,除了筆者上述所論的「以弗得」之可能性關連外,有學者認為,是源於第四世紀羅馬帝國人民所穿,俗稱「拖加袍」( Toga )的白色寬鬆披肩衣袍,教會將之「聖化」而引用成為神職人員的服裝,象徵著純潔與完整。筆者推測,此一典故應和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303-337.A.D.) 在主後三百一十三年頒佈「米蘭上諭」(Edict of Milan),正式承認基督教(改革前為羅馬大公教會)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的時代衣著背景有關。中世紀時期,經院哲學盛行學術出頭,學術界有專屬的學術袍,學者將學術袍帶入教會,和原有的「聖袍」融合,經時空轉換,中世紀末的「聖袍」,逐漸走向禮儀的內涵,象徵基督受苦、拯救與恩典的意義,因此,天主教的司鐸和主教主持聖餐時,還出現了各式各樣套在「聖袍」外,狀似背心的無袖「聖衣」(Chasuble),和舊約的「以弗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宗教改革前,因異端裁判所的鐵腕措施,並未有教派分歧的困擾,神職人員所穿的「聖袍」皆有一定的原則,全依「禮儀」(cultus)的性質、教會的節期、神職人員的階級、以及非禮儀性的場合在樣式和顏色上有所區別。第四世紀至宗教改革前的十六世紀,「聖袍」雖有所變化,但仍遵照由上而下的「規定」穿之。宗教改革後,由於信徒享有讀經、釋經的權利,使得教派主義盛行,各種宗派大放異彩,「聖袍」的顏色和款式,也就各自為政。改革宗教會因禮拜儀式的簡化,「聖袍」也隨之簡單了起來。
目前天主教會、聖公會、信義宗或英國安立甘宗教會的神職人員主持聖餐時,仍依上述原則穿著「聖袍」(Cassock),披掛上各類「肩帶」(Stole、Tipit、Scarf),象徵「基督的軛」(Yoke of Christ)且套上無袖背心的「聖衣」。諸如聖公會主教穿著紫紅色「牧師服」象徵著權高位重,待降節穿著紫色或藍色,象徵尊貴、神聖與慈愛;聖誕節——白色,象徵聖潔、樂觀與得勝;顯現節——綠色,象徵希望與生命的成長;棕樹節——紫色,象徵尊貴、榮耀與頌讚;受難日——黑色,象徵痛苦、受難與死亡,復活節——白色,象徵生命、純潔與希望;聖靈降臨節——紅色,象徵聖靈如火降臨。又如《儀式與真義》一書所述,「『聖袍』的性質有三:第一是美觀,表徵禮拜為聖潔的榮美——神的創造與救贖;第二是信仰,表徵神學與歷史的價值,見證神恆久不變與基督的大能,禮拜是表徵賡續的禮儀;第三是功能,會眾敬拜時,有主禮人領導,有不同的禮袍,表徵不同的職事功能。」
以長老教會而言,由於長老教會屬「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的一支,在約翰.加爾文「簡樸」的理念下,揚棄了天主教會原有禮儀的繁文縟節,以及禮拜堂那些充滿色彩、圖像的藝術象徵,連神職人員所穿的「牧師服」也被「改革」,因此,象徵性的色彩已隨著宗教改革的「簡樸」而被捨棄不用,改以黑色為主。其型式有二:一為長袍式,主領聖禮典或結婚典禮時所穿的「聖袍」;二為襯衫式,衣領頸部處配戴一小片「白色硬領」(Collar)的輕便服。
基本上,長老教會的「聖袍」乃源於宗教改革時期被稱為「日內瓦袍」(Geneva Gown)的「學術袍」(Academic Gown),猶如現代大學畢業生的「學士服」和律師、法官所穿的「法袍」。據悉,加爾文講道和教導學生就是著「日內瓦袍」,日後的長老教會之「牧師服」便以此為依歸。日內瓦袍特別之處,乃在於它為單一黑色長袍,並不配戴各色各樣的「學位帶」(Hood),頸部由白色「硬領」環繞,領圈喉嚨下方還配戴有兩條長約十五公分的下垂白色「條帶」(Band)。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的牧師外出或非主持禮典的時間,為能讓人識別其「神職」的身分,乃將不含白色垂帶的日內瓦袍之「環狀式白色硬領」加諸於常服上面,取代原有的頸巾(neckerchief)而成為「襯衫式」的輕便「牧師服」。目前,除東正教神父平常仍穿著「長袍」式的「牧師服」外;自一九六0年代起,天主教和改革宗各大教派的普世教會牧師,幾乎都改穿著襯衫式的「牧師服」,為穿戴方便起見,已鮮少有牧師穿戴「環繞式的白色硬領」,乃改以小片式的白色「硬領」(Collar)作為識別。如今長老教會的牧師所穿的「牧師服」便是。
四、結語 「牧師服」在「順應」所需下,因著時代、天氣、文化、場合、神學等因素而不斷改變。誠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醫院的院牧,為顧及文化和病犯的感受,乃將傳統的黑色牧師服,改以象徵純潔與希望的淺藍色或白色。也有長老教會的牧師隨著教會的節期,藉由襯衫式牧師服的顏色,來展現出節期的象徵意義。更有牧長以文化的角度主張要朝「本土化」的方向,設計出適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服。總而言之,無論牧師服的歷史典故、象徵、文化、時代等如何變遷,筆者認為,「牧師」穿上「牧師服」,就如舊約時代的「祭司」穿上「以弗得」,新約時代的「披戴基督」,都是上帝代言和代求者,它象徵著「使命」和「身分」,也是一種「責任」與「榮譽」。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禮拜中為何要交讀啟應文? (第 73 期)
|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與建議 (第 69 期)
|
.改革宗的信仰與傳統的禮拜 (第 63 期)
|
.牧師服的由來與意義 (第 51 期)
|
.禱告可以唸事先寫好的禱告文嗎? (第 49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