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51期 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新約學的聖經解釋方法
關鍵字:
作者/陳嘉式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神學院院長。)
  聖經到底要如何解釋?派別之多,方法之不同,若要一一排列出來,令人眼花撩亂。但若從簡單的角度來看,其實也不太多,最簡單的可以說從字面的和從歷史背景的。如果以後者為基礎來分類,也可以分為教會傳統的,和一般文學方法的。也可以分為從著者的角度來解釋和從讀者的角度來看。

  新約聖經是在傳達教會的信仰,不是為了歷史和科學而寫的書,若太用一般科學性的文學法,則無法觸摸到信仰的境界和真髓,因為信仰所議論的是超越的事件,上帝的拯救。然而若太用教會的傳統方法,則無法走出狹窄的空間,無法使經文的內容和美意發揮得淋漓盡緻。至於較按經文字面解釋,從讀者的角度來解讀經文,其實不是發源於現代,耶穌以前的拉比們就曾這樣做過。他們甚至進一步地剪接經文,以符合自己講道的目的、社會的需要,或者藉著剪接而表達更完整的真理。然而這種方法因為無法得到客觀的結果,所以不為現代聖經學者所採用。

  解釋經文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上帝的信息,不是科學的成果,因此許多人都同意,解釋學是藝術,不是科學。既然是信息,那麼這經文當初的信息是什麼?為了要達成這個任務,聖經學的人大部分採用以著者寫作為目標的解釋法而不採用以讀者為目標。他們解經的順序,簡單地說是這樣的︰

一、抄典的問題——新約經文的由來不是從作者的原作中流傳下來的,原作都已失落,最多的抄典是在第四世紀和第六世紀之間,第三世紀的作品為數不多。問題是這些不同的抄典沒有一套完整的,也沒有兩套是相同的。今天我們手上的聖經是學者按找得到的抄本,選最可靠的資料收集而成。當然選擇的當中學者有自己的神學見解,所以後代的人還一直在研究、考證,盼望找到最接近原作的詞意。當今最為學者看重的,首推西奈抄本,它是第四世紀的作品。

  馬可福音的第一句「福音的開始」,到底有沒有附上「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這兩句,西奈抄本就沒有寫。問題是如果沒有這一句的話,福音的開始,正如先知……約翰在曠野施洗……,這樣福音就變成是由約翰開始的。後期的抄典可能不願讀者以為福音是由施洗約翰開始的,所以補充了「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又如約翰福音七章53節到八章11節均不在古老的抄本裡面。林前十三章3節,古老的抄典寫我若將所有的賙濟人,因而「誇口」,晚期的作品寫成因而「被火焚燒」。因為誇口與被火焚燒在希臘文裡只差一個字母(子音)而已,而且讀音相近。這樣到底是那一種說法比較正確?解釋經文的人除了重視古抄本以外,也會考慮其他的抄本怎麼寫。而且會從整體的神學觀點來衡量那一種說法較正確。

二、經文的問題——耶穌的話語原本是用亞蘭語,由口傳保留下來的,初代教會有是否將它記得很完整?有沒有被穿插進去的?有沒有遺落的?有沒有翻譯上的問題?為何馬太的主禱文(六︰9-13)和路加(二十一︰1-3)的內容差那麼多?為何馬太為飲食祈求是今日賜給我們,路加變成是天天?經文要怎樣讀?怎樣解釋?保羅當初是說不要計算人的惡(林前十三︰5)?或者不要把壞的事合理化?因為同樣一個字有不同的用意,讀者採用那一種意義,便成為那一種信息。約翰福音到底是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一︰5)?或者光照射黑暗,黑暗勝不了光?有些語文經過研究以後,才知道原來翻譯時錯誤,所以經文原義的重新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三、資料來源——尤其是福音書的寫作,這四部書是如何形成的?他們所用的那些資料是從那裡來的?除了口述傳統以外,有沒有最早期的作品?現有的福音書內容與最早期的作品有何關係?例如福音書當中有某部分是傳記式的,有某些部分是倫理性的,有些是終末性的。這些不同的性質是否代表不同的宗教團體?代表不同的神學背景?較倫理性的資料,如登山寶訓,是否代表一個神學團體,Q典資料的教團?馬可福音、路加、馬太、約翰,他們寫作的不同風格和特色是否表示不同的教會和不同的神學背景?為何約翰的寫作與其他三部福音書那麼大的不同?資料來源的研究,不但處理福音書形成的過程,同時是在處理一些資料背景的神學問題。例如路加和馬太同時都有引用馬可的寫作,但他們為什麼不全部引用,只選用當中的一部分?他雖然引用但當中的部份的詞句,上下文的關係都經過修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是否他們不全部同意馬可的作品?例如馬可(二:26)說大衛逃避時到祭司亞比亞他那裡去要餅吃,路加(六:3、4)和馬太(十二:4)引用這段時不但不提祭司的名字,連內容都修改。保羅在大馬色路上的悔改,使徒行傳共提了三次(9、22、26),三次內容都不相同,這些資料的來源是什麼?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四、形式傳統——英文的世界叫它形式批判,在德文叫形式歷史,是由經文的結構、形態、語詞、資料來源而研究它的歷史背景。同為倫理性質的信息,在馬太福音叫作登山寶訓(5-7);在路加則是平原寶訓(六︰17)。在馬太它是八福(五︰3-12);在路加它是四福(六︰20-22)對四禍(六︰24-26)。這表示耶穌的話在口述傳統的時代有了變化。不同的教團,不同的神學主張採用了不同的經文。有時候是因為這個地區所獲得的經文是這樣而形成這教團的神學;有時卻因為教團的文化背景而選擇他們喜愛的經文;有時也可能因為他們的資料只有這些,所以沒有什麼選擇,就只好接受僅有的經文資料。

  最大的問題是初代教會有些基督徒先知(徒十三︰1;林前十二︰28),這些人有時候代表耶穌說話,他們聲言所說的是耶穌的話,其實未必見得。最明顯的是馬太十八︰15-17,第十五節說弟兄若是得罪你,就單獨去勸他,他若悔改,你便得回你的弟兄。這句話較像耶穌的原作。可是接下去說,如果他不聽勸,便招另外兩個人同去,以便作證;若他仍不聽勸,就告訴教會,或把他看成外邦人和稅吏,這樣的說法就離耶穌的話太遠了。耶穌的原意是赦免人七十個七次,在這邊只有赦免三次。這是教會的經驗,也是教會時代的倫理。兩三個人做見證是受猶太社會的影響,把人看成外邦人和稅吏也不是耶穌的本意,耶穌沒有看輕稅吏和外邦人,這是初代教會的思想。更何況耶穌的時代還沒有教會,那來教會可告訴?因為這些話是用耶穌的口氣說出來的,顯然是出自基督徒先知的口。

  形式批判所要努力的是盡量恢復耶穌說話原來的形式內容,釐清初代教會的信息和耶穌話語的原貌。經過形式歷史的研究以後,發現耶穌的話非常有創意性,他有自己獨特的說話方法和內容,他話語的陳意非常高超,是上帝的信息,非初代教會所能及。重新確定耶穌話語的歷史原貌是形式批判的責任之一。

五、編輯問題——福音書的組成不只是資料問題,其中也有福音書的編輯者的神學立場,有時候編輯者不一定代表自己的立場,而是他所處的教會的神學觀點。研究福音書的著作時,這些問題都要列在我們的考慮之中,例如馬太福音為何提到那麼多的舊約經文,律法的觀點;路加為何那麼注意婦女、弱勢團體、聖靈、祈禱……;約翰福音為什麼不太提到加利利的傳道,大部分的篇幅放在耶路撒冷,為什麼不以歷史的觀點寫耶穌?

  特別遇到相同的問題時,例如最後晚餐,各個福音書的觀點都不一致,例如馬可把它視之為和門徒告別的晚餐,馬可的記載和保羅的觀點有很大的不同,保羅把它視之為紀念性質的聖典,是在教會的禮拜中舉行的;馬太較按馬可的傳統,把它視之為耶穌和門徒告別的晚餐;路加則把馬可的傳統和保羅的傳統合在一起。路加是因為不知道聖餐原來有兩種傳統嗎?或者他為了使餅(保羅傳統)和同俱有贖罪功能的杯(葡萄汁)(馬可傳統)同時列出來,才將兩種傳統合在一起?

  福音書無可諱言的,每一件事情的編排,都具有編著者的神學觀念在,我們現代的讀者,是通過他們收集的資料和信仰告白而認識耶穌,也通過他們的信仰經驗、信仰告白而繼承信仰傳統。編輯的立場正可以說是福音書編著者的信仰告白,他們的信仰經驗。

六、文學欣賞——文學欣賞也可以稱之為文學批判。福音書或者甚至保羅的著作、啟示錄等,都有很優美的文學結構。一方面我們要懂得文學欣賞的方法,知道經文優美之處,例如耶穌講話的當中有押韻。有正、反對稱,而且用了許多不同型式的造句法,有如中文的五言、七律、詞、賦各類不同的句型。敘事的部分也有簡單但含意深遠的境界,這些優美之處如果不用文學的眼光欣賞,很難品味得到美妙之處。例如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是一種反義類比的句子,幽默的地方在於提醒人相似並非相同。荊棘和葡萄都是藤蔓植物,蒺藜和無花果是灌木,外表看起來類似,但實質截然不同,說話的人用這種巧思的語句,我們要去欣賞體會,不只體會詩詞之美,最要緊的是他的心靈之美。

  然而談到經文須要批判,這是因為經文的傳遞中不一定每句都正確,有的地方必須從別的地方取資料來,才能把句子整理得較完善,例如眼睛是身上的燈,馬太(六︰22-23)只有記一段,警告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可是路加(十一︰34-36)卻有兩段,前段警告黑暗的可怕,後段鼓勵光明的可貴,是一種對比的句子。耶穌常用對比的句子,因為後段也是疊進式的修辭句,所以確定它是耶穌的作品。可是後段的最後一句,「如同燈的明光照亮你」,現代的學者就發現它顯然不對,是如同燈的明光照亮周圍才對。有時我們會問有話直講就好了,為何勞駕他這麼多的心力,用詩句來表達這麼簡單的意念?然而由此可見耶穌的心思之靈活,生命力的充沛和優美。唯有心思優美,體驗深刻,文學技巧高超的人,才能夠用詩句表達他的意念。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學語言是不能按字面解釋的,例如受難之前耶穌警告門徒,他們若沒有刀的要賣衣買刀。從表面看起來,好像耶穌鼓勵他們武裝自己的樣子。不但耶穌的門徒以為這樣,連現在的許多教師也都這樣以為。如果我們注意耶穌對那些這樣以為的門徒不客氣地說了一句讀「夠了」,意即「夠笨了」,那麼耶穌講這話的用意何在?其實耶穌是告訴他的門徒,從現在起災難逐漸來臨,即使窮到沒有衣服穿
同作者相關文章:
時候到了——記聯合神學院二三事 (第 61 期)
新約學的聖經解釋方法 (第 51 期)
到台灣來的宣教師──蘇若蘭 (第 4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1 期 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15-1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1期  1999年  4月 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51
本期主題:新眼光讀經運動與聖經神學
發行日期:1999/4/10
目錄s/
鑽牛角尖
編者的話
新眼光「新」在哪裡?
為什麼要以新眼光讀聖經?
LKK讀經法
新約學的聖經解釋方法
猶大和他瑪(創世記三十八章)
(創三十八:6-26)她有理!
現代解經史概述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威而鋼與性
馬太的靈感
1999聖詩週年大紀事(一)
讓教會在社區生根
從享受恩典到分享恩典——淺談「成聖」
意外的戀情
上帝必有預備
牧師服的由來與意義
奇異恩典
大夢初醒
多元的主日崇拜
飛碟會陳恆明與末世明王
能匹配的肋骨──可幫助的祝福
格瓦拉與耶穌──老大與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