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58期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
|
|
信仰.生活 |
震不毀的阿嬤 |
|
|
關鍵字: |
作者/蔡曉佩
(現為台灣神學院教會與社會系三年級學生)
|
|
|
|
阿嬤現年六十五歲,原居地是台中縣大甲。她十四歲時隨家人遷移至東勢,目前與三個兒子、媳婦及孫子們一起居住在東勢東關街,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 生死有命 地震發生時,阿嬤正在睡覺。醒來後,迷迷糊糊地,雖害怕卻不知是因地震驚嚇或本身身體不舒服,於是在兒子們的攙扶下下樓。那晚,一家人便在自家門口前的空地,以棉被和丟棄的紙板鋪地,睡覺過夜。阿嬤的家裡損壞很少,僅有電視螢幕有裂痕,以及水塔翻覆外,其餘一切安好。而住家附近的房屋、街道並無嚴重損壞情形。 當天,並沒有任何團體來發放帳篷與睡袋;許多鄰居則紛紛到臨近的廟避難,拿自家的棉被與鋪紙板的方式睡覺過夜,生活長達十來天。阿嬤本身只在屋外睡四晚便回屋內,因為她認為自己的房屋並無嚴重損壞,而且睡在外面很不舒服。另一方面,阿嬤見到以前住過的舊居所(在下興里)已被壓平,舊鄰居的房舍十間剩不到一間完整的,幾乎是整排一路全倒,再加上房屋倒塌壓死人的慘狀,讓她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有命,任何事似乎都早有註定,誰也無法違抗天命的安排。當然,由於餘震不斷,阿嬤的兒子基於保護她,曾有意阻擾她回家,但最後也都尾隨阿嬤入內。
※ 尋找 地震後的頭一、二天,家家都得到幾箱泡麵(阿嬤不知道是誰發放的)。前三天,她們一家人就全靠吃泡麵維生,再來十幾天則吃罐頭食品。飲用水是由阿嬤的媳婦拿大桶子自行騎機車至大甲溪汲取;由於得來不易,所以大家都節省的使用。當然,屋內的瓦斯筒還可用來煮食。不過,那段日子大家的吃、喝、生活都相當簡便。洗澡只以簡單的擦澡方式清潔;沒有電,晚上大伙兒只有靠著點蠟燭方式過夜。相較於其他地區,災後三、四天此地水電就來了,算是幸運,但水的顏色污濁,只能勉強用來洗衣服。
※ 觸景傷情 地震後的白天時間,阿嬤會四處走走,察看附近的受災情況。有時她的兒子在工作之餘,會輪流開車帶她至東勢附近或已倒塌的舊居察看受災情形。然而因搞不清楚原來的路和房屋的位置,所以心情上頗覺落寞。 僅就阿嬤觀察的有以下幾項:1.此次地震受災情況嚴重,尤其以舊居(下興里)最為嚴重,其次為東勢的部分地區,而自己所住的東關街最輕微。2.東關街前面靠大馬路的屋子偷工減料嚴重,外表雖無大礙,但卻敗絮其中,建商毫無道德心。3.想到許多人無家可歸、過世,有些一家只剩一、二位成員,孤孤單單的,很可憐;她心情很沉重,感觸頗深。
※ 家人參與救援工作 阿嬤的夫家職業是營造業(承包建築商),加上自己也有挖土機。在地震後,三個兒子紛紛投入東勢地區賑災救援服務工作,並親眼見到不完整的屍塊或早已氣絕僵硬、變型變色的屍體。他們或救起一、二人,或挖到相互擁抱卻來不及逃離而被壓死的屍體,有時腦海裡浮現當時救災的情景,內心掩飾不住那份恐懼、害怕、驚嚇,甚至有隔日不想去賑災的念頭。阿嬤則以「做好事、普渡」的態度,鼓勵兒子們繼續從事賑災工作。 阿嬤回憶起當時兒子們口述救人工作的情形,自己雖未投入災區工作,卻也約略可以感受到當時兒子們那份驚惶失措的感覺。而地震發生的頭幾天,賑災是無錢可領的工作,許多人甚至自請工人幫忙投入賑災救援工作。
※ 信仰 阿嬤心臟不好,曾有六次住院記錄,其中兩次危急至視為死亡,所以死亡對她來說一點兒都不可怕;另外,她對世事也看得很淡,一切順從天意的安排。或許是因為阿嬤家中沒有任何人員傷亡,大家也都很平安順利的度過此次大地震;加上她本身和三個兒子、媳婦同住時,一家人都很和樂,本身又非常樂觀知足,有信仰的力量支持她,讓她別無所求,促使她可以平安度過。 阿嬤自身受兒子撫養。災前:承包道路施工工程為主要的家庭經濟來源。災後:雖未改變經營方向,但總收入大致上比以往少。但是阿嬤還是很樂觀地面對,她認為地震是天災,也沒有人會料到如此嚴重,比起那些無家可歸、親人過世的災民而言,至少目前全家都還平安健康,「錢」是身外之物,只要一家人夠用,雖然收入比以前少,但也已知足和感恩了。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震不毀的阿嬤 (第 58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