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58期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關鍵字:
作者/徐佳青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近幾年來校園性侵害事件、青少年男女嚐「禁果」懷孕例子透過媒體不斷報導,已引起社會各界極度的關心與憂慮。然而,普遍來看不論家庭、學校或是社會上卻多由於成人保守與保護的心理、升學主義掛帥與缺乏合宜的溝通技巧,一次又一次讓青少年獨自處於「罪惡感」與「無力感」」中,而無法提供滿足他們身心理成長所需要的支持與援助。因此,有些關心青少年的人士大力疾呼應給予年輕人健康的「性教育」。

  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台灣教會對於「性」倫理與教義的教導其實和整個社會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兩者都經常處於「現實」與「理想」,或說是「世俗」與「神聖」的焦慮中,教會一方面有感於人類社會感官世界的發展快速,現代人生活模式與態度已無法與兩百年前、甚至是兩千年前的社會生活相提並論了,但另一方面卻又尚未發展出能夠合乎教義根本精神的新倫理價值與義理詮釋,因此其中的矛盾、兩難實在是現代教育工作者與宗教人最大的挑戰之一。

  教會人士傳統上習於將「性」與「愛」兩者緊密結合,強調「性」必然在有「愛」的基礎上發生才能夠被接納,甚至進一步衍伸為在「兩性婚姻」中的性才具有正當性,因此其他形式的「性」(包括未婚的性、婚外的性、同性的性、交易的性、友誼的性……)自然被列為「罪」的行列,不然就是解讀為一種「道德瑕疵」或人性的軟弱,這種簡單的二元論區分法,似乎短暫間帶給人們一種易於遵循的標準,並解除了許多人面對性時「道德上的不安」與焦慮。

  而這一套邏輯延伸運用到「性教育」(無論是年輕人抑或成年人都一樣需要的協助)時,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主要的指導原則與內涵,而「非異性戀婚姻」的性一概歸入禁忌的行列,教會典型的「性教育」內容千篇一律在警告或恐嚇人們發生「非異性戀婚姻」的性,可能遭致悲慘或不幸的後果,以及在宗教心理上揮之不去的罪惡,這樣的性教育所培育出來的肉體親密關係是讓人戒慎恐懼,甚至連進入「合法的婚姻」之後仍然有許多人(尤其是女性)無法真正體驗美好的親密關係,而多以盡義務或滿足他人為前提,勉強應付。因此,在探討「教會性教育可以發展到何種程度」之前,需要先對這個前提有清楚的釐清與理解。

  筆者曾經在自己母會的青少年團契中談論過「性教育」的專題,有趣的是在尚未開始聚會之前,已經有多位家長前來關心,希望先知道專題的內容是什麼?其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終於有一些額外的性教育機會彌補成人家長和自己子女間從未討論此問題的尷尬,害怕的是我的言論尺度會不會「超出他們能接受的範圍」,會不會「太開放、太前衛」,這種心態的背後還是預設了「青少年不宜知道太多」或是「知道太多會有鼓勵年輕人發生性行為」的疑慮,因此青少年參與過此專題後,有些父母因為擔心子女「思想走樣」,而開始和子女開啟這個議題的溝通與討論,這個無意間所創造的成果是筆者感到十分欣慰的。

  但是教會中也有不同的例子,有些父母根本反對在教會團契中談論這個議題,也阻止子女參與這類的討論活動。他們的看法多是認為「教會」是神聖的地方,不應該討論這種「禁忌又世俗」的話題,另外的看法是他們子女年齡太小,不宜瞭解「性」的事物。事實上持這兩種看法的信徒本身多是害怕觸及這個議題的人,或是根本對「性教育」瞭解有限,因此才以保守的態度面對青少年成長必須經歷的「性教育」,性對他們來說是「只可做不可說」的。另外有些較為開明的教會雖會安排「性教育」的演講提供父母學習,但其所設定的題目內容與講員卻多重複強調「性愛結合」與「婚姻中的性」的觀念,對於現代社會的色情問題或各種「非異性戀婚姻」的瞭解與思考還是有些排拒,甚至仍然維持以傳統的道德與罪惡的批評方式面對。這些情況其實都無助於成人父母對培養子女具有判斷與選擇的能力。

  那麼到底「性教育」的內容應該是什麼?又要怎麼教呢?怎樣才算「健康合宜」?其中的尺度拿捏似乎傷透不少人的腦筋。不只父母不了解,即便是教育工作者也所知有限。談「性」怎麼好意思?夫妻間都不一定敢坦承交換意見了,更何況是和自己的子女討論呢!反正他們長大就自然會了嘛!(不過還是得擔心他們成年之前是否會出什麼問題)又有人說「食色性也」,既然是本性就順其自然好了;但如果我們不太健忘的話,每個人一兩歲的時候也不是天生就會自己吃飯,總要父母不厭其煩的教導他,偶而還會搞到處處油膩膩的;同樣的,「性」也需要各種學習,不單是生理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及社會價值的學習。

  事實上「性」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心理的變化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性的認同會影響人的自我形象及信心,「性」和我們的生活真的是息息相關。「性」從初生嬰兒的名字、衣服的顏色、玩具、同伴、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成人的期望、社會價值觀及兩性相處的互動模式中反應出來,而這些又會反過來形塑一個人的性取向和性態度。「性」無法脫離生活,也無法獨自抽離做理論的陳述,相反的,它需要在真實而複雜的環境中逐一探討學習,而且要還原人真實的本性與面貌來理解,絕非以簡易的二元對立論或道德教條可以完整處理的。

  因此,我認為不論是對青少年或成人所做的「性教育」應先以尊重個別差異與兩性平等概念出發,鼓勵兩性角色多元的發展,不局限在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或「男強女弱」的刻板分工和既定的框架之中,對於不合理的男女雙重標準所帶來的性壓抑也需要有所突破,才能幫助年輕人與現代的成人建立富有創意及自我實現的生活。此外,不論是學校社會或教會的「性教育」也好,我們需要先由瞭解人的「個別需要」著手,不要急於下定論或樹立一套新的標準與指導原則,「標準」常是一刀兩刃,或許它滿足了多數人的需求,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套用同樣標準,就以同性戀來說,現代科學與醫學研究不斷有新的論點解釋為何全球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人口是選擇同性為愛欲的對象,有先天說是基因的差異,造成這些同性戀者的性慾發展是以同性為喜好,也有後天說是某些特殊成長環境造成偏好同性的選擇,在多種解釋莫衷一是的情況下,我們應該還原思考的是「我們是否真正關心他們人生的幸福與基本人權的保障」,還是在乎「為什麼有人不跟我們一樣?」

  在我看來能夠包容差異的開放教會應該是什麼性問題和議題都可以討論,因為教會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協助解決人類生存上的「倫理與道德」的困擾,重點是我們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性教育」含括的內容很廣,有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和文化層面,健康而完整的「性教育」需要先有開放的心胸接受各種問題的挑戰,對於三個不同層面的論點都能廣泛且深入的探討,以開放的討論與思辨培養年輕人反省與選擇的能力,能夠思考便可能幫助年輕人在真正面對生活的挑戰與情慾的困擾時,先預先歸納出合理的「性」倫理關係,當作個別獨立的人在生活中實踐或遵循的參考。

  因此回到最原始的問題「教會性教育可以發展到何種程度?」時,我們應該會比較釋懷,不在那麼急於要求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自一次次真實的生活挑戰或難題中尋找耶穌給我們的倫理啟示,用體諒理解人性的真實需求與差異的心態,在坦白而自然的氛圍中,讓有豐富經驗的成年人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成長心得,或是透過各種生理、心理資料的研讀討論,甚至對不合理或違反人權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與批判,這樣的「性教育」內容與方式即是教會可以發展的,也是最能夠使教會再回到提供人類生存所遭遇的「倫理與道德」難題時,適時而溫柔的協助者。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一個民意代表的工作倫理 (第 112 期)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第 75 期)
男人與女人之間 (第 67 期)
解讀台灣的情色世界——兼談青少年與性 (第 64 期)
教會參與,男女大有別? (第 60 期)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第 58 期)
關於「失業」的新想法 (第 52 期)
愛情、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 (第 4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8 期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51-5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8期  2000年  6月 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58
本期主題:認識真理或販賣知識
發行日期:2000/6/10
目錄s/
隨想s/
編者的話
從基督教精神看台灣教育之本質
由政治的觀點看台灣的教育
從社經的角度體檢台灣的教育
新世紀師資培育的思維
教改新願景首重教育財政改革
基督教宗教教育的角色與反省
「倚靠」上帝的牧師——王倚牧師略傳
淺談東瀛偶像流行風
「當噴禧年號筒」
教會送餐服務——武塔教會對社區獨居老人的關懷
談永生s
校園愛情故事多
教會「性教育」的發展程度知多少?
窗s/p
震不毀的阿嬤
處變不驚的孩子
也談「出走」
從大專事工談青年人出走問題
關於ASYG 2000
A TIME FOR GOD——給自己一個挑戰與順服的TIM體驗
我的團契生活
TCMA日月潭札記
何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