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62期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馬偕與聖樂
關鍵字:
作者/郭乃惇 (現為聖德基督學院傳播藝術碩士班主任)
  馬偕(或稱偕叡理,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年)牧師,加拿大人。1871年(時27歲)受加拿大海外宣教會差派到遠東傳福音(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國外的第一位宣教師),1872年(清同治11年)3月9日,抵淡水開始台灣北部的三十年宣教,開拓了六十餘所教會,加拿大長老教會訂此日為台灣宣教紀念日。

  馬偕來台之前,台灣北部是處在無外來音樂狀態。馬偕引進了聖歌及聖詩本,以下筆者試從各項馬偕時代的文獻中,找出有關音樂的記載,用以窺見當時(19世紀末)馬偕與聖樂的互動狀態:

1.以聖歌吸引信徒
  馬偕以聖歌為媒介,吸引了台灣的第一位信徒——嚴清華(Giam Chheny Hoa,通稱「阿華」)。「下午,有個外貌文雅,比平常人聰明的青年來訪,我們談了許多。臨走時,我請他晚上再來,他果然如約而來。我作了簡單的禮拜並唱了一首聖歌,他也留著1。」「我唸了一首聖詩,它的主題是論到人生的短促,又送他一本聖詩集的手抄本2。」「他深受“與家鄉更進一日的路途”的聖歌感動,睜大眼睛說:『你所唱的歌正合我的心意,我喜歡這些安慰我的話,也相信你所講的道理……我決心要作基督徒3。』」

2.藉詩歌放膽傳福音
  「我與阿華在雞籠(基隆)廟宇的石階上唱聖歌,眾人隨即湧滿整個廣場街道。民眾中有些是阿華的朋友,便怒罵他與“洋毛鬼子”在一起。我請阿華向群眾宣講福音,他低頭不語。我隨即唱一首聖歌,這首歌曾屢次把堅忍不拔的精神貫注我的血液裡。它的歌詞是:『我認救主,不怕羞愧,我敢為主作見證,稱頌主十架奇妙恩典,一心恭敬跟隨主(今台語聖詩第254A首,舊版166)。』阿華被這首歌感動,跟著我一同唱。之後,他抬起頭,鎮靜而清楚地對憤怒的群眾說:『我是基督徒,信奉真神,不崇拜老鼠也能毀壞的偶像。』這是本地第一位信徒首次對當時人傳的福音4。」

3.首次洗禮時先唱聖歌
  「1873年2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完禮拜後,我宣告要給一批人舉行洗禮……我們唱了一首讚美歌後,有五個人走過來,聲明他們信仰基督5。」

4.唱聖歌勇敢面對死亡
  馬偕所接受的第一位女信徒是塔嫂(Thah-So),在她去世之前,馬偕去探望她,並深刻描寫當時情景:「她靜默了兩天之後,忽然又以其明晰而有力的聲音唱聖歌:“我要舉目向天”(台語聖詩舊版第94首)及“永遠與主同住”(台語聖詩舊版第250首)。當她唱到“天父的家高高在上”之時,兩眼睜大,臉上煥發著光輝,用比地上任何聲音更為甜美的音調說:『天上金門開了,有白色的大轎子來迎接我……我要歸回天上的家鄉6。』」

5.受迫害仍高唱聖歌
  有陳姓三弟兄信仰上帝,其父知情而怒不可遏,逼迫他們,並禁止他們上教堂,於是「以後他們在禮拜天到山中的靜僻處,唱歌、祈禱、讀聖經,特別為發怒的父親祝福。」後來他們的父親終於寬恕了他們7。

6.以樂隊、唱詩送行
  1893年,馬偕將回加拿大述職,艋舺市民對他的態度,由原來的極端仇恨到當今的敬仰與讚歎。艋舺的士紳們自發性地在今之龍山寺廣場上組織了一個隊伍,有八個樂隊,用鑼、鼓、鈸、胡琴、手鼓及嗩吶等樂器,領頭先行。「我們到了艋舺碼頭……教友們在碼頭上唱詩歌“我認救主不怕羞愧”,上船時,非教徒與基督徒都大聲歡呼,兩個樂隊送我們到滬尾(淡水)8。」

7.高唱信心之歌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人侵犯台灣北部,百姓誣指基督徒通敵,因此憤怒而打殺基督徒。有七座教堂被暴徒所拆毀,新店教會亦不能免。當暴亂過後,馬偕與宣教師前往新店觀察,「我們立在新店的舊教堂廢址上,唱歌讚美上帝。該處市民以及其他人以為我們發瘋了。我們要在廢址上新造一座教堂,所以非常快樂地唱歌9。」十二個星期後,舊教堂的廢址上,出現了新的教堂,多大的信心呀!

8.唱詩歌卻敵
  1884年初,馬偕來到一信仰耶穌的村子。那時,生番正在出草(出來獵取人頭)騷擾,村民在夜裡攜槍巡邏來保護家屬。馬偕「聚集男女老少的信徒,以山地歌調,高唱優美的聖詩,使山谷發出回音,直到天亮。番人則在外面徘徊蠢動,雖時而投擲石塊等東西進來,但卻不敢向他們襲擊10。」

9.在廟裡高唱讚美歌
  馬偕來到加禮宛社佈道,當地頭目及全村百姓都願信仰上帝,棄絕偶像,並將新近完工的一座神廟改成禮拜堂。當偶像在廟裡燒毀時,一時火光沖天,在天黑之前,許多人走進廟裡。「我請大家同唱一首聖詩:“普天之下萬國萬民,俱當向主歡呼頌揚”(今台語聖詩第34首,舊版319首,即大衛的詩篇第一百篇。)他們雖然唱得不太正確,卻是十分熱誠11。」

10.音樂傳授採分齡制
  「分組練習歌唱,例如分為老人、婦女、青年、少女及兒童等組,教導一小時的歌唱12。」

11.佈道以教唱聖詩開始
  馬偕一行人到平埔族傳教佈道,以教唱聖詩開始,七、八個禮拜後,全村男女無論老幼都會唱聖歌。「僅僅幾個星期,男女孩子們就學會了許多詩篇和聖歌……這些年少愉快的兒童,整天用土語唱著充滿希望的兒童讚美歌:“大衛愛我,我知明……”(台語聖詩舊版第304首)。」「淳樸而辛勤的漁夫,一清早即搖櫓出海,合著拍子依古代蘇格蘭的曲調唱著:“我認救主不怕羞愧……”(台語聖詩舊版第166首)。」「辛苦工作、牙齒掉光的窮苦老婦人,一邊坐在泥地上織布,一邊低聲吟唱“天堂攏無苦難,永活無死”(台語聖詩舊版二五五首)。13」

12.五百人齊唱聖歌
  另一村派了兩百人來參加晚上的禮拜,齊唱聖歌,隨後馬偕受邀到他們村子裡去。平埔族人歌聲嘹亮,他們邊走邊唱,極為動聽。到了該村,又齊唱聖歌:「這樣唱歌並講道,全村都接受福音……有五百人成為基督徒,當這些人聚集曠地,同唱“郇城”的聖詩時,我就忘了一切黑夜14。」

13.被聖歌吸引成為信徒
  「有個阿瑣(A-So)的白髮寡婦,家附近設有教會。她當時也罵“洋鬼子”,卻喜歡從窗口聽聖歌。她終於上教堂去作禮拜,又特別喜歡聖歌,因其中所說的真理而感到安慰……她唱歌時,他們都喜悅15。」

14.藉聖歌鼓舞士氣
  「(1883年年終時)我們開始建築……帶著大批的人,往往工作到半夜。學生們時時站在外面,唱詩歌以鼓勵工人16。」

15.唱聖歌激動情感
  「我們立在山上,同唱第一百首聖詩,在最後一行還未唱完時,阿華的精神就為創造萬物的聖靈所徹底的激動了17。」

16.以聖詩本拒敵
  「塔嫂也不甘示弱,舉起聖詩集說:她只能信仰真神。兵士們不得不回去18。」

17.羅馬字的聖詩集
  「有一次,我不在家,他(J.B.Steere,科學家)教學生們唱兩首歌,他雖不懂台灣話,卻能用一本羅馬字拼音的聖歌集……我回家時,他們還把詩篇一百篇(今台語聖詩第94首)聖詩唱給我聽19。」

對台灣音樂的貢獻
  綜觀以上,馬偕對台灣音樂的貢獻有下:

1.他帶領會眾齊唱西洋聖歌,分組教導不同年齡的人唱不同程度的歌,使得音樂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傳播。

2.他帶入聖歌集(在廈門、福州使用的《養心神詩》),除了羅馬拼音歌詞外(教導人民識字),並有初步樂理的教導。

3.他將音樂納入神學校的正式教學項目,使得北部教會音樂得以迅速發展,更為日後吳威廉牧師娘等人的音樂教育奠基。

馬偕雖死,歌聲猶存
  馬偕之所以熱愛聖歌,並以此作為打開福音之門,其實在小時候已奠立根基。Hugh Macmillan曾描述馬偕小時受聖歌影響,而立志當一位宣教師:

  「在他(馬偕)十三歲以前,基督的名字對他而言是神聖、甜美的。Sabbath家鄉安靜的夜晚裡,在他母親的膝蓋上,聆聽那一再重複的優美聖歌,使他心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這時,成為宣教師的心願首次在他的腦海中出現20。」

  1517年,馬丁路德在德國以群眾歌唱開啟了新教(基督教)之門,點燃了教會復興的火種。1872年,馬偕在台灣也以群眾歌唱及醫療開啟了福音的大門。馬偕的傳教生涯,除了醫療外,便是音樂;音樂成為福音迅速傳遍的主因之一:

  「我們旅行各處時,通常去站在一個曠地中,或在一個廟子的石級上,先唱一兩首聖詩,其次是拔牙,然後是講道21。」

  1900年5月1 日,他到噶瑪蘭(宜蘭)地區從事最後一次巡迴工作,在離開打馬煙時,他的聲音已經沙啞,全部落的人聚集在岸邊,目送著這位偉人的離去,他們揮淚道別,信徒們一同唱詩,馬偕見此景亦鼻酸落淚,心裡知道他沒有機會再到此處與這些信徒見面了22。

  馬偕不停的唱,也帶領了眾人齊唱,直到他喉癌氣絕為止。1900年9月15日,他的日記寫著:「我的喉嚨不能發出聲音了。」隔年,他病逝於淡水,得年五十八歲。而讚美的歌聲在他的學生、會眾中繼續傳播下去,像一篇優美的樂章一般,如今已蔓延了台灣整個各角落。

1.馬偕,《馬偕博士日記摘譯》,1872年4月19日。
2.Mackay,《From Far Formosa》,頁138。
3.郭和烈,《偕叡理牧師傳》,頁109,1872年4月24日。
4.同註2,頁147。
5.同註2,頁148。
6.同註2,頁152。
7.馬偕著,周學普譯,《台灣六記》,頁67。
8.同上,頁70。
9.同註7,頁84。
10.同註2,頁222。
11.同註7,頁96。
12.同註7,頁98;以及郭和烈,〈北部教會自中法戰爭至甲午戰爭〉,《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百年史》,頁94。
13.同註2,頁218-219。
14.同註2,頁222。
15.同註7,頁126-127。
16.同註7,頁127。
17.同註7,頁60。
18.同註7,頁61。
19.同註7,頁134。
20.Hugh Macmillan,Then Till Now In Formosa,頁23,1953年。
21.同註7,頁132。
22. 陳宏文,《馬偕博士在台灣》,頁149。

本文謹記念馬偕逝世100週年
同作者相關文章:
黃沙烈燄,神在其中 (第 80 期)
馬偕與聖樂 (第 6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2 期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36-3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2期  2001年  2月 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62
本期主題:魔鬼或上帝?——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發行日期:2001/2/10
目錄s/
尋找一個信仰的方向
編者的話
生物科技的「既興奮又害怕」
基因工程與複製科技之省思
從醫學倫理看複製人
生物醫學科技進展的省思——談複製人與人的行為責任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憶先父蘇天明牧師
蘇天明牧師牧會軼事
掌中資訊乾坤——PDA
PDA——只是「方便」而已嗎?
馬偕與聖樂
信心與勇氣相隨的宣教——新竹湖口浸信會社區事工
長老教會第一間攀岩教會——關渡教會
宗教歌舞與新興宗教運動
理想條件的清單
愛就是要勇敢一點
把聖經當小說讀?
費姨s/
讓我們隨聖靈而行吧!
因信,有愛,盼未來——「台灣聯合神學院」的迴響
聯合神學院——聊聊說說罷了?
神學院是否為塑造靈性的地方?
e世代的人啊!你在哪裡?
小弟的成長
要愛你的仇人
一個人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