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65期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
|
|
編者的話 |
編者的話 |
|
|
關鍵字: |
作者/林芳仲
()
|
|
|
|
桃芝颱風於7月底侵襲台灣,造成三十多名民眾受傷,兩百多人的死亡和失蹤,其傷亡損失是台灣十五年來最大的風災。 提到颱風的災害,其實是因為與921震災有關。台灣位處地震與颱風帶,921帶來台灣地質的鬆動,加上幾十年來濫墾的結果,使台灣每遇颱風暴雨就會發生土石崩解,產生土石流,造成嚴重的災害。也許未來的一、二十年,台灣仍很難避免這樣的災害,因此當我們在回顧、反省921重建事工時,不能沒有這樣的體認。 「本期主題」首篇由陳亮全教授以一個長期關心社會、主持防災國家形計畫的角度,提出對台灣社會現象的反省。他提醒我們對於災害「應有較寬廣但細緻的觀點與想像」,解決問題的方法「絕非僅靠工程或科技單一面向的方法可以達成」。前助理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則以「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的宗教心,介紹台灣各宗教對921重建工程的持續關心與參與。 921社區重建關懷辦公室黃肇新執行長則針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災後,提出設置「社區重建關懷站」的重建系統,是以新台灣宣教運動為本,深入社區居民的生活,使其從教會的實際關懷中,體會上帝的愛。許多教會也因為關懷站的設立,打破了教會與社區長期僵立的關係,是一難得的宣教契機。這也可以從以下蘇國欽兄和高有智兄的文章看出。 蘇文寫台南神學院師生在竹山,從救災到設置關懷站,再到成立瑞竹教會的努力過程,是教會在重建區宣教一個很好的例證。有智兄則以一記者身分,親訪重建區,也從實際的接觸中,體會到信仰的實踐真實地在重建區跳動。 歐蜜.偉浪兄則和拿難.達道一樣,將救援物資從東部運入被遺忘的後山部落。記得災情發生時,他的心情是很急切的,因此在大家的支持下,他將物資一車一車地運往後山。他本人還因過於心急和勞累而胃出血住院。 另外,長期關心台灣生態環保的林益仁教授,則以生態保育的新思維,強調「在地參與」,提出邀請災區原住民參與重建,未嘗不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由陳信惠牧師瑪喜樂,1958年她被謝緯牧師感動而來台,一生奉獻給台灣,許多小兒麻痺兒童及智障兒童也因她而改變了生命,讀來令人深深感動。「潮流.脈動」王昭文姐評小林善紀的風雲漫畫《台灣論》,指出日本右翼思維其實與大中國霸權同樣是法西斯主義者。值此,日本教會發起反對日本歷史教科書的歷史觀之際,我們教會更應以和平、公義的角度來看待過往;而曾齡儀姐也以日本前後代的不同,主張台灣應勇於表達自己的主張。另外,張純菁兄的漫畫,提醒我們台灣人的健忘及認同問題。 「文化.藝術」由鄭建昌兄以個人創作記錄台灣的大變動,包括921的大地震及2000年3月政治板塊的變化。陳麗如姐和伍麗香姐則在「厝邊頭尾」專欄裡,分別以Y-HOPE的家屋計畫和仁愛鄉的復耕之路,與我們分享人民參與921重建的各種願景。 「神學淺說」由廖上信院長論〈抹油醫病與禱告〉,指出不是抹油與禱告可以治病,而是出於信心的禱告才能。「感情.婚姻」蔡國珍牧師寫一對在921中差點蒙主恩召的患難夫妻,他們在平實的生活中,體會出什麼是真正的愛情。陳南州牧師則以〈基督徒可以自殺嗎?〉一文提醒大家,我們都是自殺那人的兄弟姐妹,基督徒社群應從「體認人生是相互依存的角度來思考人的自殺」。 「信仰.生活」潘純免牧師娘寫慈暉獎得主阿孌姐,見證基督信仰不同於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才能將一位受歧視的婦人舉薦為模範母親,而這就是活生生的宣教。另外,廖怡君姐則以〈美麗新世界〉一文,回應本刊曾討論的複製人主題,是一篇有趣之作。 本期「特稿」有兩篇,一為艾立勤神父所寫〈墮胎議題正誤〉,闡述天主教會有關墮胎的倫理觀,也回應上一期陳文珊姐所論的墮胎議題。另一篇是長期專研婦女神學的葉寶貴修女,提出上帝是男是女會影響教會中男女兩性的不同的遭遇。她期待同樣具有上帝形象的婦女,在教會中能受到公平的對待。 「老師開講」本期由蔡維民教授寫基督徒的責任、超越與委身,他期待青年朋友因信仰的委身,勇於承擔責任,甚至超越自我。「大專世界」本期有五篇,張洵宜和陳民樺同學都與我們分享他們參與921重建的寶貴經驗。十六歲的呂思嫺則以〈我見我思〉提出她個人對時事的看法。古志美和Yumas則同為原住民,她們分別以參與團契及活動,進而認同團契,也認同她們的族群。 本期出刊時,正值溽暑,台灣也正面臨另一場災難,盼望你我都能時時做信仰上的反省與實踐,並繼續參與台灣社會的重建工作。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向青年開放的教會 (第 127 期)
|
.分擔苦難‧疼惜生命 (第 114 期)
|
.在「上帝國」中成為夥伴 (第 107 期)
|
.編者的話 (第 65 期)
|
.編者的話 (第 57 期)
|
.愛與執著 (第 57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