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3期 異鄉人在台灣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那時那地 此時此地
關鍵字:
作者/童貴珊 (馬來西亞華僑,台灣《經典雜誌》撰述,國際勞工協會志工)
  「我向你舉起雙臂,不知以什麼姿勢放下。你顱腔深處我的家鄉,是不是要我用死來到達?」——北村,《瑪卓的愛情》

  國中時期,我們舉家搬遷,媽媽決定把樓上多出來的一間空房租給附近私立中文學校的老師。自此,我們家開始成了學校一批年輕老師的聚合點。他們除了愛唱歌、愛閱讀,還有些基本的共同特色:從台灣回來,熱情奔放,滿懷理想,典型文藝青年。

  我和妹妹開始迷上他們讀的那些書、唱的那些歌,老愛偷偷把體育課用的羽球拍當成虛擬的吉他,在那個似懂非懂、強說愁的青澀歲月,刻意模仿那副浪漫脫俗的模樣,沉醉低吟著一首又一首的校園民歌。偶爾,也聽他們忘情地說起令我們無從想像的台灣經驗:冬天的蕭瑟陰寒、颱風的疾風驟雨、地震的天搖地動,還有那些讓他們陷入沉思的靜坐、野百合……。

  自小生長在一個終年如夏、多元族群、多種語言、沒有四季沒有颱風沒有地震的馬來西亞,教我忍不住臆測:台灣,那會是怎樣一個精采多姿的地方?看似虛無縹緲,卻又殷殷渴盼的憧憬與美好國度,已悄然植入心中。於是乎,我在老師們感傷懷舊的記憶中,一遍遍地踏足那塊看似陌生卻又熟悉的土地,並為它塗上一層如夢似幻的絢麗色彩。

時差.夢醒
  不過,理想與現實終究有段痛苦的距離。從飛機上俯瞰桃園一片亂序混雜的景象時,已騰然起了一陣寒顫,等到學姐指著一個比我的中學正門還「不起眼」的大門告訴我「這就是妳的學校」那剎時,我滿懷的夢想猶如從冷凍庫移出的冰棒般,一點一滴地消融、幻滅。

  終於,我領略了生命中最初的嚴冬。那一年寒假,頂著冷冽的天候,白天黑夜努力打工,一心只想存夠了錢便要回家。晚上趕在十點半門禁前衝回冷清的宿舍,還得忍受守門阿姨的幾句叨唸,生活中唯一的暖意,便是趁著睡前獨自躲在夾雜濕氣與濃濃霉味的一樓閱讀室內,讀信寫信,盤算著歸家的日子。

  我告訴不久即將步上我後塵的妹妹:「木柵老是下雨,剛買的棉被,又老是蓋不暖。我見不到過去老師口中所說那些靜坐的壯觀場面,同學間關切的是週末和清、交大的男生聯誼踏青。我也想努力投入嚮往已久的大學生活,但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時空錯置般,老覺得格格不入,像個無所歸依的遊魂,那股想找人說說卻又無處可訴的疏離感,如影隨形。總之,就是不踏實。還有,這裡也沒有人在唱民歌了,他們現在唱的是〈我的未來不是夢〉,大家唱得越確鑿,我卻越疑惑了,如果他們的不是夢,莫非作夢的是我們?」

  我好似被張雨生忘情高亢的歌聲恍然搖醒,一時拿捏不住清醒與夢境的分際,在巨大的「時差」中,我被鋪天蓋地的悵惘與惶惑所覆罩,不曉得舉在半空中的一隻腳,該踏往哪個位子哪個方向,才不致踩空失足。

間離.認同
  多年以後,經過無數幻化無常的際遇,待我終於把千絲萬縷的線頭,藉由笨拙錯亂的雙手慢慢綰接起來時,才豁然驚覺自己所編織的畫貌,已與過去的想像,迥然相異,畢竟,「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張愛玲說的。於是,民歌與理想,漸漸在生活中淡出,它們沒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也是在連番顛躓的蹣跚步履後,才明瞭詩人作家王丹所謂「我異鄉人的身分逐漸清晰」是怎麼一回事。

  把我緊緊牽繫在「異鄉人」這線頭另一端的,是婚姻與工作。在那個台灣還未正式開放外籍移工與外籍配偶的時代,就形式而言,我早已身兼這雙重身分,自然也提早經驗離鄉背井的百端感喟——既是主人,也像過客;耗神費力地融入生活,卻又經常被巨大的鄉愁牽絆。縱然具備一切當落葉的條件與姿勢,但談歸根,卻又似乎言之過早。

  但或許,正是這份扞格不入的間離與突兀吧,像一組樂曲中忽然冒出的不和諧顫音,讓我不能不凝神傾聽,聽久了,也就生出一股無以名狀卻又逐日壯大的易感神經。也或許,問題出在生命本源曾經流著祖先移民南洋的勞動血液,提早感染了些許淒惻飄零的靈魂召喚,因此,面對台灣一波波為追尋更好生活的東南亞移工時,我開始駐足端詳,解讀他們的一言一語,以及那些欲語還休的面貌神情。

  不久,當我有機會進入他們的世界,一窺他們的天地時,我才驚覺如此吹彈可破的打工夢想,要如何承載這麼一個強大沉厚的資本主義與官商勾結所構築的銅牆鐵壁?

認命.爭取
  我想起曾讀過的一則外勞遭棄屍的小新聞,忘不了那位受訪的員警說過的一段話:有許多這類無人認領的無名屍體,一看就知道是外籍移工,通常只能草草結案。

  這些別人家的兒女、別人家的父親母親,什麼時候變得無名無姓了?他們只不過出生得貧窮,想趁年輕力壯時,讓家人享有更穩定的溫飽,於是,暫時揮別家人,舉債償付高昂的仲介費,合法地入境台灣,賣命地工作,不顧危險不嫌髒臭,只求合情合理的微薄薪資,如此而已。至於那些小悲小苦、小虧小怨,他們一向不計較,就連身體被踐踏、自由被剝奪,也都咬著牙忍下了,按常理推論,是不該變得如此面貌模糊、身分難辨的下場才對。

  記得有一次偷偷潛入收留等待遣返的移工宿舍、聽她們說起自己的遭遇時,眉目之間,戚然有怨。待嘗盡了人情炎涼之後,大多數時候,她們開始掙扎著是否該繼續緘默、認命,或甘冒被解雇的風險去揭發、爭取當得的權益?

  曾幾何時,我忽然不再書空咄咄,激越言語也少說了,而深不見底的無奈與無力卻與日俱增——沒有資源沒有人脈沒有選票的異鄉弱勢者,必須要豁出多少尊嚴多少能耐多少生命,才能集結足夠的勇氣和力量,來對抗一個已然傾頹失衡的價值、嗜血無情的人性,以及千瘡百孔的制度?

  不久前,參加聖誕節前在台北車站舉行的「反奴工」遊行時,從友人手中接過一份被雨水浸透的《破報》,轉頭離去前,她急匆匆地丟下一句話:「看裡面那篇報導。」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第 110 期)
孤獨而尊貴的靈魂——閱讀薇依(Simone Weil) (第 101 期)
那時那地 此時此地 (第 9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3 期 異鄉人在台灣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3期  2006年  4月 異鄉人在台灣 93
本期主題:異鄉人在台灣
發行日期:2006/4/10
編者的話
目錄s/
那時那地 此時此地
「經濟發展」下的犧牲——移駐勞工與本地勞工
台灣人,你的另一個名字是「以實瑪利」──關心台灣人口販運問題
輾轉埃崙——島上族群融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烏托邦嗎?
當外國人遇見「台灣」,有文化衝擊?
勞工的守護者──天主教新事社會服務中心
帶著使命,好款待出外人
永遠的義工——伊利莎白.偉伯小傳
耶穌疼我,我知道!——我的國外義工生涯
耶穌不立文字,為什麼?——對台灣基督教文化的一些省思
學習者..........Mqbaq!
咱來去 Malawi!
我的夏日回憶——ILT in 2005
我的外籍太太
主日禮拜一定要在「主日」舉行嗎?
do your best!
意外的探險之旅
成長s/
變貌,在神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