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25期 母語的將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白話字滄桑
台語白話字是台灣教會的重要資產,但也是正在快速流失的資產。
關鍵字:羅馬字  白話字發展史  宣教  教羅  台羅  漢羅 
作者/陳宇碩 (長榮大學校牧,台南神學院白話字課程教師)

台語羅馬字可以說是台灣最重要的語言及文字資產,自19世紀中開始在台灣使用。台灣自1662年開始由鄭氏東寧王國統治,1683年中國清朝征服台灣。因此自17世紀起,台灣官方使用漢文作為通用的文字。但是,當時看得懂漢文的人其實不多,因為一般人多為文盲,更何況漢文都是文言文!口語所說的白話,即使用漢文寫下來(如明清的話本小說),一般人也還是看不懂。因此,在基督教傳入福建之時,外國宣教師為了學習閩南語,就在廈門成立語言學習機構,把西方世界通用的羅馬字母拿來,作為發音的文字符號,標示出閩南語白話的語音。宣教師學會這樣的羅馬字,也用以教導多數為文盲的信徒學習,讓他們可以讀聖經。所以這種使用羅馬字母寫出閩南語的文字,就被稱為「白話字」,又因字母是羅馬字母,也被稱為「羅馬字」。

※從閩南語到台語

最早使用羅馬字來標示閩南語的宣教師,應該是十九世紀在閩南傳福音的宣教師麥都思(W. H. Medhurst),年代大約在1830年前後。而後經過打馬字(J. V. N. Talmage)、羅啻(Elihu Doty)、杜嘉德(C. Douglas)等人逐步修整應用,成為完整的標音文字。這套羅馬字先在福建廈門地區使用,而後隨著1865年基督教傳入台灣,也被帶入台灣,成為台灣教會宣教過程中的重要文字,也成為保存台灣語言文化的重要工具。因此,原來是閩南語羅馬字的白話字,在台灣教會中被普遍使用;也由於閩南語在台灣發展成具有獨特性的台語,就被稱為台語白話字,或台語羅馬字。由於在台灣教會使用迄今已超過140年,故又被稱為「教會羅馬字」,簡稱「教羅」。

※白話字的使用與發展

(一)白話字是文字也是音標

如眾所熟知,英文常有同一個字母在不同的情況下,具有不同的發音的情形,因此英文需要音標,來標示出發音;中文則非拼音文字,因此也需要注音符號,來標示出文字的發音,所以注音符號是中文的音標。然而,台語白話字則直接採用羅馬字母,就其發音特質編製成拼音文字,因此台語白話字是文字;且因羅馬字母的讀音依其為母音、子音、尾音而有清楚的界定,可以直接以字母呼出讀音。故台語白話字無需另行使用音標,而以字母本身為音標,並用以組成文字。因此,某些人主張以漢字為台語的文字,想寫出全漢字的文章,再用白話字標示發音(如中文與注音符號的用法)的做法,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台語白話字就是台語的文字,是以羅馬字母寫出的文字,並直接以其字母為音標。目前推動白話羅馬字不遺餘力的台灣羅馬字協會,就主張直接稱白話羅馬字為「台灣字」。

(二)宣教師用白話字學台語

台灣初期的宣教師多來自英國和加拿大來,其本國文字亦為羅馬字母的系統(拉丁語系),因此,他們學台語時,與閩南地區的宣教師一樣,就使用這套台語白話羅馬字來學習,十分方便、容易。而且,適當運用調號來捕捉聲調,也較容易把握。因此,白話字成為宣教師學台語所使用的文字。例如,馬雅各醫師就是先去廈門學閩南語,而後來台的。以後來的宣教師,或先去廈門、或直接來台,也多用這套白話字來學習台語的發音和日常對話。

(三)台灣高等教育使用白話字教學

台灣的高等教育始自於1870年在旗後創辦的傳教師養成班,後來於1876年在台南創辦大學(即今台南神學院),1882年在淡水正式創辦理學堂大書院(即今台灣神學院),以訓練本地的信徒成為傳道人,所使用的語言是台語,文字當然就用台語白話字了。宣教師致力於用台語白話字編輯神學教育的教材,也編輯一般知識課程(如天文、數學、地理、歷史、自然……等)的教材,豐富神學生在神學及知識方面的造就。因此,台灣的高等教育是使用白話字開始的。另外,為了培育教會中的人才,也作為神學教育的預備教育,宣教師於1885年創辦了長老教會中學(現長榮中學),1887年創辦女學(長榮女中),亦均以台語白話字為主要的教學文字。而在新樓、馬偕、彰基等醫院創設後,均曾陸續創辦訓練本地醫護人才的醫學、護理課程,所使用的文字也是台語白話字。這些神學、醫學等高等教育的教材,有許多今日仍然可以找到。因此,在台灣現代高等教育開始時,白話字成為主要的文字。

(四)教會使用白話字進行宗教教育

宣教師更進而使用白話字編輯聖詩、翻譯聖經,成為台灣教會通用的版本。1854年出版的《養心神詩新編》,1873出版白話字本《養心神詩》,流傳成為初期台灣教會普遍使用的聖詩。而後無論是1900年出版的《聖詩歌》、1937年出版的《聖詩》、1964年出版的《聖詩》、2009年出版的《聖詩》,都使用了台語白話字。馬雅各醫師於1873年監印出版《咱的救主耶穌基督的新約》,1884年出版《舊約的聖經》,都是翻譯成白話字,由英國聖經公會出版。巴克禮牧師在1913年受英國教會委託,與三位中國助手著手重譯白話字的廈門語新約聖經,並於1916年出版。1921年巴克禮牧師又接受委任,於1927年與助手開始重譯白話字的廈門語舊約聖經,1933年12月25日運抵台灣出版,書名為《新舊約之聖經》,史稱巴克禮版新舊約聖經。而期間陸續編印的真道問答、耶穌言行錄或其他信徒教育書籍,也都使用白話字出版。1930年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了許有成編著的《白話字實用教科書》,成為許多人學習白話字的實用課本,現在仍可在新樓書房買得到。

在教育不普及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台灣教會大部分的信徒都無法閱讀漢文。易學易懂的白話字,就成為對信徒進行宗教教育的重要工具。過去的台灣教會,在主日學、夏季學校等教育事工中,都開設白話字的課程,鼓勵信徒學習白話字。信徒只要花大約兩週至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學習白話字,就能夠閱讀台語真道問答、十誡、使徒信經、教會報等文書,也能開口和別人一起唱聖詩,更能自己讀聖經,學習上帝的話語。因此在過去一百多年,白話字是台灣教會宗教教育的主要文字。

同時,為了幫助信徒學習標準的白話字,許多宣教師著手編纂閩南語或台語白話字的字典,如1837年麥都思(W. H. Medhurst)的《福建方言字典》、1853年羅啻(E. Doty)的《翻譯英華廈腔語彙》、1873年杜嘉德(C. Douglas)的《廈英大辭典》及1913年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1972年晏寶理(Bernard L.M. Embree)的《閩南語英華字典》等。其中《廈門音新字典》成為今日台語界使用最普遍的台語白話字字典。

(五)台灣的出版業從白話字開始  

1881年因病回英就醫的馬雅各醫生,不只從事聖經的翻譯與監印的工作,更奉獻了一台印刷羅馬字文書的印刷機及其附件如排字架、鉛字等共十一箱給台灣的宣教師。這些印刷工具運到台灣後,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1849-1935)立即著手籌設書房與印刷事宜。他先回英國學習撿字、排版等印刷技術,1884年回台後便將印刷機裝配完成,開始印刷、出版的工作;巴牧師將書房命名為「聚珍堂」,也就是現在的新樓書房(公報社),許多台灣教會的珍貴史料、教材、書籍,都由聚珍堂以白話字印刷出版。1885年7月發行台灣的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台灣第一個大眾傳播工具,所使用的文字就是台語白話字。這份報紙後來與其他報紙合併,成為台灣教會公報,一直發行到1970年1月,才被國民黨政府強迫改用中文發行迄今。因此,台灣的出版業最早使用的文字就是白話字。

(六)台語文學創作、日常生活普遍使用白話字

台灣府城教會報(台灣教會公報)的發行,除了報導教會的消息以外,也提供了台語文學創作的空間,保存許多早期的台灣文學的作品,促進台語文學的發展。重要的作品包括:賴鐵羊(仁聲)的《阿娘兮目屎》、鄭溪泮的《經過死線》、蔡培火的《十項管見》等等,都曾發表於台灣府城教會報。

白話字的使用在過去也深入許多人的生活中,尤其不識漢字者,或者欲書寫台語者,均使用白話字,清楚的寫出所要表達的意思。所以,許多人用白話字來寫信、日記、雜記,或者寫文章投稿於台灣教會公報等。

近日有人主張台語只能說、不能寫,必須使用中文才能寫,真是對於歷史事實的漠視,若非無知,就是有別的用意!

※現代的台語白話字 

1990年代以後,台灣的母語教育逐漸推廣,白話字的學習蔚為風潮,許多台文刊物也使用台語白話字出版;有許多人宣稱他們發明了新的台語羅馬字拼音系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將傳統的教會羅馬字(教羅)作局部修改而成的TLPA台語音標,與教羅形成競爭關係。教育部於2006年公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所定義的台語羅馬字被簡稱為「台羅」,其字母及拼音方式納入TLPA、教羅的特色,而與教羅呈現大同小異的情形,現正於各中小學母語教育中逐漸推廣,成為現代的台語白話字。但由於教羅在台已使用140年以上,有許多文獻可供閱讀、研究,因此學習白話字仍宜由教羅入手,運用熟練後再學習有差異的台羅,自然會兩者皆通。 

※結語 

台語白話字是台灣教會的重要資產,但也是正在快速流失的資產。在現代台灣教會中,能清楚閱讀、書寫白話字的信徒恐已不到5%,許多教會以全漢的台語漢字版聖經作為講壇讀經的經文,但常會讀錯音而致不知所云。我覺得漢羅並用是個值得做的方向,也就是有適當的漢字(音義相符)時就使用漢字,無適當的漢字時就使用白話字,來書寫台語文。教會中若能推展漢羅並用版本的聖經及相關出版品,則能激勵信徒(尤其年輕人)多多來學白話字。漢羅並用用得順,可以進一步學用全羅馬字。今日的台灣社會人士中,有許多人已經努力學會白話字、推廣白話字,學術界中有許多有心人在研究白話字,呈現教會外比教會內更熱心於白話字的使用、保存與研究的現象,真值得我們反省與檢討。而且,在政府政策一直未能完全尊重白話字的傳統、社會變遷又極為快速的現在,如何讓台語白話字的推廣真能普及化,也是個重要的課題,願有心人

同作者相關文章:
Thiàⁿ-sioh Lán Tâi-oân 疼惜咱台灣 (第 181 期)
白話字滄桑 (第 125 期)
經驗談:從舊聖詩到新聖詩 (第 123 期)
吃飯前為什麼要禱告呢? (第 96 期)
大專工作的伙伴——教會 (第 81 期)
校牧都在做什麼? (第 76 期)
基督教大學內應設教會嗎? (第 7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5 期 母語的將來 (23-2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5期  2011年  8月 母語的將來 125
本期主題:母語的將來
發行日期:2011/8/10
母語的將來
母語與文化、認同及信仰
母語要往何處去?
為台灣的語言人權爭戰——簡介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
如何在教會中保存客語
原住民的母語的傳承與斷層
白話字滄桑
一個台語文老兵的心聲
台語運動的他山之石:專訪韓麗絲談威爾斯語復興經驗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我們再一次出發
基督宗教看永生與祭祖
尊母語反帝國的神:後殖民神學眼中的巴別塔事件
母語在我生命中的哀愁與美麗
一本破舊的白話字聖經
教會內vs.教會外e白話字運動
寫在2011年父親節(之一)星期日的早晨
寫在2011年父親節(之二)Since U be gone 
大一新鮮人日記
記.淡江長青團南巡15週年:I am not at home,but I am not alone.
公義和平之旅——東海長青團契的暑期巡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