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8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字級調整:

特稿
客語聖經背後的故事
駱維仁說:「聖經翻譯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而我的經驗是:「翻譯是不斷學習吃五味雜陳的大餐。」
關鍵字:
作者/曾昌發 (台南神學院副教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委員會主委)

經歷26年的翻譯,《客語聖經:現代臺灣客語譯本》終於在2012年三月出版,經歷了台灣聖經公會三任總幹事:蔡仁理牧師、賴俊明牧師和蔡玲真牧師,而參與極深的麥煜道牧師,也從年輕的父親成為祖父。在2012年4月22日的客語聖經出版的聯合感恩禮拜中,參與聖經翻譯的家人、眾客家教會、天主教代表…等,齊聚一堂感恩、頌讚,確實感受「嬰兒出生」的喜悅,也是客家的年度盛事。當然,對翻譯者而言,最高興的就是眾教會熱烈的反應,以及大量購買、閱讀聖經的情況。但對我而言,卻因貢獻良多的駱維仁博士因健康因素不克與會而深以為憾,同時,因親嚐聖經翻譯的甘苦和歷程而感受良多。26年,要說的故事實在很多,笑聲、淚影、汗水交織,只能說給有心人聽。

※隱藏在翻譯小組後的大功臣

一般書籍的作者、譯者都有名有姓,而聖經翻譯的一大特色就是不留名,翻譯者只留在聖經公會的紀錄中;不過,更少留名的是背後的功臣。除非是參與其事者,很少人知道他們的付出和貢獻。早在1960年賴炳烔擔任聖經工會駐台秘書時,就召集當時的客家牧師方廣生、徐育鄰、蔡仁理…等開始客語聖經的翻譯,並於1965年出版《約翰福音》單行本。但遇到獨裁且沒有文化素養的國民黨政權,只因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一套類似羅馬拼音的注音系統,就全面禁止羅馬拼音的相關作品出現,包含原住民的聖經。因此,在當時政治氛圍中,出版客語聖經已經不可能,只好暫停。他們的努力被政治力干預,良可痛惜,也延緩客家宣教的在地化和主體性。

1983年3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召開之「宣教與語言」研討會中,現場有客家牧師邱善雄等提出客語聖經尚未完成翻譯,希望可完成此項工作。1984年開始籌備,1985年在聖經公會總幹事蔡仁理牧師的大力推動、支持下,組成臺灣客家話聖經翻譯委員會,彭德貴牧師被選為主委,他們兩位是長期的推手。不過,背後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駱維仁博士。當年,他極力爭取聯合聖經公會的支持,讓客家和原住民各族的聖經翻譯能持續不斷。不僅如此,他還擔任客語聖經希臘文的翻譯顧問,又請託亞太區的翻譯顧問歐可定博士(Dr. Ogden Graham)參與希伯來文的原文翻譯。因此,自1990年夏天開始,我和麥煜道牧師得以每月固定往台北請益、修正原文翻譯的難題。他們兩人虛懷若谷、溫煦如春風、以及堅持而開放的特質一直是我和麥牧師學習的典範。

※翻譯過程中科技的發展與改變

假如我和現代的大學生說:我們當年使用的是286電腦時代的產品,很可能會笑掉許多人的大牙,假如我再說:286是當年台灣最先進的電腦,一定會有許多人搖頭不相信。假如讓現代大學生使用一個速度慢、單色螢幕、DOS作業系統、應用程式主要只有文字,沒有其他的應用程式的286電腦,我相信一百台也不夠他砸。因為實在太慢了,現在很少有人有這耐心。不過,我還要告訴讀者更「原始」的工具。1985-89年,當彭德修牧師擔任全職翻譯時,他是把第一手的譯稿用中文手寫,再以打字機打出羅馬拼音,打好再以手寫標出音調記號,因為打字機沒標音功能。翻譯委員拿到的就是這種初稿,還好,當時已經有影印機,不然,彭牧師單單寫初稿就會累翻天。各組一審的審稿送回彭牧師,他還要重新書寫、打字、標音一次。二審、三審之後的三審稿,彭牧師最後以像錄音帶的磁帶鍵入、存檔。三審之後,就接近定稿,照理,完成定稿,就可以預備出版了。不過,90年彭牧師往紐西蘭牧會,他的工作由麥牧師和我接續。當時電腦化已開始發展,原先的磁帶,無法轉換到電腦記憶體裡,實在可惜。在聖經公會的資助下,開始使用286電腦,我負責中文,麥牧師負責羅馬拼音,每週相見時,白天繼續完成定稿,晚上則讓麥牧師的手提電腦和我使用的桌上型電腦互相傳輸資料,直到隔天才能傳輸完成。其實都是文字檔,現在不用幾秒就完成了;但是當時就是如此慢。我們也不覺得需要多少耐心,因為,如何安排工作順序操之在我,不會被電腦限制;反之,今天的學生,似乎沒電腦,人也「被當機」了。直到93年初,為了方便,我耗掉一個半月的薪水買了生平第一部手提386電腦,賣方強調這是速度最快、最先進的,不過,現在已經是古董了。

今天的電腦有很好的排版功能,軟體也多;但是90年代初,卻得大費周章,支付來回機票、食宿費、和指導費,邀請新加坡的電腦顧問Dr. Bob Batzinger來台指導。我們和梁重光牧師艱苦的學習了幾天,了解排版原理,以及分卷、分章、每段、每句、副題、字體大小…等的區別,每個細節都要依照一套複雜的指令來鍵入。等掌握原理和指令,才發現:電腦只是又笨又聽話的工具;是設計者把過程搞複雜的。等全部新約和詩篇完全鍵入,還要把複製好的磁片送到新加坡,經Bob 之手,以專用底片列印出資料,這底片就可以送到印刷廠付印了。我相信當時台灣一定有這方面的人才能克服這些問題,確實也去找了,可惜都失敗,拖延了完成的時程,只好付高昂的代價請專家協助。在特定年代擁有較先進的科技和知識,其本身就是龐大的財富。皮爾蓋茲和賈伯斯就是明證。

2004年,當麥牧師完成舊約神學博士學位,並來協助舊約翻譯時,因電腦(Window 7)、網際網路、聖經工具軟體(Paratext 6)的快速發展,麥牧師不用住在台灣,只要每年定期三次,每次五週,召集臺灣的審譯同工就可以持續進行了。與1990年代初的狀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客語聖經前後翻譯了26年,也見證了電腦科技的發展。

※翻譯的語言爭論及原則

1960年代第一次的客語聖經翻譯胎死腹中,主要原因是政府霸道的語言政策;而內在原因是:到底要使用四縣或海陸客語?雙方僵持不下。台灣的客語有五種: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依使用人口,四縣佔三分之二弱,海陸三分之一弱,其他三種比率低。四縣還有南、北之分,但差異不大。因此,有前車之鑑,就根據使用人口來確定:以苗栗四縣為主,但盡量使用南北皆通的詞彙。這原則雖然已經確定,卻仍經常受到審譯者的挑戰,原因很簡單,就是審譯者不同的客語背景使然。不過因為有幾位關鍵人物的堅持,因此,在新約和詩篇中這原則被完整的落實。但因為舊約審譯者的更替,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原則被鬆動了,這不是一般人能看透的。這算是翻譯背後的背後故事-審譯原則。還好,這種更動完全不影響漢文的意義。

再來就是鮮少有人探討的:審譯者的神學和個性問題。一開始,我們都同意照聯合聖經公會的新譯原則:「意義相符,效果相等」(Functional Equivalent Translation)來翻譯。但有趣的是,有些審譯者的神學會不斷主張原來的用詞,如:「因信稱義」及「願你的國降臨」,都要經過相當的爭論,才能譯成:「因信而跟他有合宜的關係」(加3:8)和「願你在世上掌權」(太6:9)【註一】。而新約中大家非常熟悉又重要的經文:「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3:16),從希臘文來看,譯成「獨生子」是錯的,但要接受「獨子」卻沒那麼容易。不過,連現在和合本的修訂本,也已經修改為「獨子」了。因為女性神學的影響,現代翻譯注重包容性語言(inclusive language)的使用,特別是在書信中,作者是向全體教會說話時,把原本的「弟兄們」譯為「弟兄姊妹們」,是合乎包容性語言原則和當時教會實況的翻譯【註二】。不過,這也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會改變。我在1990年前後,一直和翻譯小組解釋,甚至激辯,要使用包容性語言;不過,連當時的《現代中文譯本》都還沿用「弟兄們」,我的聲音太孤單,因此,1993年出版的《客語新約詩篇》還是使用「弟兄們」。感謝上帝,後來的《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已修改,2012出版的《客語聖經》,也少爭議的修改過來。不過,這可是我一生三分之一的歲月——19年。這是翻譯的故事,也是神學的故事。

※翻譯的酸、甜、苦、辣

駱維仁在多年前就指出:聖經翻譯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而我的經驗是:翻譯是不斷學習吃五味雜陳的大餐。翻譯期間,深覺學識匱乏,雖然我很怕離家,但為學習,還是忍痛遠渡重洋去喝點墨水。面對無涯學海,加上嚴重思鄉症,真是自找苦吃。在那情境下,一幅「吃書卷」的圖畫出現,就是類似以西結書中的畫面:「『必朽的人哪,把我給你的這書卷吃下,裝滿了肚子。』我就吃了;這書卷像蜜一樣甜。」(結3:3)。不過,吃下肚,也就是落實在實存經驗中,卻是苦的不得了(啟10:10)。這段經文是詮釋學中隱喻的典範,但對我而言,「吃書卷」卻是實存的甘苦經驗。確實,參與聖經翻譯,聖經學識的累積、擴大和深化是「吃書卷」的甜蜜階段,一但醒覺到這是福音與文化橋樑的建構,就覺得責任重大,戰戰競競,心中叫苦。翻譯過程不論有多少原文的爭議、找不到對等翻譯用詞的焦急、言語的衝突、偏冷字眼的堅持、可怕的沉默、或不得已的妥協等等辛酸;但審譯完成、出版,就像母親生小孩,新生的喜悅很快勝過產痛。不過,出版後的批評、反對,不管多辣,只要有理由,都還可以接受;但是出版後,牧者、教會相應不理的冷漠卻最難忍。那是一種嬰兒被拋棄的感覺,對生身母親是可怕的煎熬。「吃書卷」不只甜與苦,還有酸、辣、熬。

※一家三代的貢獻

有人窮一生歲月翻譯聖經,但一種譯本有一家三代人參與,卻極為少見。奇妙的是,客語聖經卻有麥牧師ㄧ家三代人投入其中。1990年麥牧師的父親發現罹患癌症,麥牧師是獨子,他覺得應該像客家人一樣,負起為人子的孝行。正考慮回加拿大時,反而是他父親來電:他得的是前列腺癌,醫生囑咐只要吃藥就可以,要他在台灣好好完成客語聖經的翻譯。後來,我才知道,老MaClean多年來就很出力的支持加拿大聖經公會的事工,他影響麥牧師把聖經翻譯當作一生的志業。1999年7月底,我往加拿大去拜訪麥牧師一家,當天老MaClean神采奕奕,我們之間有非常溫馨的分享,不料,我正前往溫哥華演講時,8月1日接到他過世的消息,無法返回多倫多去參加他的葬禮,引為憾事。2010年10月5日,麥牧師的次子麥彼得(Peter MaClean) 為客語聖經的出版,他從加拿大西部出發,以一公里募一元加幣的方式,騎腳踏車橫越加國9000公里來募款,共募得台幣20幾萬。之後公報也刊出這特別的消息,激勵許多人為出版的事奉獻。

※結語

翻譯客語聖經已經是我血肉的一部分,要說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多人長期的投入,更有幸得到麥家三代的貢獻,願一切榮耀歸給「天頂个阿爸」。

註一:客語的翻譯是:「因為信來同佢有正確个關係」及「願你在世間掌權」。

註二:當時的書信都是在教會「宣讀」的,聽眾包含男女信徒。以羅馬書為例,就出現12次(羅  1:13;7:1,4; 8:12; 10:1; 11:25; 12:1; 14:10,15,21;15:14,30),實際對象是弟兄姐妹們。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使徒行傳中的保羅 (第 145 期)
客語聖經背後的故事 (第 138 期)
從後殖民的角度來讀路加福音 (第 133 期)
母語與文化、認同及信仰 (第 125 期)
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 (第 84 期)
如何看民間宗教 (第 77 期)
合一之願——談「聯合神學院」 (第 61 期)
談永生s (第 5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8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38-4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8期  2013年  10月 大同小異基督教 138
本期主題:大同小異基督教
發行日期:2013/10/10
大同小異基督教
我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
合一與大公:論教會多樣性的弔詭性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長老教會當前的政治與社會參與
復興?更新?靈恩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靈恩現象
客語聖經背後的故事
不一樣的六學分——南神雞蛋花與台南鐵路東移事件
記2013TKC青年大會「青潮而出
尋找信仰的根--第九屆全國大專同工訓練營心得
我的信仰歷程
走進悲傷靈魂的信仰──我所堅持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路
林百萬與白話字
無辜人的血
昨日拿伯,今日大埔。以利亞在哪裡?
你敢有聽著咱的歌?
讀經筆記12  稱呼Pa-lia̍p-pa “sī chi̍têkhióng-pò͘-hūn-chú.”敢tio̍h?
最好有這樣一百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