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4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富裕的過去 無窮、貧窮的未來——我們的幸福在那裡?
而如果你在意的是上一代對你公平與否,同樣的,你也當關切你是否公平的對待下一代
關鍵字:
作者/吳珮瑛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我們一定可以比父祖更富裕?

當前二、三十歲以下年輕一輩的朋友,普遍而言是成長在一個物質生活相對於父袓輩充足且富裕的年代。從小玩火柴盒小汽車、堆樂高積木、組合各式的機器人;父母親車子送進送出的往返於學校、才藝班、學科補習班、加強班、考前最後衝刺班;稍長,作業或娛樂所須的電腦,不僅伴隨著大家成長,最後則成為大家的最佳玩伴;更成熟時、人手一支與時俱進的手機更不是新鮮事。這當中還伴隨著吃不完的零食、考試進步時K牌或M牌的速食獎賞,隨時被我們丟棄在房間角落的各種填充玩偶與衣飾;父母親在假日犒賞我們因全職「辛苦」唸書而每年來一至數趟不等的國內外旅遊;當然我們更不會忘記踩著一雙為了與同學或朋友一較高下的數千元球鞋。

成長物質生活相對富裕的環境是大家的福氣,然這些是父母親賜給我們的,當然更感謝神賜給我們這樣的福祉。但是,我們有無想過當我們要接續父祖輩維繫自己的家計時,該如何做起?或許我們的態度是,沒關係、船到橋頭自然直;沒關係、家裡會繼續提供給我、甚至我孩子、孫子生活所需;沒關係、我的教育程度比父祖輩高,可以做的工作一定比父祖輩們好、可以賺比他們更多錢;沒關係、我是名校畢業,假名校之名、將所向無敵,因為社會對名校畢業的都相當禮遇。

※我們創造的餅有變大嗎?

你的認知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對的地方在於,一般確實發現,整體而言,教育程度越高、所得也呈現較高的趨勢,又名校畢業者越可能有相對高的機會獲取令人欽羨的工作。錯的地方在於,這是整體的趨勢,不是針對你個人而言,即便你擁有各種優質條件,也可能無法享有一般所預想的高所得。而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可能很多,或許是你對人的態度、做事的方式出了問題,名校畢業無意中讓你只會仰頭看待一切、不會或是忘記俯首或平視關切周邊的人、事、物;更讓你視一切為理所當然;而對於被服務慣了的你,相對不易融入臺灣現有六、七成的就業機會是來自需要服務他人的服務業!

又錯的認知也可能在於,你迷思於名校優系畢業的標籤可讓你一輩子吃穿不愁,其實這樣的標誌只能讓你用一次;再用同樣的標籤,別人在意的是你前一個工作的表現,而不是你有什麼名校優系標誌。又我們應該瞭解到,一般人對名校優系的人該有的表現與期待是相對的高,因此,達不到標準衍生失望的機會、遠遠高於他們理所當然應達標準的表現,想必大家都認同失望是源自於期望。

然這是你以個體角度權衡、考量的結果,除此之外,我們也應當知道由國家總體的角度,瞭解國家投入所有可用的人力、土地、資本後,整個大環境到底創造了多大的餅?又這些餅配置給每個人是否公平?也就是說,你除了在意這些餅是否越來越大之外,你更在意的是你分到的餅是否隨之變大。一般衡量一國所創造的餅之大小,是以國民所得、或是平均每人國民所得高低為依據。國民所得是一個國家的會計帳,其概念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因景氣大蕭條的發生(可能比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更糟、或者與我們現在一樣遭),各國想要得知政府的相關政策對於景氣蕭條是否有所改善,以此衡量前後年整體國家經濟表現差異的數據指標。在2006年的基礎上,臺灣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在1952年為新台幣28,780元,到2012年則為514,059元,看來我們所創造的餅似乎有變大。

然而,此一指標所涵蓋的內容僅限於在市場上有交易買賣的財貨與服務之價值。因此,單身職業女性嫁給富豪,成為專職的少奶奶而不需工作後,國民所得就會少了這些人在職時的貢獻;長一輩女性「職業」為辛苦的「家管」媽媽們,在家相夫教子,既便是成功男人背後的偉大女性,國民所得也沒有將他們的功勞計算在其中,因為他們是無給職。

相反的,我們因享受了青山綠水、綠油油、黃澄澄的田園風光而工作更起勁,我們的國民所得並未因此而增加;杉林不能砍伐以能留得青山;綠水不能污染,以能有潔淨的水源得以飲用或供遊憩之用,國民所得同樣也不會納入這些有益於提升我們滿足水準的項目。由此可見,各式有助於我們生活福祉提升的無價之財貨與勞務,並未涵蓋在一般國民所得的計算中。

※「綠色國民所得帳」

有鑑於此,聯合國世界銀行於1997年將所屬會員國,重新調整計算一般人將傳統國民所得代表人民生活福祉、生活品質優劣的過渡詮釋與誤用。為能更貼近反應人們生活福祉的數值指標,此一調整的內容主要是,扣除為追求更多物質享受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之負向數值,同時加入保育環境對人們生活福祉提升的正向數值,調整後的新數值稱為「綠色國民所得帳」。

臺灣因不是聯合國會員,因此,世界銀行不會幫我們算。於是臺灣的主計總處,自2000年起依世界銀行的架構,估算臺灣的綠色國民所得帳。我們的綠色國民所得帳,至今已計算了13年,然我們只將有害我們生活福祉的負項扣除,但有益於生活福祉的加項則完全沒有入帳,亦即我們因保育了更多、更好的環境而對生活福祉確實提升多少是不清楚的。

※這世界有夠不公平!

一個國家除了使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餅的大小外,其實人們更關切的是個人由當中所分到的餅是否夠大、是否公平?一個國家衡量全體人群所分到之所得是否公平的方式有很多種,一般最常見也是最簡易的方式之一,是由主計總處每年抽樣完成的家庭收支調查,推估而得全國800萬家戶的結果,將每160萬戶分為一等分的五等位分位法,依此計算最高收入群組(第五分位)相對於最低收入群組(第一分位)的倍數,此一倍數在目前最久遠可得的1974年為4.37,而最新的2012年,此一倍數乃擴大為6.13。

如果要觀察得更精細一些,另一個則是財政部每年由申報的綜合所得資料推算全國同樣是800萬家戶的結果。最新的2012年資料顯示,同樣的五等位分位法下,最高所得群組是最低所得群組的13倍,而如果更細分成十等分位,則前10%群組的所得為最後10%群組的30倍;又再進一步細分為二十等分位,則2012年所得最高的前5%,是最窮5%家戶所得的85倍。

主計總處過去近30年計算的數值看來似乎變化不大,然逐漸變大的倍體、依舊顯示所得分配不均確實有越來越明顯的趨勢。而根據財政部的2012年最新計算結果,你認為你是屬於前20%、前10%或是前5%的頂尖群組中的一份子?或者你是落在另一個極端群組中的一份子?又財政部的數據是根據有申報所得稅家戶計算出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所得越是金字塔頂端的人,比較可能是大老闆或是企業主,他們的所得常常是象徵性的一個月拿一塊錢,這不表示他們經營事業是在做公益,而是他們需要報稅的所得遠不及他們所擁有不需報稅的股票、黃金、珠寶、土地、房屋、千萬名車等等財富,因此如果納入這些財富,倍數肯定更加懸殊。

由日常生活你已體認世界的不公平,加上這些數據的佐證,讓你更加確認世界果然是不公平。沒錯,上天是不公平的,祂給每人的貧富貴賤不同,祂賦予每人的聰明才智亦不相同,甚而祂給每人的高矮胖瘦、環肥燕瘦也不一樣,祂給每人賺錢的門路、難易程度,更是大有玄機的不同。但什麼是公平?是與你相同世代的同學、朋友、左鄰右舍、樓上樓下的人比?還是往前往後與你不同世代的富二代、貧三代的人做對照?

※怎樣促進公平?

其實,不論你在乎的是那一種比較與對照,基本上沒有一個大家皆有共識的公平準則。當你在看待與你相同世代人群的公平與否時,你可以修練式的不嫉妒、不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一切,當每個人都抱持此種態度時的境界就是公平,然並不是人人都能有如此的態度。但起碼我們絕對可以做到不計較國家社會對弱勢族群的補助,不論是針對長期弱勢者,比如貧困家庭、孩童或任何弱勢族群所需的補助;或是因偶發事件頓時成為弱勢、需要社會給予相對多的所得或資源;此時的公平即是哲學家John Rawls所提議的,社會同意讓最弱勢者得以獲得相對多的分配。這絕不是哲學家的抽象論述,其實是大多數人或所有人經常付諸實踐的行動。

而如果你在意的是上一代對你公平與否,同樣的,你也當關切你是否公平的對待下一代,這是跨代的公平 (intergeneration equity)問題,此時我們如果抱持著「滿足自己發展的需求,是以不損及後代子孫的需求」的態度,也就是使用任何資源時會想到下一代是否還有得用,此種態度是將人們的基本維生需求之經濟單一層面,擴充延伸至涵蓋社會及環境等三大層面。我們不用質疑上一代是否是在此種態度下使用資源,我們可以由自身做起,而此種態度即是1987年Brundtland所提出的永續發展(或稱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

雖然綠色國民所得帳已試圖包含物質生活條件外的環境品質,然而,一個吻合永續發展概念的生活,除了客觀的條件外,更需要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保持某種的平衡,且此種信念需要更貼近我們主觀的滿足,並反應我們適應潛能等生活品質之層面。於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1年,首次將傳統國民所得只涵蓋所得與收入的物質條件,擴大納入居住條件、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社會聯繫、終生學習的教育及技能、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工作與生活平衡等等指標,建構「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臺灣也依此概念開始建構「國民幸福指數」。

如果你不是三餐不繼,而是吃完一餐就在規劃下一餐吃什麼?如果你的衣服永遠少一件、鞋子永遠少一雙;手開著百萬車、心想著千萬豪車;不知所以然的不段堆疊學歷;如果你賺入第一桶金後、在輸人不輸陣的驅動下、還要多存幾桶金;如果你窮得只剩錢,最後人在天堂、錢在銀行;幸福、美好的生活必然與我們差身而過。

同作者相關文章:
富裕的過去 無窮、貧窮的未來——我們的幸福在那裡? (第 14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4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22-2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4期  2014年  10月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144
本期主題: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發行日期:2014/10/10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聖保羅聲明:生命經濟之國際財經轉型
瑪門?還是上主?
富裕的過去 無窮、貧窮的未來——我們的幸福在那裡?
從住宅政策角度來看青年貧窮問題
經濟領域中的愛與正義
神、地、人的合作:從傳統知識與宗教信仰尋找農業的未來
A Gap Year in Europe
台灣教會音樂的奠基者——梅佳蓮
追尋「黃人靈歌」—— 台灣聖詩創作
《當你沒有富爸爸──後獅子山世代生存實錄》:向香港借鑒
百年企業的夢想
生命的轉彎
到底是「Siōng-tè上帝」抑是「Siōng Chú上主」?
福音隊初體驗——越服事越甘甜
我們都是軟弱的人
基督徒意識的覺醒
改變的力量
到臉書按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