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94期 單身,礙著你(gāi-tio̍h lí )喔?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我的單身生活
在婚禮拍攝的過程中,不僅讓我延伸出新的視角,也緩解我那不易抒發的情緒張力,更昇華了我對家的意義。
關鍵字:  單身 
作者/曾詩文 (台北大專文化長青畢契,影像工作者,Ours 同樂匯經營人)
某日早禱中,當主講者分享自己的婚姻關係時,坐在我隔壁的同工忽然對我說:「你看,你沒結婚,就不懂我們這些已婚之人的糾結和困難吧……。」在那短短幾秒鐘,我腦袋浮現許多疑問與情緒,還來不及回應對方,禮拜就結束了。然而,這位同工的一句話,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我的「家」

「我的家庭裡有一位爸爸、一位媽媽、一位妹妹……。」這樣的作文內容,相信同年代讀者一定非常熟悉,在三十多年前的小學現場,那是我最早對「家」的論述。當孩子從母胎出生後,還在摸索原生家庭帶來的互動,短短六、七年的時間,又要進入另一個群體體驗,並要描繪一個被定義為「家」的概念。現在回想起來,對童年的我來說,確實非常不容易,更何況要以文字表達。
 
漸漸長大之後,想起小時候的作文題目,偶爾還會問自己:「家」是什麼?為何會有「家」?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以空間而言,「家」是人能夠永久居住的場地或居所;以心理層面來說,當地理位置或社會群體改變的同時,人對「家」的親密感也會隨之變動。然而,這些詮釋卻沒有影響在教會成長的我——特別對「家」的定義和範圍,總是圍繞在「婚姻」關係上。矛盾的是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卻有對「婚姻建構家庭」持有不同想法的雙親:一位不鼓勵自己的孩子進入婚姻;一位認為進入婚姻是理所當然的,也符合聖經上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 24,和合本)
 
正因為如此,當我走到社會框架下的適婚年齡階段,總會面臨身為「單身者」所延伸出來的話題。這莫名的壓力,時常環繞在我成長的群體裡,不只教會、信仰團體,我也時常因為觀念不同,與家人產生衝突,進而影響家庭關係。就在決定放棄對話的時候,2011年因為一次「婚禮拍攝」的邀約,意外地成為接下來十年間啟發自己的契機。在婚禮拍攝的過程中,面對種種對婚姻有不同價值觀的新人,不僅讓我延伸出新的視角,也緩解我那不易抒發的情緒張力,更昇華了我對家的意義。
 
用婚攝的鏡頭看婚姻

你的心絕對會透過你的眼睛,再透過你的鏡頭去呈現。」——金馬獎第 60 屆終身成就獎得主陳坤厚導演
 
作為一名婚禮攝影師,當我自己都尚未對家的價值有更深刻的感受時,卻要帶著相機進入婚姻故事的核心,為新人拍攝。我常自嘲,是上帝在我的生命歷程中,開了極大的玩笑。尤其我時常被詢問:不就只是拿著相機,拍攝他人的影像,然後如期交件就好?然而,我卻走上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十多年來,我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追求設備、器材,而迷失拍攝的動力;也要不斷培養具人文基礎的視覺和眼光。當我「觀看」與我原不相干的陌生家庭時,積極地讓自己成為接案新人最親近的家人,想盡辦法貼近他們累積的生活故事,進而從各視角來記錄「婚禮中的家庭關係」。
 
為了在短時間內梳理儀式中的各種關係,鏡頭反而成為我的媒介。鏡頭下,人們對「家」的形成、關係中如何看待家的價值,或家庭裡的每個角色在面對身分轉變的重大決定時,彼此的互動與眼神中所自然流露的渴望、喜悅、擔心及不捨,都成為鏡頭下的圖像。
 
這些圖像同時反映出我自己內心因原生家庭產生的失落、疑惑與不解,但也幫助我重新建構、思考:兩條像是平行線的生命如何交集在一起,從獨立個體,成為有關係的彼此;又如何在彼此中,保有個體的獨特性?這些反思,對尚未進入婚姻的我來說,已不再沒自信地看待自己單身者的身分,並且不被「以婚姻為人生的必然」的詮釋困住。而是深刻了解,無論單身或婚姻,隨著生命經驗的累積,唯有誠實接受自己因原生家庭而來的生命歷程,即使是無法承受的情緒與軟弱,我仍相信上帝將會為我預備適合的伴侶。更確切來說,是另一個群體,成為實質上的陪伴。這也讓我思考所謂「家」的概念,不再只是經由血緣或婚姻的契約關係,才能夠實現。
 
Ours,我們的家

這個群體在疫情爆發之前的 2019 年初正式成立,名叫「Ours 同樂匯」,原本它是一個雲端分享共食故事的平台,後來轉變為一間有實體店面的共食店家。而這個「家」除了是經營的空間,背後的組成則是我認為最接近「家」的概念的一個群體;其間經由各種互動模式,慢慢醞釀塑形,直到現今仍持續。
 
Ours 同樂匯的成員,在將近二十年前,只是一群來自台灣各地的高中畢業生,我們因升學而來到同一所學校——文化大學,自此展開另一段人生旅途。由於我們有相同的信仰,參與在文化長青團契之中,彼此同工,也在活動籌備裡激盪出創意。那是訓練我們獨立自主的時刻,並藉此探索信仰在我們生命的角色。
 
大學畢業後,我們沒有因此結束彼此的友誼,反而透過團契禱告會,以及時常聚餐的機會,延續到出社會、進入工作職場。當我們在餐桌上一起分享美食,更重要的是彼此聆聽、抒發工作壓力帶來的情緒,或在感情的渴望與挫敗中自我探索,理解對愛的期待與失落。而當我們的下一代出現,更一起探討對教育與教養的想法。
 
直到去年,Ours 同樂匯剛滿四年之際,由於父親突然在家中驟逝,這段悲傷的期間,讓我產生對生命存在意義的疑惑與感嘆。而 Ours 的大家同樣陪我度過,並協助處理後續事宜;更因此讓我們提早探討各自對老年生活的期待,甚至連生命的末了,也已經告知彼此要如何辦理。因為有 Ours 同樂匯這個獨特的「家」的組成,每個人在餐桌上無限的討論與接納,這才發現,所謂完整的「家」,並不是只限於「一個爸爸、一個媽媽……」,而是必須有願意付出彼此時間,等待彼此回應,就連意見不同、爭吵時的冷戰中,也想要努力經營關係的對象。
 
法國作家 Jean-Claude Carrière 說:「脆弱是世界的本質,我們無一不脆弱。」無論是以婚姻為前提組成的家,或是由不同成員組成的家,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人的有限。因為有限,才會觀看到自己內心的需求與渴望、疼惜自己,並且去釐清自己要走入何種「家」的情境中,與另外一個他人或群體共組家庭。這是一條不容易的路,卻是值得經歷的人生途徑。
同作者相關文章:
我的單身生活 (第 194 期)
旅行, 是遇見自己的行動 (第 17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4 期 單身,礙著你(gāi-tio̍h lí )喔? (16-1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4期  2024年  2月 單身,礙著你(gāi-tio̍h lí )喔? 194
本期主題:單身,礙著你(gāi-tio̍h lí )喔?
發行日期:2024/2/10
單身,什麼問題?
人生的許多不同可能
單單事奉主:單身傳道人的心路歷程
追星就像一場戀愛?
我的單身生活
耶穌將單身者託付給教會
台灣原住民宣教之母——Ciwang Iwal 姫望
「家」是彌賽亞的誘惑
從「下半天」的歷史尋回信仰熱誠
不孕的子宮?——淺談不孕者關顧
縫合傷痕台灣,基督徒責無旁貸——「2024 怎樣選?民主社會中的基督教會」座談會紀錄報導
凝視
原子彈與分別善惡樹之果
從 WCC EYG 到 WSCF-AP RCM
在福佬庄看到客家
活出新生命:愛的現在進行式
從實務案例論醫治釋放
主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
誰會把我放在第一順位?
看見不一樣的團契
文字事工懇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