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40期 廣電媒體與宣教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基督徒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嗎?
關鍵字:
作者/許承道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義光教會牧師。)
※ 如果說……
  如果說:「基督徒不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總是讓人覺得怪怪的,既然是基督徒,為何不參加基督的教會看為重要的主日禮拜?

  我可以說:「我是個基督徒。我相信耶穌的拯救,並且有讀經、禱告的靈修生活,也實踐聖經的教導,那為什麼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呢?何況耶穌不也說過:『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約四:24)」這樣好像蠻說得過的。

  但總是覺得怪怪的,因為我也知道聖經的教導:「不要像某些人放棄了聚會的習慣。」來十:25)雖然有時候覺得做禮拜很無聊,那麼多程序、禮儀不知道有什麼意義,最糟糕的是,時常「聽無」牧師的證道在講什麼而打瞌睡;但,如果因此而說基督徒不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那麼「基督徒」又如何受栽培、造就,如何過分享、分擔的團契生活?如何體驗「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是我的命令。」(約十五:5、12)如何遵守「要謹守安息日(今天的主日)為聖日」的誡命?

  如果說:「基督徒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除了上述那些「阻擋」人,使我不想去的理由外,說是「一定」不就很奇怪嗎?上帝真的喜歡我們去禮拜堂「行禮如儀」,而不管朝拜的人「各懷鬼胎」?舊約先知阿摩司(五:21-24)、彌迦(六:6-8)的警告代代相傳到今天,如此還能夠說:「一定嗎」?

一、禮儀實際意義
  主日禮拜中的禮儀,通過「動作」與「裝飾」,使禮儀更為豐富,並且提昇參與禮拜的信徒的宗教情感,使眾人經驗到「人──神」關係的實存。

  對基督徒而言,第一誡(「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的主題不是一神論,也不是上帝本身,而是人與上主的關係:上主掌管一切,祂也要人全然屬於祂,因此「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申六:5)在禮拜中,所有的儀式、動作、服裝、或佈置,都是要幫助信眾通過禮儀來省察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信徒不僅來親近上帝,同時也向上帝奉獻自己。

二、禮拜是以「約」為基礎
  出埃及記二十四章記載上主在西乃山和以色列人訂立盟約,接著在二十五至三十一章記載許多有關敬拜禮儀的規定,此一強調,說明了以色列的敬拜禮儀與約是分不開的。

  在逾越節,猶太人吃羔羊、無酵餅和苦菜,這些動作除了「紀念」出埃及事件外,同時也「解釋」它的意義:苦菜象徵苦工;無酵餅象徵潔淨;羔羊象徵上主贖回以色列,並且給他們自由,他們同時用言語來紀念並解釋逾越節的意義,且代代相傳(十二:26-27、申六:20-25)。

  約書亞向以色列百姓提出要求:今天必須決定,要事奉的是誰?是祖先所拜的神明?當地亞摩利人所拜的神明?還是要事奉敬拜上主?(書二十四:15-16)百姓決定要事奉上主,藉著宣認與決志的禮儀,重新確定盟約的內容(書二十四:20-24),以此來事奉敬拜上主。

三、主日禮拜與約的關係
  對基督徒而言,最具體、最經常的禮儀,就是主日禮拜;對教會的功能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主日禮拜。今天將禮拜定在七日的頭一日,是為了紀念主耶穌基督死裡復活的日子,而主耶穌的復活和祂的死是連結在一起的,因此主日禮拜必須回應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並且迎接復活的主在今天要帶給我們的盼望。這是主日禮拜的課題。

  在最後晚餐中,主耶穌說:「你們應該這樣做,來紀念我」(林前十一:24),這個命令提醒我們每次的主日禮拜都有(一)在約的基礎上,來紀念耶穌基督死而復活,並讓我們得享救贖;(二)我們應當如此行:立志唯獨事奉上主,並奉差遣在生活中做見證;(三)經驗到與耶穌基督連結的喜樂。

四、敬拜上主的喜樂
  做禮拜是信徒尋找上帝,朝覲上帝,親近上帝。因為人有上帝的形像(創十:26-27),因此在禮拜中,人歸根,與自己的創造者會遇,面對面談話,如同摩西面對面跟上主談話一般(出三十三:11)。這種會遇的喜樂,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詩篇作者的表達:「我要永遠住在你殿宇中。」(詩二十三:6)「上主啊,我要尋找你;求你不要躲開不理我!」(詩二十七:8-9)

  這種親近的喜樂是超越「創造者──受造物」的限制,而以友誼為焦點「上主和敬畏他的人做朋友」(詩二十五:14)。因此在主日禮拜中,我們認罪、禱告、領受恩典,並回應上帝的愛;但,卻不是以自卑、自輕的態度來見上帝。因為上帝當我們做朋友,祂尊重在我們身上祂的形像。

  在特別節期,我們都會以慶祝的方式來做禮拜,其中的禮儀也顯得較活潑、生動,讓我們在做禮拜時,可以經驗到與上主會遇的喜樂。

五、主日禮拜的地方
  耶穌在敘加鎮外雅各井旁回答撒瑪利亞婦人說:「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每一次的主日禮拜,都是紀念、領受與回應,因此,復活的基督才是禮拜的「地方」,而不是「在這山上或在耶路撒冷」或是在聖殿。

  我們在禮拜堂參加主日禮拜,也在台灣神學院參加主日野外禮拜,甚至到冬山河、草山……。當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上帝時,復活的基督成為我們心靈的聖殿,我們在基督裡,也藉著基督來敬拜上帝。

  在教會參加主日禮拜,是因為除了「禮拜」之外,教會有宣揚(教會存在最重要意義)、教會、關懷、服務等功能,當我們「參加」主日禮拜時,也就「參與」在其它的事工中。

六、心靈和真誠的禮拜
  「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不是強調內心的、心靈上的敬拜,而不需要任何外在場所、禮儀的行動。耶穌所要強調的是:敬拜的對象是上帝。敬拜中,禮儀的出發點是上帝而不是人,因此做禮拜的目的是上帝本身。

  「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在此所說的「真誠敬拜」不是相對於假的、虛偽的敬拜。如果是如此的話,耶穌的啟示就沒有超越舊約的先知,因為先知們也曾警告過百姓,應該從內心敬拜上帝,不要用虛偽的禮儀、繁瑣的獻祭來敬拜祂。

  「以真誠(誠實、真理)敬拜」是在指「以耶穌的啟示來敬拜上帝」,耶穌是通往上帝的道路:「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親那裡去。」(約十四:6)耶穌所啟示的「真誠」(真理)不是一套道理,而是生命,並且賜給認識、遵行(此道路)的人得自由(約八:31-32)。「真誠」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倫理行為;以心靈、真誠敬拜上帝的人不是依照真理行事,而是履行真理,實踐真理。

七、基督徒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
  主耶穌說:「你們應該這樣做,來紀念我」,不只是在守聖餐時,藉著基督而與上帝連結;也是在每個主日,通過禮拜的感動與回應,來紀念基督得勝的日子;同時,更是在日常生活的時時處處,復活的基督是新的聖殿,我們都可通過祂來「以心靈和真誠敬拜上帝」,獻身於信仰與生活的結合,來回應耶穌的期待。
同作者相關文章:
富教會與窮教會---主內肢體的互助如何可能 (第 117 期)
最後的演講——最不可思議的恩典 (第 110 期)
新鮮人、新生命 (第 90 期)
為自己出征 (第 86 期)
成為傳揚的天使 (第 70 期)
牧會關顧中的性教育事工 (第 64 期)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第 48 期)
週休二日的分享:牧者篇:牧師的休閒生活 (第 47 期)
一趟不容易的旅途 (第 45 期)
社區事工外一章──「那位管會堂的鄰居」 (第 44 期)
基督徒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嗎? (第 40 期)
牧會與EQ (第 3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0 期 廣電媒體與宣教 (54-5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0期  1997年  6月 廣電媒體與宣教 40
本期主題:廣電媒體與宣教
發行日期:1997/6/10
目錄s/
編者的話
理想的廣電媒體宣教是甚麼?要如何建立?
論理想的廣電媒體宣教
媒體宣教的倫理
廣電媒體在宣教上的功能與限制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沒有「廣電宣教」政策?之ㄧ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沒有「廣電宣教」政策?之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沒有「廣電宣教」政策?之二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有沒有「廣電媒體」政策?之四
廣電媒體在宣教上的應用
為台灣而生的李庥牧師
情色 VS. 色情
中歐美術交流史事──清朝前期的宮廷藝術與歐洲傳教士
何謂「屬靈」?
如何談戀愛?
基督徒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嗎?
生態關懷的起點──「看見」和「憐憫」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我對Karsen與周聯華牧師的回應
山美行──記淡江長青教育體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