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69期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行醫典範-蘭大弼醫師
關鍵字:
作者/陳美玲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館長)
  每當他盡心盡力為病人診治,病人仍告不治時,對他而言,都是難忍的悲痛。

※ 英籍台灣人的蘭大弼醫師
  1991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台美基金會人才成就獎之社會服務獎頒獎典禮上,一位瘦高、溫文儒雅的英國紳士上台領獎。他用道地的台語致詞:「我是一個在彰化長大的英籍台灣人」在場的每個人,特別是許多不遠千里而來,只求與離開故鄉的蘭大弼醫師見一面的朋友們,都為之激動莫名。

  1996年春天,蘭大弼醫師代表蘭氏家族來台受頒醫療奉獻獎時,他說到:「回憶起民國41年,從大陸轉進台灣,再次回到父親工作的地方,不分國籍與醫護人員互相打拚。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能夠出生在台灣,是很福氣的,在台灣和台灣囝仔作伙打球,和醫生、護士逗陣打拚,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 中部醫療拓荒者-蘭大衛醫師
  打開台灣現代醫療史,和整個中國大陸一樣,台灣現代西醫學的開端,也都來自西方基督教的宣教師。百多年前,在台灣南部有馬雅各醫師及安彼得醫師,北部有馬偕牧師。被稱為老蘭醫生的蘭大衛醫師,則自1896年起來到了台灣的中部-彰化,行醫傳道,蘭氏家族父子婆媳(蘭大衛醫師、連玉瑪女士、蘭大弼醫師、高仁愛醫師)醫門四傑,奉獻了畢生的歲月,服務於中部地區民眾近70年。

  彰化基督教醫院自創立迄今,已邁入第一百零陸年,1896年英國籍宣教師蘭大衛醫師(蘭大弼醫師之父,人稱老蘭醫生)自英國來台,與梅鑑霧牧師倆人為實現醫療傳道的使命,從台南步行四天到彰化,設立診療所。設立之初,民風閉塞、環境艱辛、篳路藍縷,但他們仍努力堅持的引進西方醫學,開創了台灣中部西醫學先驅。他們不但濟世救人,教育民眾,造福無數中部地區民眾,在繁忙的工作中,亦從事醫學教育,解決當時醫療人才缺乏的困境。日後由蘭大衛醫師一手訓練的醫療人員,成為日本政府允許在無醫村執業的「限地醫」;這些記錄成為國內醫學教育發展的一段外史。蘭大衛醫師為中部醫界默默的耕耘與努力,堪稱為台灣現代醫學的播種者。

※ 「切膚之愛」事蹟流芳萬世
  老蘭醫生夫婦(蘭大衛醫師和連瑪玉女士)除了熱心地為病患診治外,經常慷慨解囊、救濟貧窮。他們的善德義行,感動當時的日本皇室,自1923年起,天皇御賜「御下賜金」達17次之多;裕仁皇太子訪台時,曾親自召見蘭大衛醫師,賜予褒章銀盃。然而,這對宣教師夫妻最感人的事,莫過於切膚之愛事蹟:約74年前(1928年),彰化伸港鄉一貧農子弟周金耀,由於右膝處傷口糜爛至大腿,無法癒合,危及生命;當時這類病患多為人放棄,但連瑪玉女士自告奮勇由老蘭醫生親自動手,自她大腿上取下四塊皮膚,將之移植到周金耀身上。雖然此一全球首例皮膚異體移植,最後終因排斥未竟其功,但老蘭醫生夫婦無私的愛及無微不至的照顧,終使周金耀轉危為安;周金耀為感念老蘭醫生和連瑪玉女士這段救命之恩,在蘭大衛醫師夫婦的栽培下,也成了宣教師,這段感人肺腑的「切膚之愛」事蹟,成為杏林史上一段佳話。

  這段「切膚之愛」故事,是捨己救人,人類愛的最高表現,它感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也成了彰基人最引以為傲的一段史實:高雄醫學院創辦人杜聰明博士,為教育醫學生醫學倫理,特別請畫家李石樵先生為切膚之愛事蹟作畫;老畫家李石樵先生以此為名的畫作傳頌一時,彰基為了紀念這一段故事,成立了「切膚之愛」基金會,致力於教育和社會服務工作。而蘭大弼醫師在自述中也提及,他學醫完全是自小受如「聖者」的父親耳濡目染的影響。他自幼看他巡視病房、動手術,以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用仁慈和耐心安慰受苦的心靈,他感動之餘,也決心跟隨父母的腳縱成為宣教醫師,將愛心和智慧奉獻給人群。

※ 大弼的童年-八卦山下兒時記趣
  1912年,在彰化醫館服務已十七個年頭的蘭大衛醫師,和來自倫敦的女宣教師連瑪玉女士結婚,一時傳為佳話,當地的士紳將這當作彰化的一件大事。1914年12月16日,他們的長子-大弼出世,醫館的每位同工,熱切歡喜的迎接蘭家孩子的到來。

  幼年的大弼,在八卦山下長大,有許多兒時的玩伴,他和大家一樣不穿鞋,赤腳到處跑,爬樹、釣魚、打陀螺、抓蜻蜓、偷摘水果,和台灣鄉下的野孩子沒有兩樣,他對兒時記憶最深刻的回憶是:在田裡和大人踏水車,以及黃昏時夕陽下,看著成群白露絲飛回竹林休息,因為這時候,也是他該回家的時候了,他知道在醫院忙碌一整天的父母也將回家。幼年時他在母親的教育下,學習基礎課程,十四歲後和妹妹一齊到山東煙台英國學校讀書,十七歲回英國,進入倫敦大學醫學院就讀。

※ 醫療傳道的接棒者
  1940年,英國長老教會因蘭大弼醫師熟諳台語,派遣他前往福建泉州惠世醫院,接替已離開返英國的醫師工作。當時正處中日戰爭,物資極度匱乏,傳染病卻到處蔓延,永遠有做不完的手術和診療工作等著他。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蘭醫生和中外醫療人員並肩,為了無數生命的病痛作戰,雖然疲累,卻由此他與許多惠世醫院的中國同事結下了一生的友誼。

※ 溫柔謙卑的「洗腳精神」
  蘭大弼醫師是位隨和長者,自小愛好自然,尊重生命,關懷眾人,身為醫生,看盡生死,習慣久了,總有麻痺的時候,蘭醫師則不然,每當他盡心盡力為病人診治後,病人仍告不治時,對他而言,都是難忍的悲痛,他曾回憶起一段他一生中最難忘的懸壺紀事:那是1942年,福建泉州惠世醫院,當地正流行傷寒,醫療物資缺乏的年代,能做的治療有限,但蘭醫師仍每天依例巡視查房好幾次。一天夜裡,這名患者激動地握著蘭醫師的手,告訴他:「您來了,我就歡喜!」第二天,蘭醫師到安溪往診遲歸,由於夜已深,蘭醫師也倦了,未再前往探視。他想應該沒問題,明日再看吧!第二天,一大早,一到病房,遠遠看到那位見著蘭醫師就心生歡喜的病人床空了,蚊帳高高的捲起。當講到這裡,六十年前的往事了,蘭醫生依然哽咽無法言語。到今天,他仍為一位他未及見最後一面的病患深感不安,縱使無人責怪。

  這段往事及因之記取的教訓,爾後,在他的行醫生涯當中,他常為了放心不下某一位病人,不顧自己的疲累忙碌,一定專程前往探視病人才放心。許多後進的醫生們也學到他這種「不可因個人因素,而影響救治病人的機會。」的古典醫學倫理。在他一生的行醫哲學,這種「卑抑自己,服事別人」是他一貫秉持深刻而嚴肅的醫學教育課題。

※ 由福建「惠世醫院」到「彰化基督教醫院」
  蘭大弼醫師是一位謙恭有禮的長者,他秉承父志,從事海外醫療傳道工作,熱愛中國與台灣的土地和人民,奉獻人生最精華的年代在福建泉州惠世醫院及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1946年)及戰後(1047~1951年)約有十年之久,蘭大弼醫師在中國大陸福建泉州惠世醫院服務。當時物資缺乏、財務窘困,醫院新建築經費不足,他甚至親自到菲律賓向馬尼拉華僑募捐。在艱苦中努力經營至大陸淪陷。1952年蘭大弼醫師偕同夫人高仁愛醫師回到了這一間他父親所建立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將畢生最有智慧體力、精力的28年青春歲月,全部奉獻給彰化地區的民眾。他將原本50床老式醫院的規模,擴充到280床現代化的教學醫院,並且擴充臨床部門到10個部門,積極培養醫院各方面的人才。為了達到「全人醫治」的境界,設立了院牧部、社會工作部及社區健康部幫助貧困就醫者及社區民眾,1970年設立精神科部門,為中部第一家關心精神病患,提供照護的醫院。

※ 關懷弱勢視病猶親
  對於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瘋病人,他一樣付出愛心。協助台灣痲瘋救濟協會配合照顧台灣中部痲瘋患者。早期蘭醫師夫人高仁愛醫師並積極推展公共衛生至南投、苗栗、台中縣等山地部落,或沿海醫療較落後地區,他們關心社會、關懷人民的謙沖胸懷如月亮把溫柔的光照亮他人。夫婦倆是救人的醫生,也是「實存的基督徒」。夫婦二人經常捐血給需要的病患,危急病患在脫險之後,常常不知道捐輸血液給他們的恩人是誰?他們夫婦二人的「輸血之誠」與其父母的「切膚之愛」實為現代仁醫的至高表現。

  早期台灣經濟尚不發達之時,為了提供更進步的醫療設備,他更親赴海外向華僑募款,擴建醫院充實醫療設備,使醫院跟上時代的需要,並且領導醫院使之成為中部地區首屈一指綜合醫院,奠定彰化基督教醫院之宗旨在醫療、傳道、社會服務和教育這四方面。製定以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精神為院徽,期勉全體員工效法這種「視病如親」的精神來服務人群。

  他曾殷殷告誡全體員工;良好的設備是很重要,也是醫院基本工作所需,但還有一件更高級的配備,就是一顆具有仁慈、忍耐、同情和愛人的心。

  蘭大弼醫師在醫學專業領域裡,主修內科專攻腦神經內科,是島內知名腦神經科專家,行醫數十年,醫治眾多病患,是台灣神經內科先輩之一,由他一手創設的彰基神經內科一直為台灣醫界所肯定。他對行動不便,意識不清的病人,那種發自內心對生命尊重的醫者形象,很難用筆墨形容,在冬天裡,他為病人診療時,一定用手先握暖聽診器,以免冰冷的聽筒,讓病人感到不舒服。夏天,常看到他蹲下去為病人脫臭髒襪子,只為能詳細檢查出病人的四肢神經反射,許多病人或家屬當場都覺得不好意思,但他發自內心「視病猶親」的仁醫形象,讓人永難忘懷。

※ 良醫的形影 仁醫的堅持
  蘭醫生教導醫師們,看病最重要的是:「從頭到腳」,不僅檢查從頭到腳,瞭解病患的疾病,也要注意從頭到尾的順序;不僅要看人,更要看他所處的環境,對病患的處境要真誠的關懷。蘭醫師最常告訴行醫伙伴們的話是:快樂來自服務,而非賺錢。寬容仁慈的蘭醫師也有擇善固執的一面,在那沒有健保,社會福利匱乏的時代,蘭醫師要求醫師,儘量減少病人的負擔,他嚴格要求「不必要的負擔,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允許」為此,他嚴格規定醫師不許拿藥廠回扣,他也認真查詢藥價結構,因他不願意見到醫師不當的利益,是來自病人的負擔,他曾為了他所堅持的「回扣問題」,與「醫療倫理」<
同作者相關文章:
利巴嫩山莊——滋養生命的園地 (第 185 期)
敬畏上帝的鄭澄洲長老 (第 161 期)
台灣教會界的女先鋒──李明安牧師 (第 150 期)
穿越時空的教會歷史之旅:土耳其記行 (第 145 期)
行醫典範-蘭大弼醫師 (第 69 期)
願成為耶穌醫治之手的基督徒──高仁愛醫師 (第 3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9 期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 (33-3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9期  2002年  4月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 69
本期主題: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
發行日期:2002/4/10
目錄s/
口唱心和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與建議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從心理學談敬拜讚美
德光教會第二場敬拜讚美的分享
南崁教會敬拜讚美團
來吧!讓我們一起稱頌 神的美好!
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第三堂禮拜
青年的敬拜:磐頂教會青年崇拜
「敬拜讚美在禮拜中的位置」
行醫典範-蘭大弼醫師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當彩券瘋狂時
攝影、人生與藝術
社區營造之我見
靈洗s/
聖靈在個人生命中的工作
認識而相愛
長老教會是怎麼來的?
白花之戀
回應「牧師受聘,全家受聘嗎?-一位牧師娘的觀點」:一位牧師孩子的看法
當圖形改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