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70期 媒體與信仰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關鍵字:
作者/鄭仰恩 (台神教務長、主授教會歷史)
※ 源自蘇格蘭的家族背景
  安慕理牧師(Boris Anderson)的家族是從蘇格蘭遷移南下的長老教會信徒。1 他的曾曾祖父於19世紀初遷居到利物浦(Liverpool),受聘在當地的泊船塢擔任馬夫。他的孩子們也都從事照料馬匹的工作,唯有大兒子進入銀行業服務,這就是安慕理的曾祖父。後來,該銀行於1854年宣告破產,他和兩個青少年的兒子就在碼頭的轉換站租了一個地下室,開始針對當地員工販售三明治和啤酒。結果,這個新的生意非常成功,一直到20世紀中葉仍以榮譽自助的販售方式聞名於當地。

  等到安慕理的曾祖父過世,他的伯公就繼承了家族的事業,他們那一房至今仍在該地經營著「安德生餐館」。安慕理的祖父則另行開業,經營了好幾間以「薩利柏里」(Salisbury)為名的連鎖餐廳。在他所生的16位子女中,安慕理的父親排行第13。由於這位祖父家教嚴謹,前面的兄弟幾乎都進入家族企業工作。等到祖父在1901年以59歲之齡過世時,安慕理的父親年僅14歲。當時,他們家族的事業已經相當鼎盛,家境也已屬於中產階級,因此他的父親才得以進入文法學校就讀,後來更進而到劍橋研讀神學,預備成為牧師。

  安慕理於1918年8月11日出生於胡爾(Hul),2 父親正是當地長老教會的牧師。安慕理記得他的父親仍然帶有強烈的蘇格蘭氣質,總是談起許多故鄉的情事。此外,正如其他牧師的家庭一般,他們也四處遷移,在各地教會服務,包括胡爾、北安普蘭(Northumberland)、瑞丁(Reading)等。後來,他們遷往介於東海岸和新堡(Newcastle upon Tyne)之間的迦若鎮(Jarrow),安慕理當時已經15、16歲,就在新堡接受中學教育。在1930年代,迦若小鎮因整個鋼鐵和造船工業的沒落以及隨之而來的嚴重失業問題而聞名於全英國,該鎮一位勞工黨的國會議員還寫了一本名為《一個被謀殺的小鎮》的書來描繪此一困境。對安慕理而言,迦若教會是一個很好的信仰團體,由社會各階層和各行各業的人所組成。在此他的信仰藉著參與為年輕人所設計的查經班而得以深化,他的草根性格也得到形塑。

※ 獻身海外宣教工作
  在新堡中學讀書的最後一年,他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接受神學教育,從事牧職工作。原本他想拒絕,因為心想說那好比「將雙手銬住」,是很不自由的事。不過,經過多方考慮,他感受到上帝的呼召,確認獻身福音工作是上帝要他去作的事。於是,他首先到牛津大學就讀,主修歷史,然後到劍橋的韋斯敏斯德學院(Westminster College)接受神學教育,也獲取劍橋的神學學位。當安慕理進入韋斯敏斯德學院時,黃彰輝牧師剛好是畢業班的學生,兩人成為終身的好友。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期間與黃彰輝相處的經驗也強化了他對宣教和普世教會的興趣。

  當時的英國長老教會有一個慣例,就是海外宣道會的幹事每年都會來韋斯敏斯德學院和新生談話,鼓勵這些新生當中有人能夠志願投入海外的宣教工作。當年的情況是,儘管兩年前有喬治.胡德(George Hood)志願加入海外宣教行列,前一年卻沒有任何志願者。3 因此,如果該年又沒有人願意投入,情況將十分堪憂。當時,安慕理的同班同學共有8位,在休息喝茶時大家都在討論誰有可能投入。結果,其他的同學似乎都有困難,有的人要準備結婚,有的人年紀太大… 理由不一。安慕理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尚未有訂婚的對象,又想不出任何拒絕的理由,心想父母大概也不會反對,於是就志願成為該年的海外宣教師。

  在神學院的最後一年,安慕理在劍橋遇見了他終生的伴侶克蕾爾(Clare),也就是後來一起來台灣從事宣教工作的傅明珠老師(Margaret Clare Porteous)。4 後來,他又去瑟利奧克學院(Selly Oak Colleges)接受宣教訓練,克蕾爾的父親是當地教會的牧師,兩人二度相遇,就決定結婚,隨後一起被派往中國泉州。原本1943年就要去,但受到戰爭阻擾,無法成行。1945年戰爭結束,想要去,卻沒有適當的船期和船位,一直要等到1946年兩人才得以一起前往,並在泉州停留到1948年。

※ 參與台灣的神學教育工作
  1948年,安慕理夫婦接到海外宣道會的通知,必須轉派到台灣。此一轉變的主要背景是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於1940年前後就已被迫離開台灣,並將一切機構和財產移交給本地教會。二次大戰後,英國教會的基本想法是,既然台灣教會已經獨立,那就不再需要派新的宣教師。因此,只有少數過去熟悉本地事務的宣教師如滿雄才牧師(W. Montgomery)或北部的偕叡廉校長(G. W. Mackay)等人回到台灣。等到黃彰輝牧師於1947年回到台灣,台南神學院的復校問題開始引起熱烈討論。當時,除了黃彰輝獨力主張「台灣只要有一間合一的神學院」之外,其他的人都主張南神應復校。結果,南神於1948年再度開辦,黃彰輝也熱情地通過英國長老教會邀請他的好友安慕理前來台灣協助神學教育的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安慕理夫婦於1948年10月7日從泉州抵達台灣。換句話說,他們的改派和中國共產黨的勢力擴展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1948年起,安慕理受派在台南神學院教導新約課程,並被任命為副院長,前後共15年。他待人謙卑、誠懇,極富草根性,絲毫沒有西方人慣有的優越感。他的太太傅明珠專研古典文學,希臘文、拉丁文俱佳,所以不但協助新約希臘文的教學,也常常和安慕理一起教授新約課程。此外,由於滿雄才已經於前一年離開台灣,安慕理成為宣教師中唯一的牧師,因此也必須擔任南部大會和傳道局委員的工作,四處督導、協助地方教會,特別是到偏遠的屏東、高雄地區。對他而言,這段時間雖然忙碌,卻非常具有充實感。直到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彌迪理牧師、蘭大弼醫師等人才轉移到台灣來。安、彌二人本是韋斯敏斯德學院前後期同學,安、彌、蘭三人也曾在福建有過同工的情誼,合作關係當然良好。整體而言,安慕理所留給學生的影響,除了學術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一個虛懷若谷的「牧者」形象。

  安慕理夫婦有兩個孩子,珍(Jane Frances)和羅賓(Robin John)。珍於1949年出生於台北馬偕醫院,是戰後第一個在馬偕出生的外國小孩;羅賓則是因為健康的理由,在安全顧慮下於1954年出生於香港的瑪利女王醫院。到了1963年,珍已經14歲,由於之前都是在父母和其他宣教師共同推動的家庭學校(home school)中接受教育,因此進一步的學習就成了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於是,一方面顧慮到子女的高等教育問題,另一方面看到所教過的學生中(譬如郭得列、張德香等)有些已經到國外深造回來,可以開始擔負起神學教育的責任,他們決定返回英國。

※ 返回英國繼續關懷普世宣教
  回到英國後,當時的海外宣道會幹事Reginald Fenn剛好退休,安慕理就受邀擔任新的幹事,負責協調海外宣道工作,直到1972年英國長老教會和英國暨威爾斯公理會合併為英國歸正教會(United Reformed Church)為止。在這個新教會的四個部門(財務行政、教會生活、教會與社會、普世宣教)中,安慕理繼續擔任普世宣教部門的幹事。不過,由於公理會的傳統慣於以「地方教會」的模式來推動事工,且過去主要是通過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來參與宣教工作,這就和原本長老教會以「總會體制」來運作的模式有所不同。後來,經過協商,就間接促成了「世界傳道會」(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於1977年的成立,安慕理在退休前一直擔任執行委員並在其間穿針引線。

  在這期間,安慕理也擔任「英國教會聯合會」(British Council of Churches)和「基督教救援協會」(Christian Aid)的亞洲委員會主席,關懷亞洲諸教會的發展。其間,台灣於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國民黨政府隻手遮天,企圖對國際社會隱瞞真相,將本土民主運動扭曲、醜化為叛亂事件。這時,通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傳出的訊息,並藉助當時在瑟利奧克學院進修的盧俊義牧師的協助,安慕理和傅明珠夫婦將這些「真實的聲音」在電台、報紙、教會刊物中發表,並呼籲英國的教會與社會大眾關心台灣民主運動的進展。後來,傅明珠更將這些寶貴的資料編輯成一本名為「台灣的聲音」的小冊子,廣傳於英國社會中。5 作為一對深深了解台灣島國之歷史的宣教師,他們夫婦在台灣危機處境中所展現的熱情和勇氣可以說是令人感佩不已。

  在擔任普世宣教幹事任內,安慕理也積極推動英國歸正教會和當時在共產政權下的東德和捷克教會的交流,意義相當深遠。此外,這期間也發生了一件令人傷慟的悲劇事件,就是他們的兒子羅賓於1976年7月3日在南威爾斯的海邊發生意外過世。6 這件事對他們夫婦而言,衝擊鉅大,可以說是生命中難以承受的打擊。1983年,當安慕理屆滿65歲時,他辭去一切職務,安然退休於英國北部約克郡(Yorkshire)的愛斯佳特(Aysgarth)。

※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
  筆者認為,安慕理牧師對台灣教會的最大貢獻,應該是他在長老教會走向自立與本土化的關鍵時期,以真摯虛己的態度陪伴著她成長。在剛抵達台灣時,他發現長老教會幾乎是島上唯一的新教團體,且正準備從日本軍國政府15年左右的高壓統治下重新站穩腳步。在過去這段苦悶、抑鬱的時期中,教會不斷地在「效忠基督」和「效忠天皇」之間掙扎著。儘管如此,安慕理的觀察是:

  整體而言,這個小小的信仰團體在日本警察的壓制下,加上宣教師和宣教差會又缺席的情況下,仍然成功地生存了下來,雖然在物質層面上受到傷害,但在靈性上卻相當警醒,對自己和對基督也深具信心。就南部大會而言,它充滿著強大的開放與合一的態度,以及極力向前行的熱切期望。在神學上和社會基礎上它是一個真正堅固的教會,它所需要的是具有想像力的領導者(imaginative leadership)。7

  事實上,安慕理進一步發現,這樣的領導者事實上已經存在。值得提到的人或許有三、四十位,但他特別推崇其中的兩位。這兩個人不但使台灣教會鞏固、擴展,更將長老教會帶入世界舞台。他們就是黃彰輝牧師和黃武東牧師,其中後者雖然沒有前者那樣豐富的普世經驗,但他對台灣人的生活與文化(包括教會政治在內!)卻有遠比黃彰輝更深切、細微的了解。8 其中,黃彰輝不但於
1.本文之資料來源,除了其他引用的文獻外,主要出自筆者於2001年2月7日在北阿勒騰(Northallerton)歸正教會中對安慕理夫婦所作的訪談。他們的住址為:Summerscales, Aysgarth, North Yorkshire, DL8 3AB, UK.

2.感謝總會事務所韓麗絲小姐(Carys Hamphreys)提供安慕理牧師的基本人事資料。有趣的是,胡爾也是另一位英國宣教師彌迪理牧師(H. Daniel Beeby)的出生地和成長的地方,有關彌迪理,請參鄭仰恩,「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新使者》雜誌,第67期(2001年12月10日出版),頁24-29。

3.胡德是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1945年前往中國,1950年因局勢變化轉往馬來西亞服務,1972年起擔任世界傳道會的東亞幹事,1977年起在瑟利奧克學院任教,直到1982年退休為止。

4.因為篇幅的關係,筆者將另行撰文介紹傅明珠老師。

5.Anne Ming, Taiwanese Voice: The Kaohsiung Incident (London: The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of the British Council of Churches, 1981).

6.有關羅賓的故事,筆者將在傅明珠老師的小傳中再詳細述說。

7.George Hood, Pilgrims in Mission: Celebrating 150 Years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London: United Reformed Church, 1988), p. 66.

8.Ibid., p. 67.

9.有關黃彰輝牧師和黃武東牧師,請分別參照鄭仰恩,「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黃武東牧師-一位真性情的台灣人牧者」以及其他相關文章,收於《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鄭仰恩主編(台南:人光出版社,2001年),頁284-317。

10.有關黃彰輝、黃武東、林宗義、宋泉盛共同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的歷史及其內涵,可參考宋泉盛編著,《出頭天 - 台灣人民自決運動史料》(台南:人光,1988)一書。
同作者相關文章: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 ——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3) (第 183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第 182 期)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1) (第 181 期)
瘟疫衝擊下的基督教:幾個值得反思的信仰故事 (第 174 期)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第 169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64 期)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第 160 期)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第 156 期)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第 153 期)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在合一與孤立之間擺盪—淺談二次大戰後PCT的認同與挑戰 (第 146 期)
從普世觀點看經濟議題—以「拿伯的葡萄園」為鑑 (第 144 期)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第 141 期)
不斷述說台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第 137 期)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第 135 期)
公共宗教與公民社會 (第 131 期)
熱誠好客的服事典範——畢德生和瑪莎珍的故事 (第 125 期)
熔歷史、人文、生態於一爐的台神校園 (第 123 期)
「擁有寶貝的瓦器」——懷念可敬的胡文池牧師 (第 121 期)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第 117 期)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第 110 期)
建構富有動力且整全的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從語言學入手的排灣宣教師—懷約翰牧師 (第 105 期)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第 104 期)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第 97 期)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第 91 期)
從教宗選舉看教會權威 (第 89 期)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第 86 期)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第 85 期)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第 82 期)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第 75 期)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第 73 期)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第 70 期)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第 69 期)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第 68 期)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第 67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第 66 期)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第 64 期)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霧牧師小傳 (第 60 期)
為什麼要「按手」﹖ (第 57 期)
從歷史看政教關係 (第 56 期)
編者的話 (第 55 期)
歷史中的平信徒運動 (第 54 期)
何謂「千禧年」﹖ (第 53 期)
新眼光「新」在哪裡? (第 51 期)
「重返聖經」的歷史考查 (第 49 期)
尼西亞信經簡介 (第 46 期)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第 45 期)
淺論聖餐 (第 44 期)
什麼是「拯救」? (第 43 期)
對台福教會來台灣開設教會的幾點觀察 (第 41 期)
台灣教會新興流行現象小史 (第 37 期)
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明有德牧師小傳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0 期 媒體與信仰 (25-3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0期  2002年  6月 媒體與信仰 70
本期主題:媒體與信仰
發行日期:2002/6/10
目錄s/
雅音的蠶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沒有媒體傳播觀念的台灣長老教會
成為傳揚的天使
解讀?解毒?----當個耳聰目明閱聽人
從基督徒觀點看台灣媒體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網咖的價值?
您可以欣賞的「聖詩」CD
安樂教會青年會暑期ABC班
ABC班永恆的祝福
洗禮s/
不可忽略的大事--青年人的婚前準備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我怎麼成為一個基督徒?
思想起巴老師
「敬拜音樂」大發利市!!
回應~「牧師受聘,全家受聘嗎?」---一位平信徒的看法
0.8個布萊德比特的羅曼史
一封誠懇的邀請信-請參加基督徒人文活動
神研班過後--給盧牧師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