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6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從「我」到「我們」——如何經營家人關係
關鍵字:
作者/張坤池 (台灣美滿婚姻促進會秘書長、台北基督教社會互談會主任、輔仁大學兼任輔導老師)
  當CARE的行為會成為家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家人彼此相安與相愛之期待必然水到渠成。

  台灣社會近年來變遷極為快速,個人主義抬頭,家庭互動漸趨微弱,影響所及不只是家庭內夫妻關係冷淡、親子關係也愈加疏離,更導致社會問題加劇的發生。根據統計數據指出:台灣每隔十七分鐘半就有一對怨偶離異;也就是說每天近八十二個家庭分散、破碎。同時有百分之四十的國小同學想逃離家庭。在台北市的一項調查指出,超過五成以上的爸爸沒有在子女的聯絡簿上簽過名,經常指導孩子課業的則僅有四成二,我們擔心這些家庭的生活與家庭教育品質,更憂慮其小孩未來的人格成長。由此可見,家人關係經營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彼此相愛與相安
  基督化家庭的兩大標記是家人彼此能夠相愛與相安。第一個標記是相愛,〈箴言〉15章17節談到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愛是基督徒的標記,是家的基石,也是幸福喜樂的泉源。愛是從上帝而來,離開了上帝與他兒子耶穌基督,根本說不上彼此相愛。愛是在自己家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愛在家人彼此互動時,不是做你喜歡或想做的事,而是喜歡你所做的事和做你必須做的事。要想讓自己的家成為「愛的團契」,我們必須找到方法,使很多自私和各自為政的「我」變成舉家的「我們」。

  第二個標記是相安,〈箴言〉17章1節記載:「吃一塊硬餅乾而心安理得,勝過滿桌酒肉而相爭相吵。」幸福的家,不在物質上的豐富,而在乎家人的和睦相處。〈馬可福音〉3章25節也談到:「一個家庭自相紛爭,那家庭也必然破碎。」上帝預備一個家,我們要好好經營、管理,在鄰里互動當中,自己家人的關係能成為他人美好的生活見證。家人關係的美好見證也同時展現在對家庭未來所抱持的異象與願景:我們是快樂的家庭,在一起時充滿歡笑;我們都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我們完全支持彼此已看見和尚未看見的潛能;我們對家人要展現無條件的愛,而且要互相激勵;在我們的家,每個人都可以在精神上、心理上、社交/情緒上和屬靈上不斷成長,並能一起討論、一起發掘人生的各個層面;我們照顧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並且保護環境;我們相信多元化的種族和文化是一種恩賜;我們盼望留給後代一個重視家庭力量的風範。

CARE同行.家庭長興
  如何經營家人關係,讓家成為一個「愛的團契」,台灣美滿婚姻促進會在理事長高俊明牧師之帶領下,提出了如下的口號:「CARE同行.家庭長興」。CARE的策略是:Come Home to Connect——工作完或放學後就直接回家,不在外面逗留,盡量撥時間與家人連結、互動;Amend Home by Accepting——藉由彼此接納、尊重,來改善婆媳、親子、夫妻、手足與家族關係;Revive Home by Reaching out——藉由主動付出關懷,來復興家庭,使成為最圓滿幸福的家庭;Enrich Home by Encouraging——藉由鼓舞,來豐富家人的心靈與生活品質,形成充滿喜樂、真愛與盼望的家庭,貢獻社區與國家,也共同建立一個充滿真理、仁愛、公義與和平的世界。

  Come Home to Connect──盡量回家與家人連結、互動,是指家庭內部互動的關係。家庭並不只是幾個人聚在一起求生存,其成員是有血緣或收養或姻親關係的,所以具有共同的根源、歷史和人生腳本。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有連結關係,問題是:這份連結的品質與特點是什麼?身為父母的,常常在無形中將其最寶貴的時間放在最瑣碎的事情上,忽略了與孩子的相處,失去了和孩子交心的默契,因此,再好的管教也是徒然。尤其是做父親的,常常忙得沒有時間和孩子溝通,每一件事情都比孩子重要,但孩子的年齡漸漸增加,直到有一天,父親想和孩子好好交談時,才發現彼此之間已經沒有默契和話題可談了。所以教育學家勸勉做父親的人:「如果肯將孩子當做你的一件生意或一件要事,就可以大大改變親子的關係。」

  以下提供一些家人如何加強彼此「連結」的作法:

1.每週全家固定互談或藉由E-mail,提供情緒分享與發洩之機會,並藉此了解每個人最近的心靈需求。
2.每天晚上睡覺前至少有十分鐘,全家能在一起分享,擁抱、拍肩、互道晚安(或其他肢體、眼神等接觸動作)。
3.建立共同的信仰生活,培養全家一起禱告、一起上教會的家庭傳統。
4.尋找時間,全家一起運動,維持適當的體重,並藉運動來增進家人感情和身體免疫力。
5.家人間充滿對彼此的信任,也尊重每位家人對隱私的需要。

  Amend Home by Accepting——藉由彼此接納,來增強與改善家人關係。接納是家庭生命的原動力,更與家庭的氣氛息息相關。波齊(Victor Borge)說過:「笑聲是兩個人之間最短的距離。」有笑聲的家庭就是一個隨時歡迎的地方,在這樣的家庭裡,家人總是說:「我們喜歡待在家裡。」「我們喜歡家裡的人。」「讓我們一起做吧!讓我們快樂地盡該盡的責任、做當做的家事。」在一個欣然接納的家庭裡,家人可能會以一個擁抱、伸出膀臂環繞肩膀,或是特別的一餐、一個生日蛋糕、一張情人節卡片等各種方式來表達:「你蠻不錯」、「我們愛你」等等的鼓勵和支持。

  以下提供一些家人日常互動時如何彼此接納的建議行為:

1.彼此容易表達出內在最深層的感受。
2.彼此不會過度的苛刻及脾氣暴躁。
3.對彼此所說的或所做的,不會經常覺得懊惱或生氣。
4.當家人顯得軟弱或不安時,彼此有所回應與支持。
5.彼此不拿家人與其他人相比(吸引力不夠、不夠成功、不夠敏感……)。

  Revive Home by Reaching out——藉由主動從對方的需要來付出關懷,以期家庭成為最圓滿幸福的家庭。隨著時間的往前移動,每個家庭與家人天天都在成長與變化,因此每個人都有不同階段的身心靈需求。當我們有機會與意願向家人伸出關懷的手,來照顧其身心靈需要之前,必須實際了解其所處年齡層之特定需要,而不是以自己主觀之認定來提供服務和照顧;當我們主觀地認定家人的需求,並堅持家人接受關懷時,就可能造成彼此互動關係的停滯或退化,而不是更新與成長。不同年齡層的需要,例如:年長者需要家人多些陪伴的時間、青少年需要家人給予更多自由和成長機會、國小學童則需要很多身心成長及課業方面的教導。大體上來講,所有的家人大部分時候都需要家人提供傾聽的關懷,以下是一些家人彼此傾聽時的建議行為(參考Ken

  Williams之《增強你的人際關係技巧》):

1.當家人想跟我談話時,我停下手邊的事,將自己空下來傾聽他們。
2.我是否注意傾聽,並把自己聽到的話反應回去,讓對方明白我聽懂了沒有?
3.當家人無法用言語表達他們的感受時,我是有耐心的。
4.當我在傾聽感情支持、溝通、共同休閒、財物支持、誠實與坦誠、家務分擔、家庭承諾時,我會試著使一切打擾減到最少,例如電話。
5.傾聽家人時,我的話語和臉部表情會表現出我跟他一起感受他的感覺

  Enrich Home by Encouraging——藉由鼓舞,來豐富家人的心靈與生活品質。鼓勵就是造就、建立的意思,若要蓋一所聖堂,首先需要打地基,然後往上建造,而要建立一個發揮功效的家庭,則需要有穩固的根基,以及設計完善的結構。鼓勵過程的起點就是生存,不只是身體上的存活,還包括精神上、社會上和靈性上的存活。恐懼、不確定感和混亂,都給家庭帶來威脅。盼望則是教養與鼓勵的另一個層面,其特性是積極、正面和可能的。盼望就是要有積極的態度,以及可能實現的期待。當家人受到肯定與支持,就會朝他的目標邁進,而獲得肯定的方式,就是家人的傾聽與支持,還有對他的努力給予誠實的忠告和溫和的評論。

  為人父母者,可透過省思下列問題增強自己身教之功能,來鼓舞小孩:

1.在教養兒女上,我發展出哪些創意的方式?
2.我如何協助經營家庭?
3.我如何發展將心比心的傾聽技巧?
4.我如何協助頌讚家庭?
5.今天我用什麼方式肯定配偶和孩子?

結語
  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到生、老、病與死,也會碰到悲、歡、離與合之情境,家人如果平常能夠互相有CARE的行為,則在碰到這些情境時,就能夠安然走過,並因有走過這些情境之經歷,豐富了個人生命與家人彼此互動之關係。在經營家人關係時,我們必須記得:「當你選擇一個互動習慣時,你就選擇了這個習慣的結果。」習慣是不容易改的,然而有家人在人生路上相陪伴、相照顧是我們的福氣,我們更要具備「時常提醒自己展現CARE的家人關係經營習慣」的智慧,一開始做可能不是很自然,也不習慣,但是當我們堅持下去,終有一天,CARE的行為會成為家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那時家人彼此相安與相愛之期待必然水到渠成。台灣美滿婚姻促進會備有協助家庭與夫婦彼此如何CARE的課程,同時結合全國的教會與學校,成立0203-02-1122「社區家庭幸福CARE關懷專線」,提供線上或安排時間當面陪伴、傾聽、探訪的服務,藉此擴展社區宣教工場,並達到建造家庭祭壇、分享豐盛生命之目的。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我」到「我們」——如何經營家人關係 (第 9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6 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10-1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6期  2006年  10月 我的家庭真可愛?! 96
本期主題:我的家庭真可愛?!
發行日期:2006/10/10
編者的話
目錄s/
擁抱破碎
形式外的愛與委身
從「我」到「我們」——如何經營家人關係
是成長夥伴或是病態共生?
「不一樣」的家庭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處處是溫暖的家
基督信仰對家庭有願景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淺談情略說愛
團隊齊事奉,集體結果子──迦勒團隊的事工分享
MSN與火星文
當外國來的馬偕遇上本土布袋戲──談《馬偕在臺灣》布袋戲
岩前教會的傳奇人物——施佩蘭小姐
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
換你/妳當「小天使」了
從吸毒、販毒到重生得救
從〈創世記〉看家庭的衝突與建立
吃飯前為什麼要禱告呢?
讓年輕人有「家」的感覺
伯里斯回頭看──文化送舊的那一個夜晚
E世代青年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