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03期 阿拉?佛祖?主上帝?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台灣民間宗教的儀式代表什麼?
關鍵字:
作者/王榮昌 ()
  儀式節期為人與自然的關係、神明安排為什麼會有禍有福、人有命及運的影響提供解釋,進而產生一套維繫社會秩序與道德的禮俗信仰。

※ 儀式:展示並強化社會價值
  從原始社會開始,節期對於社會生活中的民眾是重要的日子,通過不同儀式的展演,民眾參與其中產生安身立命的基礎,使其免活於恐懼不安之中。「儀式」的定義,不只狹隘侷限在描述有關宗教本質的行為上,從廣義的定義來看,儀式通常指在適當時間以象徵方式,重複展現的社會行為模式。而宗教是儀式舉行的其中一個主要社會領域,除此之外,儀式的領域延展深入世俗與日常生活中,世俗活動(如問候行為)也被納入儀式的定義中。(註1)如果我們要檢驗日常生活某個行為類型,是否可以稱得上是儀式,可以試著改變或忽視這項行為,然後觀察結果有何不同。例如,對於別人的問候視而不見,會令人感到非常不舒服,或者是,到別人家裡拜訪時,進門時連聲招呼也不打,會讓主人感到這是非常粗魯無禮的舉動。所以儀式是一種社會價值的展示,所展示的價值是通過一個群體舉行、見證和體驗儀式而得到強化。根據宗教研究學者的觀點,節期與儀式是蘊含著文化價值符號的、精準地表達文化價值的社會語言。儀式是社會所規定的行為。社會中的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幾乎沒有其他選擇的餘地。這種眾人矚目的集體檢閱,把儀式及其內容的實在性和正當性深刻地烙印在參與者的心中。同時為了讓參與者心中印象能持續下去不會遺忘,週期性的振興儀式的節期因而產生,用來作為重新喚起群體為何聚集,或共同追求的核心信仰的重要價值。儀式與節期能使一個群體有機會在理想場合中體認到自我並且產生集體認同的凝聚力。

※ 生命儀禮變遷的過程
  在宗教研究領域中,以儀式為主題的研究可說是百家爭鳴,相關的詮釋理論也不勝枚舉,其中經得起時間考驗,而且也值得後人進一步探討的經典案例,對於參與者心境轉換過程詳細描述的就是由法國學者阿諾‧范‧蓋內 (Arnold van Gennep),在 1909 年所寫的《生命儀禮》(“Rites of Passage”) 一書(英譯本在 1960 年出版)。阿諾‧范‧蓋內在書中談到所謂的「原始」 (primitive)社會,雖然該書大部分內容都針對小規模社會加以探討,不過他所提出來的理論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社會的儀式解釋均有其適用參考性。阿諾‧范‧蓋內對於儀式的概念,與宗教性的儀式比較接近,但是也可以運用在世俗儀式的解釋上。阿諾‧范‧蓋內所說的生命儀禮 (Rites of Passage)指的是「以更廣泛的角度或社會觀點來看待,從一個世界過渡到另一個世界的過程」。也看做是在某個社會中,從一種分類範疇過渡到另一種分類範疇的過程,或是一個人從一個社會階層轉移到另一個階層的過程。

  生命儀禮的變遷,這個過程可以分成四種主要型態:
(1) 一個人從某種身分轉變成另一種身分的過程,例如:婚姻,以及加入新的社會或宗教團體。

(2)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的過程, 例如:轉換地址或領域等。

(3)從一個狀況過渡到另一個狀況的過程, 例如:從事新工作或進入新學校等。

(4)隨著時間的遷徙,整個社會族群從某段時期進入另一段時期,例如:過新年時或是新的統治者就任等。雖然我們可能常常參與某種形式的儀式,但是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想想生命中的某些時刻或是自己身邊的人,就會發現某些人、事、物,可以準確地呼應前述的類型,舉例來說:出生、結婚、死亡、命名、成年禮、轉學、換工作或搬家、生日、週年、畢業、四季更換、新年。

  依照蓋內的觀點,儀式可以給參與者一個場合,讓個體在其中打破固定社會角色的藩籬,體驗一下平等的感覺。其他學者例如特納(Victory Turner)則使用識閾性(liminality)來描述這種情景、時刻和場所,眾人以平等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暫時擺脫各自原本的身份。(註2)


※ 台灣人的世界觀:天人合一的均衡境界
  根據李亦園的研究指出,「天人合一」和諧均衡的境界是台灣人世界觀的基礎,表現在民間信仰上,則以維持三個次系統的和諧為主:一、時間系統;二、空間系統;三、超自然界的神靈系統。(註3)

  而這世界觀的產生是源自先人由觀天文地理所累積下來的寶貴經驗所寫成的古書——易經。先人觀察太陽(陽)與月亮(陰)的運作,由日照長短整理出四季(春、夏、秋、冬)、十二個月份與二十四個節氣(例如清明、夏至、冬至)等宇宙變異的時間點,書中提到天地是一個大人身(大宇宙),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小宇宙)的觀念,宇宙萬物時刻都在變化,人是也是如此:所以說「變易」。然而變化不息的宇宙,卻具備恆常的法則,井然有序,循環不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作為小宇宙的人也同樣具備這種法則,所以說:「不易」。瞭解大宇宙的不易之法,就可以遵循其規律去作。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做為小宇宙的人,也就同樣有法可依循了,所以說「簡易」。

  台灣人相信天道與人道相對應,命被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時間(小宇宙)決定,從台灣諺語——「落土時,八字命」可以看到命運天定的信仰的蹤跡。命來自天,運決定出生時年、月、日時間的運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和諧均衡的關係,便成為習俗和生活中禁忌的來由。婚嫁、安葬、開市、動土、遷居、生產等均會有意無意參考農民曆中良辰吉日來進行。習俗內容涵蓋行事宜忌,規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事,不守規則者將遇沖、煞、厄等不幸。通過日曆上一年中各個有意義的節日,提供機會給台灣社會,分期表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不同方面攸關和諧均衡之事的注重,年度的節期因此成為重複提醒台灣人的時刻。以此種方式,社會即可建立起各種儀式和節日,通過儀式,提供台灣人在變動過程中繼續保持和諧均衡的確信,為社會生活帶來最充分的安定表達。台灣社會的儀式與節期是包含著台灣文化價值符號的、精準地表達文化價值的社會語言。所展示的價值通過台灣社會大眾舉行、見證和體驗這些儀式而得到強化。這種眾人矚目的集體檢閱,把儀式及其內容的實在性和正當性深刻地烙印在參與者的心中,通過週期性節期的舉行持續強化這些價值,形成台灣大眾生活中心靈安身立命的基礎。儀式節期為人與自然的關係、神明安排為什麼會有禍有福、人有命及運的影響提供解釋與支持的功能,同時也反應出民間信仰因應所預設存在於自然中的控制力,而產生一套維繫社會秩序與道德的禮俗信仰;在應付人生問題,面對生、老、病、死、飢荒、水災、戰爭、失敗,悲傷、焦慮和危機之時,通過節期儀式的活動可以撫慰人的心理,增加台灣人生活的安全感與信心,激發生活的勇氣,同時兼具文化傳統的延續、教育與傳承的功能。不過這套立基於有限的人從大自然運轉中所體悟出來的信仰,只能給予有限生命的解答,並不能解決人生命根本的問題,台灣人深怕節期儀式作不夠,使得人生無法獲得和諧的生活,因此不計成本投入財力,但是再多的儀式並不能換得永遠的平安,生命要得安息,唯獨要回到與創造節期的永恆者相遇才能獲得。


附註
1.代表性學者,例如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戲劇禮儀社會學將儀式延伸指涉到互動儀式上,行動者用來認知與之分享的實體與保有各自自主性,不同於日常生活行為的儀式性符號。(參見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ur, 1967)。涂爾幹學派的方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1912)提出聖與俗之間明顯的區分,將儀式定位在前一個範疇中。對涂爾幹學派而言,儀式創造出維繫社會在一起的社會性團結。涂爾幹將儀式化約成社會結構,因此,通過儀式人能正確地呈現自我在社會的關係。儀式中重要要素是行動,由行動產生信仰。

2.Victor Turner, The Ritual Process,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1977.

3.李亦園,《文化的圖像》,台北:允晨,1992。
同作者相關文章:
靈恩運動興起的社會因素 (第 113 期)
禱告與念力有什麼不同? (第 104 期)
台灣民間宗教的儀式代表什麼? (第 10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3 期 阿拉?佛祖?主上帝? (52-5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3期  2007年  12月 阿拉?佛祖?主上帝? 103
本期主題:阿拉?佛祖?主上帝?
發行日期:2007/12/10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目錄s/
從普世觀點看宗教對話
現代伊斯蘭與宗教對話
宗教對話有助於化解宗教衝突嗎?—— 一個基督宗教的觀點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在生活中對話‧在合作中對話
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理性傳統與宣教遺傳看宗教對話
上帝的選民
李嘉嵩牧師和岡仔林的早期教會和信仰
從〈當聽天使在吟講〉到〈平安夜〉故事的流傳
與神的福音錯身而過的鬼才——淺談日本文學家芥川龍之介的「切支丹作品」
王建民現象——被扭曲的台灣棒運
台灣民間宗教的儀式代表什麼?
敬拜讚美與長老教會
向未信者「傳福音」?
寬恕,帶來療癒——我讀《寬恕,我唯一能做的》
魚香茄子
親近土地‧提倡人權——日光青年單車環島行
走入校園‧走入世界—文賢教會的校園福音事工
當意念改變,似過往雲煙
需要被關心的學長姊
我參加「真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