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2期 忘了我是誰
字級調整:

乘著夢想去旅行
仙台三月雪
與其說核能是科技問題,不如說是倫理問題。
關鍵字:
作者/廖怡君 (小農及手工製造業者)

由於在青年事工委員會的Oh My God 網站撰寫「核去?核從?」的專欄文章,而有幸代表青年事工委員會與PCT一行人前往日本仙台,參與日本基督教團(UCCJ)所舉辦的東日本大震災國際會議,主題是「打破核能神話──從福島而來的一個基本問題」。在開始分享這次參與研討會的所見所聞外,我想先提一件我到了仙台之後,才體會到的感覺,以及思考的事──今年的311,仙台下雪。

下雪意味著什麼呢?沒在雪國生活過的我,不曾想過在那樣的日子裡,生活需要暖氣。現代人的暖氣多半來自於電,而三年前的311,地震來了,海嘯來了,東北電力公司發電廠遭受損害,生活在福島、宮城、岩守的人們,頓時無電可用。

穿著大衣戴著毛帽手藏在手套裡的我,在下著雪的仙台大街上,這才意識到,三年前311的那天,天氣就如我正感覺到的一般寒冷。而現在的我隨時可以走進街上的任何一家商店取暖,但三年前的311之後,沒有電、沒有暖氣。

在那個沒有暖氣幾乎就無法生活的狀態下,那種艱困不只是生活辛苦而已,白日氣溫低於攝氏5度,夜晚則是直逼零度(甚至以下),沒有暖氣是攸關性命的事。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電可供暖氣、無電可供水,現代人已處在一個沒有電就很難生活的狀態,也顯現了人們對電力的高度依賴。

人對電力的依賴,對經濟發展的高度崇拜,以及認為科技萬能的迷思,人類走上核電之路。但人類發展核電至今不過六十多年,就發生了三起重大核安事故:美國三哩島(1979)、前蘇聯車諾比(1986)、日本福島(2011)。

為了發展核電,政府不斷創造「核能安全的神話」,台灣政府這樣,日本政府也是。但是,人類曾經歷過的歷史,以及正存在我們生活中的現實,都提醒著我們應該反思人類的核能之路。

※島薗進:核能的非倫理性──來自宗教團體的聲音

這場國際會議有兩場專題演講。第一場演講由上智大學的島薗進教授以「核能的非倫理性──來自宗教團體的聲音」為題,比較各個宗教團體對於核能的看法。

「非倫理性」唸起來有點繞口,直覺上也有點難理解意思為何。但如果將「核能的非倫理性」解釋為「核能是違反倫理的」,便較為淺顯易懂。

島薗進教授認為將核能問題視為倫理上的問題,這個觀點應該是從宗教來的。各個宗教團體透過自身信仰,反思人類使用核能對這個世界與生命所造成的影響。

以下簡介各個宗教團體對核能的看法。

◎日本天主教:人類過度依賴電力、過於相信經濟發展。

日本天主教認為,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當然不可能不使用電,但是人們是否過度依賴電力了呢?還有,人們是否過於相信經濟發展的神話?島薗進教授說,天主教中有「清貧」這樣的概念,而這個清貧,可以延伸為「簡單生活」的意思。日本天主教認為,在311福島核災後,當人們經歷了核災對生命與生活的影響後,應該要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價值觀。他們認為,為了保護生命與自然,必須馬上停止核能。

◎日本基督教團:核能撕裂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神的關係。

日本基督教團提出,日本是唯一遭受原子彈攻擊的國家,但後來仍然繼續擁抱核能。日本原本是美國原子彈的是受害者,但現在卻因為發展核能,而成了海外國家的加害者;日本似乎忘了過去的歷史。

日本基督教團認為核能不僅對生命有所影響,更分裂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神的關係。

◎全日本佛教會:人們應該懂得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應該要去追求不犧牲任何人的生活。

全日本佛教會認為,人類應該要追求不依賴核能發電的生活。核災後,許多人生活在不安中。核電不只影響日本,也影響全世界;不僅影響人,也影響自然。

他們認為人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一個」的生命,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應該被犧牲。他們認為,人們不應該為了團體利益,而去犧牲他人;人們應該懂得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應該要去追求不犧牲任何人的生活。

「但是,任何科技、或任何發電方式,一定都有副作用;一定要有所犧牲,才能有現在的生活。」支持核電的人這麼回應。

針對「一定要有所犧牲」的這種說法,日本佛教會認為:重點不是獲利者的人數,而是弱者的痛苦。

◎德國「安全能源供給倫理委員會」:核電違反倫理的三個理由

德國在311後成立了「安全能源供給倫理委員會」,其報告書指出核電廠違反倫理的三個理由:

1.      核電廠或核廢料儲存場總是設於偏鄉,但偏鄉者往往是社會中弱勢的一群。

2.      在核電廠中工作的人,每天都背負了被核輻射影響的危險;政府將團體的利益建立在少數人的犧牲上。

3.      人類還沒有能力妥善地處哩核廢料,就開始發展核電;將核廢料的處理交給後代子孫,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村上春樹:身為一個非現實的夢想家

除了各個宗教對核能的看法,島薗進教授也介紹了當代作家對核能的看法。其中一位是小說家村上春樹。村上春樹在〈身為一個非現實的夢想家〉一文說到: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一個跟道路或建築物不同,無法簡單修復的東西。例如說倫理,又或者是道德規範。這些概念不是具體事物,一旦毀損就無法輕易地恢復原狀。並不是準備好機器,召集人手及物資就能處理的事情。」

一旦逝去就無法挽回──村上春樹想說的就是這件重要易懂,卻又容易忽略的事。

※近藤勝彥:能源政策轉換的關鍵時刻

日本東京神學大學的近藤勝彥教授,在「能源政策轉換的關鍵時刻」這場演講中說到:「意外是一種本質。」

311過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仍然打算重啟核電。安倍晉三表示:「將由原子力規制委員會制定新的安全文化,在確認安全性後恢復核電的運轉。」

但是,「意外」之所以為「意外」,代表著超乎人的掌控,超乎人之意料。近藤勝彥教授說,「我們不曉得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安全,並不是原子力規制委員會設定了規制基準後,就能夠安全。」人類自以為能夠掌控「意外」,這是一種權力的驕傲。

「基督信仰並非是反科學的浪漫主義」,近藤勝彥教授表示,基督信仰並不是反對科學,所有的科學技術當然都有其發展期,都需要時間讓它慢慢成熟,將可能的意外性降到最低。但是核電的問題在,它目前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技術,人類至今還無法處理核廢料,而且萬一發生了核災,人類對核輻射汙染根本就束手無策,更不要說核電廠與核廢料場如何因應地震、海嘯這種無法預測的意外。

近藤勝彥教授說,日本在經歷了311福島核災這重大的災難後,「現在就是轉換的關鍵時刻!」

※「超級愛國主義、經濟至上主義、科技至上主義」的信仰反省

在3月11日到3月14日這四天的研討會中,我不斷聽到「超級愛國主義、經濟至上主義、科技至上主義」的信仰反省。第一次聽到「超級愛國主義」這個詞,是在姜尚中牧師所主持的「東日本大震災紀念禮拜」。

姜尚中牧師說,福島核災造成那麼多人的犧牲,但政府仍舊希望人民相信核能安全這虛無的神話,而許多人民也這樣相信著。日本有超級愛國主義的傾向,依舊有著人民該為國家犧牲的想法,不論是自己的生命或是他人的生命。姜尚中牧師認為「唯有好好地反省福島核災所帶來的災難與警示,人民才能從超級愛國主義中解脫。」

會津放射能情報的代表片岡輝美也表示,福島核災後,當東電的長官去到受災者家裡致歉,七十多八十多歲的長輩說:「那麼偉大的人到我們這裡來,我們怎麼可以讓這麼偉大的人跟我們道歉……」

日本政府在大震災後企圖凝聚人民對政府的信心,「日本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國家」、「相信政府就能幸福」,政府希望人民這樣相信政府。日本政府要人民相信經濟發展就能帶來幸福,相信核能絕對安全;但事實上,政府與大企業家操控著社會與世界,他們將經濟至上與科技至上的價值觀灌輸給人民。

與其他環保團體所辦的研討會不同的地方是,環保團體多半著墨核電的資訊、知識與科技層面的討論,而這場由日本基督教團所主辦的研討會,則是從信仰的觀點深思「經濟至上」與「科技至上」這兩種價值觀,是否代表了人類的傲慢與驕傲?人類崇拜經濟發展、崇拜科技,而撕裂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上帝的關係。

或許可以這麼說: 「與其說核能是科技問題,不如說是倫理問題。」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第 166 期)
仙台三月雪 (第 142 期)
台語運動的他山之石:專訪韓麗絲談威爾斯語復興經驗 (第 125 期)
不只是工作,是事奉──訪林永頌律師 (第 112 期)
窮得只剩下錢嗎?──王陽明牧師 (第 112 期)
以正面思考面對少子化一專訪徐佳青 (第 109 期)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第 99 期)
他們的幸福 (第 89 期)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張愛玲到哪去了?——神研籌委週記 (第 81 期)
同居理想國? (第 77 期)
福音在病房-訪問基層醫護人員 (第 66 期)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第 65 期)
只有三個半 (第 60 期)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第 5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2 期 忘了我是誰 (33-3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2期  2014年  6月 忘了我是誰 142
本期主題:忘了我是誰
發行日期:2014/6/10
忘了我是誰
誰的歷史記憶?──2014年歷史課綱調整的爭議焦點
關於歷史課綱問題的幾點觀察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教育
第一線教師對課綱調整的省思
教學現場中的公民意識型塑——教學者的角色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回憶父親陳博文牧師
仙台三月雪
藝術與信仰:海邊修士
台西這個村落
見證新生命
尋天國珍寶記
第二里路
安安靜靜最大聲――給林義雄先生
簡介《2013 A-Khioh(阿却)賞台語文學作品集
回到起初
金月奶奶溯當年
成大南榕廣場事件
318學運探險之旅
愛,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