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66期 看醫生,信上帝——醫療宣教的歷史與精神
字級調整:

特稿
見證與基督教美學
關鍵字:
作者/蔡維民 (真理大學宗教系教授)
  就純以「美」概念來說,幾乎美學家都同意:「美」本身就是目的,創作者與欣賞者都可以直接在領會作品的「美」之後,獲得愉悅與滿足。

  若是如此,那「見證」概念在基督教美學中又佔有什麼地位呢?我要強調的是:「見證」不是基督教藝術的目的,「見證」充其量是一種「基本態度」,或說是一種「基本意念」。有了這樣的前提,我們才能理解何謂新教「見證美學」之意義。

一、「見證」意義神學內涵之反省
  為何我要以「見證」作為基督教美學的核心概念?在分析「見證」意義之時,我們可以發現它蘊含了四重基本性格,正好可以支持它作為基督教美學的核心概念。這四重性格分別為:(1)回應(response)、(2)分享(share)、(3)反省(reflection)、(4)完全(absolutely)。以下分別述之。

(1)回應(response)
  見證的回應性格首先指出了人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因為「美」的感受與「美」的創作都是「我」的主體行動,所以無論是對美的思考,或是藝術的創作,所要呈現的不只是神聖的榮耀或恩典,更是其中我的回應;別人是從我的回應中體會到神聖之美。
  
  也因此,「回應」蘊含了個人人格特質的肯定,因為回應必定關聯到個人的信仰傳統、態度,以及他對所處社會背景的認知與需求,這些便形成了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回應也帶有「責任」的意味。因為任何一個「美」的事件之完成--無論是對神聖之美或是世俗之美之領會,都必須以做出一個審美判斷。
  
  沒有判斷,美感的行動就不算完成--正如在信仰中若沒有回應或決志,則上帝的啟示事件便不算完整一般。所以回應亦是一種責任,是人類與神聖共同完成美感經驗的責任。

(2)分享(share)
  見證具有分享的性格,分享的內容是自己對某事物的領會或認知。而被分享的對象也是時空中的存有--就算我要讚美上帝,也是在這個時空中眷顧著我的上帝,我的分享必須有效地指向被分享的目標。分享也蘊含了分享主體與客體之間合一的企圖性,無論是我將經驗分享出去抑或我接受別人的分享,在分享的行動中「人-我」是處於一個「追求合一」的存在情境中。我擴展自己的感受讓對方同理,同時也願意同理對方的感受,這才是分享的真義。也因此,分享不具有強制性,反而具有啟蒙的功能。

(3)反省(reflection)
  見證的第三個性格便是反省。我相信,任何一個真正的見證都是見證者反省過某個事件之後,明瞭它對自己真正意義而重新表達的內容;它同時也必須有使接受見證的對方進行反省的責任。
  
  反省代表著人必須以謙卑的態度審視自己的本來面目,而這也是藝術的功能之一,當我們決定藝術品的性質—無論是創作或詮釋—之時,我們便洩漏並解釋自身的性質了。也因此,反省意味著人的謙卑自省,同時也代表他追求自我超越。
  
  一件事物的美感呈現有時常會模糊不清—就算在面對它時已經覺得有「美」的感覺了,然而仍必須藉由反省才能清楚地知道它的美在何處。「見證」的反省性格正好為了基督教美學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4)完全(absolutely)
  見證的一個重要要求是「誠實」,不誠實的見證好聽一點叫做「宣傳」,其實就是「說謊」。誠實就是完全且完整地反映自己的經歷與想法—不論是愉悅的抑或是憂傷的,因此見證的內容不只是分享對上帝榮耀的回應,也必須分享對哀傷境況的反省。
  
  尤其當代藝術強調「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我們未必贊同,但也必須理解一般認為「不完美」或「醜」的作品中也有其內在「追求完美」的意義,也具有美感價值。
  
  我們可以這麼說:一切都是在見證神聖的作為—無論是靜態的事物抑或是動態的事件;無論是光彩耀人的東西抑或是晦暗醜陋的事物;無論是愉快喜悅抑或是憂愁悲傷……。就因為人的有限與不完全,所以更應該將所感受與經驗的全然回應與分享,如此才能在其中找到真正均衡的美感經驗。
 
二、見證美學需解決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質疑:「見證是人的行動,以此作為上帝『美』之核心概念是否合適?」

  這分兩個層次:一是「見證」的超越性;一是「美」的主觀性。就「見證」的超越性而言,「見證」不只是人的行動,它也與上帝的啟示有關。見證既是對上帝恩典事件的回應,上帝的作為具有超越性,所以見證也必具有超越性。我們在欣賞某個中古的基督教藝術品時,有時也能感受到創作者的那種虔誠與感恩而深受感動,這就是創作者的見證穿越了時空而讓我們同理了,代表見證也具有超越性;至於美的主觀性,審美價值是主觀的。美的來源是上帝,但是美不是一種「概念」,而是我們對上帝自我啟示的一種感受。上帝以各種形象與事物將真理啟示出來,在人的理解與感受中加以判斷,就是因為人是有限的,所以才會有「美」與「不美」的判斷。
  
  另外,也可能有人會質疑:「見證所表達的是個人在當下的信仰感受或對其所認為天啟的回應,這樣的感受與回應是因人而異的。如此,『見證之美』便不具普遍性了,那可以成為基督教美學的核心概念嗎?」
  
  當然,傳統美學中是以「令人愉悅」的東西來述說「美」,因此美是主觀性的,因此它就不是普遍了。「見證」作為基督教美學的核心概念是為了要合理地說明「美感經驗的來源」、「審美經驗的動態性」、「審美主體與對象的互動性」以及「美感範圍的完備性」,而非只是為了什麼是「美」的定義。
  
  況且,每個人對於啟示與信仰的感受不同,並不代表這些回應是彼此互相矛盾的;相對地,更能發現上帝作為的整體意義。看來不具普遍性的「見證」,在整體的見證下將得到最大的普遍性,永恆有效的真理是必須在存在整體中才能尋獲的。
  
  最後,「見證美學」與「道德」上有何關係?見證美學是否能符合基督教道德倫理的要求呢?還是「美」與「善」是不同層次的存有所以無法比較?其實這個問題甚易解決。一直以來,只要是根植於對上帝的信仰之回應的藝術品,都不會逾越了道德的要求。有些藝術品之所以被視為不道德的,是因為其中的主題誇大了人性的軟弱面並將之合理化—如順從情慾、崇尚暴力、尊崇罪惡等等。這些題材是不被基督教藝術家所接受的。我在提到見證的「反省性格」時,提到「見證」等於人必須隨時以謙卑的態度來認清自己的真相,若真能如此,見證美學本身就是一種道德的闡揚—「美」與「善」是相通的。
同作者相關文章:
是「轉移」抑或「整全」?—回應宋泉盛教授〈以耶穌愛的大誡命來省思大使命〉 (第 107 期)
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理性傳統與宣教遺傳看宗教對話 (第 103 期)
萬事互相效力 (第 92 期)
語言、文化、意識型態 (第 84 期)
「與神和好」 (第 74 期)
見證與基督教美學 (第 66 期)
「責任」、「超越」與「委身」 (第 65 期)
基督教改革宗藝術的「象徵」意義與方法論性格 (第 59 期)
理想的教會——從羅素來反省我們的教會觀 (第 5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66 期 看醫生,信上帝——醫療宣教的歷史與精神 (68-7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6期  2001年  10月 看醫生,信上帝——醫療宣教的歷史與精神 66
本期主題:看醫生,信上帝——醫療宣教的歷史與精神
發行日期:2001/10/10
目錄s/
這一切不會改變嗎?
編輯者的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聖經中醫療與宣教的關係
醫療為宣教的工具?
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嗎?
回應: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
醫療傳道與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
門諾醫院的醫療傳道──全人關懷服務
醫療傳道之實踐者——陳坤聰執事
談「民俗療法」
從基督到十字架
上帝的醫院社區的祝福—嘉義基督教醫院的社區工作
山城之光—埔里基督教醫院
屏東基督教醫院的海外宣教
醫病的恩賜
累了,分了
基督徒醫師只需要做好醫療工作嗎?
福音在病房-訪問基層醫護人員
嗨!我受洗了,你呢?
當家作主,成為主流
見證與基督教美學
大學生請認真參與社團活動
少年維「持」的煩惱
奶奶,是妳的星空
微妙的單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