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00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字級調整:

交流站
原住民與小耳朵
關鍵字:
作者/撒伊.伊斯卡卡夫特 (望鄉教會牧師)
  原民會為了讓山區的原住民達到—溝通零距離,籌資2億5千6百萬原來裝設小耳朵,此計畫稱為共星共碟收視改善計畫。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從93年度起辦理共星共碟收視改善計畫,截至95年12月20日已完成安裝3萬5,835多戶,此計畫分成共四年(94年至97年),到97年度為此,總共將改善5萬5794戶,預計將可完全改善原住民地區收視不良情形,達到山區居民和外界傳播零距離的目標,此計畫的主要目標有三項:

1.改善原住民地區收視不良情形。

2.提升無線電視節目訊號品質與穩定性。

3.建構原住民教育、傳播、資訊及服務的平台,並擴展為社會大眾及各族群間公共對話的平台,以豐富社會多元化、促進族群和諧共榮。

  從經費及安裝數的量來說:原民會真是很用心,非常體貼族人的心意,至少不需要每月繳600元的有線電視費(南投地區的費用),然而若從它的原始目標來探討,顯然是大才小用。在共星共碟的目標中提起建構原住民教育、傳播、資訊及服務的平台,但在台灣所有的電視瀕道中,原住民瀕道只有一個,而且節目內容平均分給13個族群,若說因架設小耳朵而建構了原住民教育、傳播、資訊及服務的平台,我想只是癡人說夢,非但如此,它反而只會加速摧毀已薄弱的原住民文化。

  本篇所要談論的重點不是在裝設小耳朵的問題上,而是引用裝設小耳朵多的的議題,來探討媒體對原住民社會的影響。不可否認每一件事沒有絕對,之間的比較很難拿捏,有時候其答案要等到幾年、幾十年、甚至於百年之後才分出揭曉。同樣的!媒體對原住民是利與弊、不是用有與沒有所能回答的,我想沒有一位原住民會完全拒絕媒體,理由無它、現代的知識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都要靠媒體的傳輸,沒有接觸媒體,就如曾子所說過的「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言語無味」的名言了,可見媒體的重要性。不過相對於弱勢的原住民文化,媒體對原住民的影響就弊大於利,針對於媒體對原住民的負面影響,本人就以生長在部落的角度,來提出自己的拙見。

一.語 言:目前全世界將近有3000多種的語言,而且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任何語言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三十年前政府推動說國語運動,用罰站、罰款、羞辱與扣分的方式來強制推行,我們發現那時代的人履次受罰、錢也繳了不少、分數也扣了好幾分,仍然會說流利的母語。現在政府大力推動母語,原住民學校每星期至少有兩節課,教育部今年開始也首度將母語能力當作原住民學生加分入學的參考依據,可以說:政府卯足了各種方式來改善母語的能力,卻功虧一簣,主要原因在於---媒體的影響。在台灣各機構團體所使用的語言都以所謂的國語為主,教育體系更離譜,從托兒所、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幾乎都是使用官方語言來教學。在學校八個小時使用國語,回家之後所接觸到的報章雜誌、電視、電腦也都用國語,算一算、一天24小時母語出現的比例不到一小時。再加上許多觀念錯誤的父母親,以為幼齡學國語會幫助孩子學習,因此在家不使用母語,更可憐的是將近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原住民人口遠離部落,遷到都會區討生活,他們的母語只能用雪上加霜來形容。受到主流社會強勢的媒體,過去那種自然學習母語的環境已不復見,如果原住民的社會不刻意營造學習環境,父母又失去傳承的責任與義務,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將在三十年內成為死語。

  我沒有研究台灣一般地區的母語狀況,不過若從原住民來分析,交通與媒體較落後的地區,母語的使用程度較好,反之則差,可見媒體對語言的影響力。

二.價值觀:過去我們常常有媚外的心裡,在一般年長的心目中,只要是日本貨,一定被認為最堅固、最耐用及最實在的東心。您去買東西,尤其是電動機、電器及五金的東西,若嫌貴,老板會說:沒辦法因為這是nihong se no(日本制)的。台灣在資訊及電子方面已追上先進的國家,這種媚外的心態隨之褪色,但在原住民的社會中,又吹起一波的媚外心態,所不同的是:他們所追求的對像不是外國人,而是生長於台灣的非原住民同胞(漢人)。透過媒體過去對原住民不當的宣染與傷害,原住民慢慢的否定自己的價值觀,許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原住民,原住民好像成為貧窮、酗酒、懶惰及文盲的標籤。這種現象造成原住民的精英份子大量失血,這群精英份子不願背負與承受這污名化的身份,而嫁給漢人或者娶漢人,以為可以逃脫自己的惡名。殊不知兩種不同文化的結合,反而加速原住民文化及語言的流逝,當然也有少數異族通婚,而讓其子女在文話化及與言上得到良好的傳承,但這畢竟是少數的個案。

三.道德觀:原住民是一個重視共同利益與安全的民族,分享是他們祖先給予的最大禮物。在原住民所居住的社會中,幾乎看不到乞丐,主要原因是:若一個家庭出現乞丐,其子女及整個家族、部落及教會皆感到蒙羞。過去不可能在原住民的田裡看到腐爛的果樹及疏菜,若賣不出去或品質不佳,一定會請鄰居自由前往取用。最近媒體經常播放菜價大跌而農人將菜餵雞或任其在田間腐爛的新聞,而讓原住民學習。如今許多原住民也開始學習平地人那一套,任由蔬菜腐爛當肥料的觀念,而失去了分享的美德。還記得於20年前,本部落的人都共用一個水源、天災時全部落的人都一同前往整治水溝,田地也看不到圍欄。如今受到媒體的影響,村人也開始每一戶都爭相的前往上游拉管線,使水源枯竭,且造成分配不均的問題。為了防止小偷,而將田地用鐵絲網圍起來,路口用鐵鍊鎖住,鄰近的用戶若要到田裡工作,還得要看他的臉色。以前原住民遇到任何災難,一定會奮不顧身的去搶救,媒體常常報導許多人被冤枉的負面事件,導致原住民的家長慢慢的變為冷漠,遇到火災、車禍或意外事件時,已失去往日的熱心。反而提醒子女說:如果沒有必要、不要隨便接觸任何的災難現場、免得惹禍上身,這些都是違背原住民道德的舉動,諸如此類之事,看視冰山一角,卻動搖了過去原住民的道德觀。

四.歷史觀:我們常常埋怨過去的政府,只教導我們認識中國的歷史,卻不知道自己所居住的歷史(台灣的歷史)。我覺得不知道自己歷史的人,就如同患了失憶症的人一樣,對過去的一切無一無所知,蒲魯塔克說:對古今偉人生活一無所知的人,是仍然繼續生活在兒童時代的人。可喜的是政府最近開始重視台灣人民對這塊土地的歷史,不過對原住民來說:部落歷史及族長時遠高於台灣史。如今媒體所呈現的歷史、文化都是以主流社會為中心的歷史觀,表面上原住民好像因對台灣史的認識而與台灣社會融入一體,實際上卻淡忘了自己的歷史,忘了我是誰。拜媒體之賜,原住民可能知道台灣有幾個縣市、有哪些鄉鎮,但原住民卻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族人的部落、社群有幾個、有多少人,更遑論各部落的遷移史及特色。以布農族為例:光對自己祖先的發源地(mi- asang),就有南轅北轍的分岐。七十歲以上的族人都知道mi asang是在現在的南投縣信義鄉境內,而七十歲以下的人,卻認為mi-asang是在其現有部落的上游之地,其實那只不過是他們祖先第一次遷移之地、而不是真正的故鄉。歷史記憶的消逝,將來必定會在我們後裔的心中形成一個大問號說:我是誰?這是何等慘酷的景象啊!

五.人生觀:原住民向來就是講公義的民族、認為個人的能力要在團體中展現、要對團體有益才算是有成就之人,也可以說是以團體為中心的生命觀。任何事務只要影響團體的利益,就會被人所唾棄,舉凡部落裡的婚、喪、喜、慶、都被要求與每一個人產生關係。在筆者所屬的望鄉部落,百分之九十以上為基督徒(長老會),每當遭逢喪事時,教會便要求村民不得喝酒喧嘩、唱卡拉0k,這樣的做法在人權上,好像不太合理,但村民們都樂意配合。反觀有多的原住民部落,號稱有高比例的基督徒,部落卻充斥著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認為個人的自由意志、高過團體的意志,沒有人能夠剝奪個人的自由意志,致使部落充滿酒色、網咖、賭博、土地買賣等罪行,仍我行我束,沒有人敢用愛心說誠實話。細數這類的觀念,我們不得不怪罪媒體的助紂,因媒體常常播出夫妻、父母與孩子、兄弟姐妹為了爭財產而紛爭之事,媒體也灌輸我們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們的人生觀應該是這樣子的嗎?

  若以經濟的眼光來看,佔全國人口不到百之二的原住民,實在沒有能力改變媒體或挑戰媒體,因為所謂的新聞媒體,都是以投資報酬率為衡量的目標。人口不成比例的原住民,其相關的議題很難成為新聞媒體的寵兒,可想而知、媒體對原住民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嚴重,不會因認知傷害而減緩,這是現代原住民必須要嚴肅去面對的課題。

  軍中有一句話說: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道路自己開,原住民的文化與語言也應該要自己去搶救、自己去開創,千萬不要寄望台灣社會及政府的憐憫。一個族群的文化,只有他本身才能體會出它的真正價值與意義。語言是一個民族存亡的關鍵與記號,失去了就等於宣判消失。對原住民來說:今年是原住民的豐收日,從今年開始原住民語正式納入國家的教育體系之中,升高中(職)及大學的學生,必須通過母語考試才能享有更高的優待分數,雖然好像剝奪了原住民的權利,有人甚至於用二次傷害來形容入學加考母語的政策,不過在利益的誘導之下,至少強迫原住民的父母及子女使用母語。加考母語只是一個手段,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母語及文化達到傳承、永不止息。

  若說:任何語言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身為原住民的牧者就責無旁貸了,試想!村落內的婚、喪、喜、慶都是由教會牧者主導,其實這些都是教導母語及文化傳承的大好時機,只可惜有許多牧者喜歡講國語,以為說了幾句成語或講出北京腔就會被人尊稱為有知識、有水準之人,其實每一個族群的母語都隱含遮更高的智慧與意境,只是我們不去探究罷!

  面對強勢的媒體,弱勢的原住民真的束手無策嗎?筆者認為仍有兩項法寶可以補舊,那就是宗教與教育。別忘了猶太民族於西元七十年被羅馬人摧毀後,過著四散到世界各地寄居的日子、飽受了各種辛酸,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三年,以色列才於一九四八年在當時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復國成功,算一算他們
望鄉教會牧師0492701242
同作者相關文章:
原住民與小耳朵 (第 10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0 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71-7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00期  2007年  6月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100
本期主題: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發行日期:2007/6/10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目錄s/
從《使者》到《新使者》
《使者》的過去.《新使者》的未來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淺談《新使者》神學
編‧讀交心談未來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初代青年團契指導者——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上帝身邊最美麗的彩虹──基督徒藝術家廖繼春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從走入社區小學開始—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社區宣教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原住民與小耳朵
長青團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