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
新使者雜誌
>
第100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從《使者》到《新使者》
關鍵字:
作者/陳南州
(玉山神學院基督教倫理學、宣教神學教授、副院長)
在《使者》新刊第1期社論中,我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挑戰說:「栽培它,不然就埋葬它!」呼籲教會青年不只要求別人去做,而是自己積極參與。
《新使者》100期了,可喜,可賀。
《新使者》自我定位為一本信仰的、理性的、關懷本土的青年學生雜誌。它是信仰的,因為《新使者》從改革宗的信仰傳統探討和解說基督信仰,並以耶穌的福音,開展並反省教會的宣教,思考福音與社會脈動,尤其是與社會革新之關聯,藉以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它是理性的,因為《新使者》不認為基督信仰是反智的,它期待通過理性的語言,解說基督福音在今日世界中的意義。它是關懷本土的,因為《新使者》深信台灣基督徒社群唯有認同鄉土台灣,特別是台灣人民的苦難與盼望,才能實踐其蒙召使人得福的使命。它是青年、學生的雜誌,因為它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生和社會青年。
然而,這樣的自我了解和期待並不是偶然的,它經歷漫長的路程,而且有過坎坷的途徑。《新使者》是從《使者》改名、轉型而來。《新使者》原來的名稱是《使者》,有一陣子還稱為《使者新刊》呢!若我們在慶賀《新使者》100期時,把《使者》的出版期數也包括進去,那就近250期了。
※ 1963年《使者》創刊
《使者》月刊於1963年2月創刊。那年我大學一年級,也是我從民間信仰歸信主耶穌的一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北區學生輔導委員會在創刊第一期的序言中說:「《使者》是為了大專學生所出版的基督徒雜誌,其目的是要幫助大專同學得到信仰生活的造就…。」當時雜誌封面由台灣神學院大專班同學設計,所要表現的就是「基督徒學生從上面得到使命,利用學問的力量,勇敢地向農村、向工業區,向各方面前進,發揮《使者》的特質。」1963年12月,也就是第六期,《使者》的發行單位從「北區學生輔導委員會」改為「大專學生輔導委員會」,《使者》從北區大專學生的刊物變成台灣全國大專學生的基督徒雜誌,這一直持續到1968年3月第38期,《使者》因故停刊。那時,很多基督徒大學生的靈命與信仰,從《使者》——一本薄薄不到30頁、版面只有32開的雜誌中獲得滋養、造就,它也促進台灣全國各大專院校基督徒學生團契的交誼。翻閱這時期的《使者》,讀者會發現由神學院教授解說非立基於字句無謬的聖經權威,外國宣教師介紹不同的查經方式,也有大學基督徒教授論述基督徒可以接受的進化論等文稿。當年教會前輩所具有的遠景和付出的心力,實在令人敬佩、感動,我們今日應該大大地感謝和讚許。
※ 《使者》復刊:39期~43期
1968年暑假服完預備軍官役後退伍的一個主日,我跟東海大學畢業、預備同年進入台南神學院讀書的蔡政夫相約一起到教會作禮拜時,巧遇當年南神院長宋泉盛牧師,宋院長夫婦邀請我們兩人一起用午餐,談話中問起我們的大學生活和對教會、神學院的期待。我提到《使者》雜誌停刊的憾事,宋院長關心又詳細地詢問我們有關《使者》的出版和內容。最後,宋院長問我們,若是他可以跟同仁設法接辦《使者》,我們是否願意協助編輯事宜?在大學時代已經有許多編輯雜誌經驗的蔡政夫一口答應。就這樣,1968年10月,《使者》由南區大專輔導委員會接辦,並改由總會大專輔導委員會發行。《使者》第39期出版時,版面改成22開,頁數也增加很多。讀者正面、積極的回應,使我們深受安慰與鼓舞。然而,或許我們的腳步太快了,出版費用支出也超出預算,以致於出現後繼無力的現象。有些約定的稿無法如期交稿,出版日期也拖了,就這樣,《使者》在1969年3月出版第43期後悄悄停刊了。身為促成《使者》復刊,又參與其編輯的一份子,我為《使者》的停刊,深感遺憾與抱歉。不過,那幾期《使者》的內容,真的令人刮目相看。台灣教會雜誌最早介紹巴特(Karl Barth)、布仁爾(Emil Brunner)、田立克(Paul Tillich)、布爾特曼(Rudolf Bultmann)、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等人神學的,恐怕非當年的《使者》莫屬了。
1970年我考上中興大學的研究所,開始一邊讀神學,一邊讀農學,台南、台中兩地跑的日子。同時,我也接下台中大專學生中心兼任輔導的工作。我跟學生中心主任謝禧明牧師提到《使者》的出版意義和困境,也得到他的認可,就這樣,《使者》於1970年10 月在台中又出了第44期。遺憾的是,只出了一期而已,《使者》第三次停刊!儘管《使者》的出版如此斷斷續續,我們仍可從當時的一些文章,看到昔日作者和編者在他們的時代中,如何努力以基督信仰面對現實世界的挑戰,向知識份子解說和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鼓舞大學生追尋信仰的了解,並實踐基督徒的召命。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第 168 期)
.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164 期)
.
更正說明 :「他」與「祂」 (第 160 期)
.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第 159 期)
.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第 141 期)
.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第 127 期)
.
除了〈人權宣言〉,教會還要做甚麼? (第 104 期)
.
從《使者》到《新使者》 (第 100 期)
.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
「同志神學」面面觀 (第 82 期)
.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第 81 期)
.
未知死,焉知生?-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第 77 期)
.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第 73 期)
.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第 70 期)
.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第 65 期)
.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第 62 期)
.
編者的話 (第 56 期)
.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56 期)
.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第 55 期)
.
基因工程研究與上帝的創造 (第 49 期)
.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第 48 期)
.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第 45 期)
.
未婚懷孕的人可以在教堂舉行結婚禮拜嗎? (第 43 期)
.
選擇是一種勇敢和美麗 (第 41 期)
.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第 39 期)
.
福音與文化 (第 38 期)
.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第 36 期)
.
買本現代中文譯本來看吧!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00 期 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4-7頁)
100
本期主題:體檢《新使者》──100期的過去與未來
發行日期:2007/6/10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目錄s/
從《使者》到《新使者》
《使者》的過去.《新使者》的未來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淺談《新使者》神學
編‧讀交心談未來
新時代‧新青年‧新使者——《新使者》100期座談會
初代青年團契指導者——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上帝身邊最美麗的彩虹──基督徒藝術家廖繼春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從走入社區小學開始—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社區宣教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談古倫神父的內在靈修之路
原住民與小耳朵
長青團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