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101期 青年牧養面面觀 |
|
|
信仰.生活 |
什麼禁錮了她?——我看〈黃色壁紙〉 |
|
|
關鍵字: |
作者/祉頻
()
|
|
|
|
在一方是依賴者的愛裡,強者與弱者間,優越感成為潛在的危險…
〈黃色壁紙〉(The Yellow Wallpape)是由夏洛蒂.柏金.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所寫的一篇伸張女權的文章。故事以?事者自白的方式,透過其陳述心理的轉折變化和內心不能對丈夫傾訴的想法,進而傳達作者的觀點及控訴。
※ 渴望自由的女人 ?事者是一名因為精神憂鬱,被丈夫安排到鄉間宅第進行休養治療的女性。一開始透過?事者的眼光,我們看到那棟房子巨大,但卻有些陰森。這使神經敏感的她感到不安。她告訴了丈夫(約翰),但是丈夫卻回答她,要用自我意志控制自己的思想。進入房子,約翰安排她住在頂樓的房間,因為他說︰「運動要有力氣,飲食要有胃口,但是呼吸新鮮的空氣卻不需什麼條件。」
她第一次進入房間,形容那是一間寬敞、通風的房間。但環顧一會兒,她看到了房間的陳設和裝潢,她的焦點落在黃色的壁紙上。她形容那張壁紙斑駁、色彩令人不快,而且有著刺激人視覺的圖案。她說那是一張「以藝術犯罪」的壁紙。
她內心極力反對,但是如文章前段她一直重覆的︰「又能怎麼辦呢?」她無奈地接受,因為約翰是醫生,他認為這樣的安排最適合她。約翰勸她不要寫作、從事社交或任何勞動心力的工作。於是,她接受了安靜而無聊的療養。日子一天天過去,她開始感到沉悶和不被了解,於是她偷偷寫作,並且開始與那張刺激她感覺的壁紙相處。
透過每天長時間凝視壁紙,她發現壁紙上的圖案是有意義的。她用旺盛的聯想力解讀它,最後她看出了一個女人的形影。壁紙裡的這個女人常常傳達想要脫離壁紙的意念,她被壁紙禁錮。某天,她忽然下決心,定意要釋放她,於是,她開始撕下大片的壁紙,精神接近失序。
撕抓了一會兒,她變成了她(那個被禁錮的女人)。原來,沒有壁紙裡的女人,只有受禁錮的她。於是,她開始匍伏在地,以一種尋覓自由的姿勢,在地上爬行。外面丈夫的敲門聲變成空虛的響聲,她的世界完全沉浸在覓獲自由的狂喜和解放的自我裡。故事的最後,她先生撞開門,看見她失常的行為之後,昏倒在地。她看著自忖後,逕自爬過他的身體。留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
※ 對差異的敵視禁錮了彼此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到的不單是男權或者女權的對立。而是更廣泛地,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我忽然發現,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有著不同的景緻。以天氣作比方,農人眼裡的天氣有著實際的意義,意謂收成或者災旱;但在文學家眼裡的天氣卻有著感情的意義,訴說著幸福或悲哀。
故事的?事者對壁紙有著極纖細的領會,那是她的丈夫約翰不能夠感受的。但這不是任何一方的錯,而是他們有不同的天性。約翰愛她,盡力照顧她的生活,這一點不可抹煞。只是在這種一方是依賴者的愛裡,強者與弱者間,優越感成為潛在的危險。當我們越自以為有能力斷定和替人選擇,我們便越容易忽略傾聽及尊重他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因而產生對立感。
這樣的對立不只發生在男性和女性,也在大人與小孩、朋友與朋友之間,不同的族群、上司與下屬之間。各種人際關係中都會發生。然而,我也發現這是一門非常困難的功課,必須花很多時間、耐性、包容才能達成。
這個故事的女主角有一雙屬乎她、獨特看世界的眼睛,先不論在常人眼中正常與否,她的觀點對她而言,就是真實而具體的。〈黃色壁紙〉吶喊一種希望被聽見、被了解的渴望,這個渴望也隱藏在我們身邊的人的話語中。願我們都能存一顆憐憫和尊重的心去看待與我們不同的人,聽出他們的渴望。因為這是上帝的吩咐,也是上帝的祝福。
※ 編按: 夏洛蒂.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1860年出生於美國,少女時期即表現出高度自主,曾聲明終身不婚,卻在24歲那年嫁給一名醫生。1892年,她以自傳形式寫下〈黃色壁紙〉一文,來表達她的產後憂鬱。因首創女性書寫先例,被認定為女性主義書寫的鼻祖。〈黃色壁紙〉在沈寂半個多世紀後,於1972年,由女性主義出版社挖掘再現,成為驚艷之作,被公認為吉爾曼最具藝術性的文學作品。
西方女性主義作品,常以象徵手法表現父權社會對女性的箝制。在〈黃色壁紙〉一文中,黃色壁紙成為父權的象徵,女主角被困在壁紙中,痀僂爬行的女人是被扼殺創造力女作家的代表,她最終以瘋狂作為逃離父權的唯一方法。
敘事者在文末以沈默與逃逸作為最後的控訴,此一消極的態度令某些評論家認為〈黃色壁紙〉無助於改善女性主體的社會地位與環境。
因為吉爾曼是在產後憂鬱症之中寫下這篇控訴性小說,使得此篇小說在1972年重新出版後,引起許多女性團體對產後憂鬱症的重視。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什麼禁錮了她?——我看〈黃色壁紙〉 (第 101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