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105期 另類教育在台灣 |
|
|
編者的話 |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
|
|
關鍵字: |
|
作者/林淑芬
()
|
|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打中了無數為人父母的心,然而,靜下心來想一想:跑贏了,獲得了人人稱羨的社會成就,然後呢?在完成體制內教育——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碩士,甚至到博士,這一段漫漫長路之後,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除了表面的社會肯定之外,我們還能企求什麼?生命是否因此而完整? 台灣的教育,很多人不滿意。有人消極地抱怨,有人選擇離開這塊土地;也有人積極地從大處著手,大聲疾呼教育改革。但也有一些人選擇投身實驗性的教育苗圃,深耕所信仰的教育理念,期待開枝散葉,另類教育便在這樣的脈絡下出現。
另類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指的是主流體制外另一種教育的選擇,範圍包括:另類學校(又稱為替代性學校)、在家教育、社會教育等,其中另類學校仍在學校中進行,多半以明確的教育理念為基礎,故又稱為理念教育。台灣的另類學校有種籽親子小學、森林小學、雅歌實驗小學、全人中學等;依此定義,社區大學、松年大學、部落大學目前則仍歸屬於社會教育。
儘管另類教育涵蓋層面甚廣,且差異甚大,但強調多元、差異、創造性與自主性卻是其共同特色:從施教面來看,尊重每個受教個體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從受教面來看,則是強調學習者的自主性;不論是「另類教育」還是「另類學習」,其關注所在乃是人之獨特性與自發性,亦即所有的教育或學習,都是為了要幫助人獲得滿全,成其所以為人。因此,「另類教育」對台灣社會而言,最深刻的意義乃在於秉持「國民教育權」的理念,致力於個人解放與社會民主化的理想,亦即一種自我賦權(self-empowering)的實踐,它可以說是促進台灣邁向公民社會的一股力量,因為賦權的根本意義在於帶來希望與轉化:不論是自己的生命抑或是他人的生命。 希望與轉化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在與上帝的關係中,我們的生命獲得希望,並因此而獲得改變、轉化。雖然另類教育理念中所蘊涵對人的「希望」不盡然與基督宗教相同,但兩者期待內在生命獲得成長與改變卻是一致的,這也是本期主題的中心旨趣。 本期主題文稿除了規劃慕真在家教育協會、雅歌實驗小學暨雅歌青少年管弦樂團、森林小學、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社區大學等多篇另類教育工作者的分享外,也從基督教教育的解放觀點來回應另類教育的貢獻。在專欄部份,〈從主日學的由來看基督教教育的推動〉、〈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證照熱潮的省思〉,乃至「第45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專輯」都在呼應著「另類教育」的核心:不論體制內外與否,教育除了傳遞客觀理性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讓內在生命獲得希望與轉化。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第 155 期)
|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第 137 期)
|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第 119 期)
|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第 117 期)
|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第 113 期)
|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第 111 期)
|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第 110 期)
|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第 109 期)
|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第 109 期)
|
.在行動中體驗生命更新 (第 108 期)
|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
.哈姆雷特的抉擇 (第 106 期)
|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第 106 期)
|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第 105 期)
|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第 105 期)
|
.在總舉選舉與公民投票之外——再思公民社會的公共性 (第 104 期)
|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第 103 期)
|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第 103 期)
|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第 102 期)
|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第 102 期)
|
.讓青年遇見上帝 (第 101 期)
|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第 100 期)
|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第 100 期)
|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第 99 期)
|
.目錄s/ (第 99 期)
|
.困難的自由——道德危機下的信仰微聲 (第 88 期)
|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第 82 期)
|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第 80 期)
|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第 80 期)
|
.一顆簡單的心 (第 76 期)
|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第 75 期)
|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第 74 期)
|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第 72 期)
|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第 71 期)
|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第 69 期)
|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第 68 期)
|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第 68 期)
|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第 40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