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淡泊,不喜爭競,年輕時結識了一群有志之士,參與台灣的教改,締造了「雅歌傳奇」,被視為「另類教育」的代表之一。回顧過往的日子,看不到什麼成就,卻知道生命中每一際遇都非偶然,滿溢神的恩典,必須承認我的一生也很另類。
1978年是我生命的轉捩點,一位美國指揮家鼓勵我出國深造習指揮。大一的鋼琴老師視我們五個徒兒如同家人,指揮老師協商其他老師一起為我設計課程。在那個還沒有「協同教學」概念的時代,一群老師居然可以「和諧同工」地教導一個年輕人,那樣的特質讓我印象深刻。
大三那年獲得全額獎學金轉學東岸,遇到兩位大師喚醒我的學習,對我的成長有極大的衝擊。一位引我透過數學的語言發現音樂中的秩序,另一位帶我進入歷史的時空交錯,細品困境中的人倫。大師教我跳脫出人云亦云,深入地「洞見智慧」;面對大師,使我更加謙卑、專注的「學習如何學習」,為後來的治學舖下良好根基。
研究所兩年,隨摩西老師習指揮,驚嘆於他完美的指揮技巧,忍受他無情的操練。常常,學習的挫折與淚水令我心疼,更感動於之前的恩師為我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我要求自己超越老師所訂的標準,不斷尋找有效的練習方法。在多方涉獵、印證與統整後,我參悟了許多訣竅,發展出一套學習指揮的理論。
1983年我第一次返國,指揮台南青少年管弦樂團,並任教於台南家專。那一年學生有很出色的表現,我卻對台灣的教育環境感到憂心。之後幾年,我投入教師研習會,研究台灣的音樂教育,並再度赴美學習音樂教育。
※ 創辦雅歌小學:以「品格教育」為核心
1993年,我完成博士學位返台,應聘到國立新竹師院音樂系,開始了培育指揮的工作,也推動實驗計畫,正式搭上教改的列車。1997年,有感於教改不能東拼西湊,必須完整規劃,堅持教育的品質,我創辦了雅歌小學。
當我教導家長與老師們如何「陪孩子學習」,我想到培養指揮的理論也適用於培育「未來的領袖」。我以它為架構,融入「多元智能的教與學」,以「品格教育」為核心,「藝術教育」為手段,人文教育為目標,孕育了雅歌的課程架構,發展出亞洲第一所多元智能實驗學校的本土化課程。
有一年,我應邀到香港演講。一群學者問我:「知不知道多元智能理論有什麼缺點?」我無法回答,暴露出自己個性中找機會不找藉口的特質。這群學者隨後赴台研究雅歌,在完成觀察準備返港之前,他們已經在雅歌找到答案。原來,多元智能的大師迦納博士曾經承認:多元智能可以使孩子學得更好,但不能保證他們有好品格,而沒有好品格的「高手」有時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威脅。
香港人一直遲遲不敢實現這個理論,直到他們在雅歌找到答案。他們說:「雅歌不但實現了多元智能的理想,也解決了迦納的問題。」我問:「何以見得?」他們說:「我們不但在雅歌的課程看到品格教育,而且你的品格教育還是整個課程的核心。」
那年夏天,雅歌的畢業典禮也很另類——五位畢業生在典禮上逐一播放他們的畢業光碟,並且演奏一個完整的樂章。孩子們不是音樂班的學生,然氣度毫不遜色;他們不是語文班的學生,但每個人完成一本小小傳記,有系統地呈現他們的成長與轉變。所有觀眾深深地受到感動,許多人問:這樣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
1999年,我也面臨抉擇,忍痛辭去師院專職,專心經營雅歌。許多朋友極力勸我不要太瘋狂,牢獄之災風險太大,要珍惜職位得來不易。然而,我也知道教改是一條不歸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只能義無反顧放下個人權益。不幸而言中,不管雅歌得到多好的名聲,沒有合法校地,沒有經費補助,每個學期都面臨是否關閉的抉擇。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