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路上的「美麗島事件」
197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條件改善、知識提升,不少人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日益反感,於是透過參與選舉和辦雜誌,形成推動民主化的「黨外運動」。當時各種政論刊物中,《美麗島》雜誌的內容和組織方式較激進,聚集了相當多有改革意識的人。1979年12月10日傍晚,「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發動一場遊行,紀念世界人權日,越聚越多的群眾在憲警重重包圍下遭到「未暴先鎮」,引發暴力衝突,可說是自1947年228事件後規模最大的官民衝突事件,被稱為「美麗島事件」或「高雄事件」。
「美麗島事件」是1970年代黨外民主運動的一個高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藉機清算黨外人士、打壓民主運動,又利用施明德藏匿案將清算範圍擴張到長老教會,逮捕高俊明牧師等人,但後續發展並未像「二二八事件」、「雷震案」那樣造成寒蟬效應,反抗運動沉寂,反而成了黨外運動進一步發展的契機。
當時的台灣社會已逐漸自由化,國民黨的意識型態不能完全控制人民。全島大逮捕引起人民的恐慌憤怒,接著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家在審判期間發生滅門血案,其母親及兩位幼女慘遭殺害,長女重傷,此事在民間引發極大的同情,並傳說這是政府恐怖手段,血案更震驚國際,對國民黨政府的形象極為不利。美麗島事件因為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在國內外壓力下政府不得不將軍事審判公開,涉案人的政治主張透過法庭陳述而在媒體上呈現,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讓許多人發現政府的宣傳和事實有很大差距。此外,涉嫌協助藏匿施明德的長老教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在國際間有很高的聲望以及「義人」形象,因他的涉案也引起國際對台灣人權問題的高度關注。政府在此壓力下,對付反對派人士的方式必須有所調整。
※風聲鶴唳中的民主意識啟蒙
當時政府幾乎掌控了所有的媒體,和官方論調不同的看法很難被看見。以美麗島事件為例,大部份的媒體都是威權政府打壓自由思想的工具,任意以扭曲的報導,模糊人權日遊行的焦點,照政府定調說這是預謀叛亂。黨外領袖和高俊明牧師等被捕後,媒體把他們形容成喪心病狂的賣國者,污名化所有的被告。
然而,自1885年就開始發行的老牌平面媒體《台灣教會公報》,卻在台南神學院校園內的一幢矮矮的瓦房裡,發出清新的、勇敢的、正義的聲音。因著台灣教會公報,我們在當年有不一樣的報導可讀,在今日有不同於主流媒體的歷史記憶。
在七十年代,國民黨政府用盡所有的手段在圍堵民主潮流,在美麗島事件之前,已經有發生選舉糾紛的「中壢事件」,與清算地方反對勢力的「余登發事件」等。而縱容統派的「疾風」雜誌集團的人,對黨外運動人士暴力相向,再利用媒體抹黑反對運動等等的手段,履見不鮮。
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台灣教會公報理事會也改組,由鄭兒玉牧師擔任理事長兼總編輯。鄭牧師將公報定義為「時代的米該雅」,是不懼威權,勇敢說出上帝所交待的真理的媒體。冬聰凜牧師、林弘宣傳道都曾與鄭牧師在公報短期同工。林弘宣後來前往高雄,任職於美麗島雜誌社。1979年秋,鄭兒玉牧師邀請到當時在玉山神學院當訓育長的林培松牧師,來擔任主任編輯的工作,公報的人事終於穩定下來了。
林培松牧師在到公報擔任編輯之前,就已經是公報幾枝敢言的健筆之一,他以「亞民」為筆名,寫「育嬰雜感」。表面看起來是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寫對孩子的期望,文中卻處處機鋒,諷喻時事,諄諄開導著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刺激著獨立思考的能力等。這些民主意識啟蒙之作,不免會受到情報單位的關注。連台南的「育英教會」也遭到諧音之殃,被以為是「育嬰雜感」的生產地點。
當時在公報寫稿者,多用筆名掩飾身份,一些專欄乾脆都不提作者。公報當年的民主啟蒙者,有寫「曠野之聲」的王憲治牧師,「窗口眺望」的郭大衛牧師、郭忠傑先生、幫忙國際版的蔡明憲先生、林晚生女士,還有寫信仰反省的張宗隆牧師、王南傑牧師、林宗正牧師等人。有時,台灣教會公報也會到各個黨外雜誌去「拾穗」,摘取好的政論文章、國外人權議題的報導等來刊載。翻閱這個時代的公報,真的會感受到一個與主流媒體所營造的全然不同的世界觀。
※從美麗島事件到高俊明牧師被捕
1978年底,台美斷交,對台灣前途的憂心已經沸騰起來,黨外雜誌紛紛出版,藉著各種名義聚集的政治集會越來越多。10月的「中泰賓館事件」,已經顯露出國民黨政府的羅織手法,特別是有故意誘引、刺激群眾情緒,讓事情發展至不可收拾,再下手逮捕。因此,台南神學院已經有警覺,蕭清芬院長下達緊急命令,禁止學生前往高雄參加12月10日人權日遊行。
雖然蕭清芬院長用很多力氣去保護神學院,但是事發之後,神學院裡仍有多人受牽連,必須走避。位於神學院內「聚珍堂」小屋的教會公報社,也受到嚴格的監控。即使在這樣的壓力下,仍一期也沒暫停地將教會公報發行出來,沒有出賣任何一位執筆者,林培松牧師功不可沒。林培松牧師形容那段日子的心情,說:「這好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霧中開車,還不能減速!」
教會公報對人權日當天的報導很小心。在接獲當日遊行失控的消息後,為了保護一些可能受牽連的人,他們將許多文稿在公報社旁的大樹下燒掉。見證台灣民主化艱辛腳步的無數心血,化為上騰的黑煙,飄向圍牆外大樓上的監視器。
12月的逮捕潮中,以許天賢的案子最富戲劇性:警察衝進林子內教會,逮捕正在預備聖誕禮拜的許天賢牧師。經過教會公報的報導,這事引起國外媒體的注意。公權力對「神聖空間」的輕賤,引發國際間重要的教會組織的關心,在國際人權與宗教組織的關注下,美麗島事件的被告終於得到公開審判的機會。世界歸正教聯盟、普世教會協會與美國全國教協都派人來觀察大審的進行。
原本對12月10日當晚事件反應淡漠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隨著被逮捕的名單的出現,也在審判的過程中,對政治受難者有了高度的關懷。不但台南神學院畢業的林弘宣、蔡有全、許天賢等人因參與當日活動被捕,原本沒有牽涉在這些事當中的高俊明牧師、林文珍長老、施瑞雲小姐,以及當時還是中華路德會的吳文牧師等人,也在次年被捲進了藏匿施明德的案子,被羅織入罪。
高俊明牧師被捕,主流媒體趁機抹黑長老教會,其他的基督教媒體也紛紛刊出譴責長老教會「干涉政治」的論述。台灣教會公報成為唯一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闡揚基督教的社會、人權、政治關懷的神學基礎的媒體。
在這段日子裡,台北的總會辦公室與台南的台灣教會公報社,維持著非常緊密的關係。一面要躲開監聽系統,一方面要保持消息的暢通,主編常常得要親自北上採訪。總會的每一次發言,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用心斟酌用詞。因為那是一個不容許有一絲一毫輕忽的時代!高牧師被捕後,那一期的公報詳實地加以報導,加印多份,林培松牧師甚至親自押送印好的公報,為要讓各個教會都確實知道這個消息與教會的立場。
※各地代禱信息的傳播與分區聯禱會
八十年代初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因著美麗島的苦難而成為一個彼此連絡的堅強代禱網。公報刊出政治受難者的獄中書信、報導受難者與家屬的狀況,發出代禱的呼籲,也將各地的聯禱會的情況,以及國內外的問候、代禱信刊登出來。
在美麗島大審期間所發生的林宅血案,帶來極大的震盪。出身宜蘭的林義雄律師,是美麗島被告當中最堅強不屈的一位。他在家人與律師面前絕不提起自己被刑求的事。沉靜內斂地面對審判。沒想到他盡力想要保護的母親與稚女,竟遭到暴力殘忍的殺害。這個血案,至今未偵破,不知兇手是誰,可能也永遠破不了。為堅持台灣民主之路而遭逮捕、審判的被告,已經很令人同情了,林家的無辜者的血,偏又是在2月28日這個敏感的日子流在這受傷的土地上,讓台灣人的舊傷更痛,恐懼也更深了。
對抗恐懼與憂傷的代禱網成立了!在高俊明牧師被捕後,南、中、北各區都成立了牧者的禁食聯禱會。其中,北區的聯禱會因為有懂得速記的紀元德牧師的參與,幾乎每次都可以提供相當完整的祈禱會記錄,刊登在公報上。這些為受難者與台灣的前途的禱告與經文分享,在那樣的日子裡,提供著安慰與振奮人心的信息。
這些聯禱會,也不斷地受到情治單位的監控,有好幾位負責寫報告的線民被認出來,但是基本上大家都不說破,牧師們以坦然的態度讀經、講道、禱告,來參加禁食祈禱會的人也都很有決心。紀元德牧師每次聚會後,將速記資料整理好,親自投郵,或託人送至台南,務必讓聯禱會的報導不中斷。這是固定出現台灣教會公報在第二版右上角的消息報導。
紀牧師娘還記得,那時,情治單位用了不少手段,放話逼迫紀元德牧師放棄聯禱會的記錄與報導,還放出中傷的風聲,說這樣的消息稿,一則可得報酬五百元。其實,以當時公報極有限的資源,連郵費都不可能替紀牧師出的。紀牧師娘聽到這樣的中傷,委曲得哭了起來,紀牧師的母親卻安慰她說:「咱知咱所做的是對的。」在當時教會公報的字裡行間,不知道還有多少這樣赤忱勇敢的心志啊!禱告網在淚水與關愛中,繼續存在著,發揮著作用。
終於,在悲痛中慈悲發芽了:在林義雄的母親游阿妹,女兒亮均、亭均被殺,林奐君染血的土地上,一個教會成立了!在林家的宅第裡,政治受難者的家屬齊聚讀經禱告,走過死蔭的幽谷,成為一個發出「義光」的教會。
後美麗島時期,台灣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