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24期 不僅是坐禮拜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懷念聖日的敬虔
因為有這些不自由、不隨性的禮拜日,我們嘗到了真正的基督的自由之味。
關鍵字:安息日  禮拜  講道  查經 
作者/王貞文 (牧師,台南神學院講師)

外公很早就去世。七歲就失去父親的媽媽,和她的兄妹們在教會裡長大。教會就像是她第二個家,在那裡,她受到保護,領受愛與關懷、學習付出。一種清教徒的生活文化就這樣銘刻在她的生命裡:禮拜天整天「守安息」,不遊戲、不玩樂,對她來說,曾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守則。所以,我們從小也都跟著媽媽,守整日的「安息」:由清晨的禮拜、主日學,到大禮拜,有時還一直參加到下午與晚上的聚會。學校的同學在週末相偕出去遊樂,我們家的姊妹卻是「自然地」,因著基督徒的身份,不可能跟著去。我們就像流亡的猶太人,在異鄉藉著守安息日,來持守選民的身份。

雖然我不以身為「選民」而自以為是已經得著的,但是這分別為聖的時光,還是在我的生命裡刻下印記。回想起來,那活在教會的保護牆內與母親信仰之蔭下的日子,雖有限制與束縛,但是因為在這牆內的禮拜日,是豐富多彩、充滿趣味的,因此懷念起來,還是充滿感謝。因為有這些不自由、不隨性的禮拜日,我們嘗到了真正的基督的自由之味,就是因為從小學會約束自己的感官與慾望,才能不受這個瘋狂的全球化市場體系的價值觀轄制,心靈保持自在清醒。

往昔聖日之敬虔生活是有力量的。因此,我想分享長老教會老式的、寧靜的聖日敬虔經驗,讓我們在其中找到那一直承載著這個古老的教會的力量。

※晨光中聚集的人們

記不得什麼時候,教會把晚間的禮拜取消了,而以清晨七點的禮拜來代替。在晨光中,母親拎著裝聖經的拼花布包走在還未醒來的街道,早早地就到達禮拜堂,把聖歌隊的歌譜排好,等著早起的婦女們,一起來為第一堂禮拜獻詩。即使參加者不到三十位,這晨光中的禮拜還是有它獨特的魅力,散發著寧靜的力量。

我們的教堂是座日式的木造小教堂,陽光透過木格子窗照進教堂,窗外的蓮霧樹葉在光中,看起來像透光的玉,一排矮矮的桂花叢,散發著清香。院子裡一棵榕樹下,是主日學生扮家家酒,三五青少年討論時事的地方。這個禮拜的空間,曾經是都市生活裡靜謐的、自然的角落。而詩歌與祈禱,也伴著木頭的香氣、成為向上帝獻上的祭。

清早第一場禮拜結束,主日學生們三三兩兩地來了,讀經班的人們也聚集到小教室。以前的主日學,有合班禮拜與分班,孩子們也得學著會司琴與司會。一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在合班禮拜裡所聽到的精彩故事,以及許多美麗的詩歌。合班禮拜的短講是由牧師與幾位長執輪流擔任。因為他們是如此認真,如此看重這個工作,他們優美的信仰,不只通過言傳,也通過關懷的行動,讓我們這些孩子感受到那自然散發的靈性。

在主日學,我們也唱著聖詩,用台語讀聖經。升上了國中,就要參加聖歌隊,並參加成人的禮拜了。那是興奮、令人期待的事,像是一個重要的成人禮。第一次參加聖歌隊的練唱,羞怯地跟著唱起每個禮拜都聽到的,準備心的詩歌,覺得自己長大了。這首詩,我到現在都牢記著:「雖然耶穌住在極榮光明宮,甘願來世間,做咱人的朋友,時常保護咱,日日賞賜咱平安,耶穌也就是咱的至好的朋友。我心替你祈禱,求主賜福你。」

雖然在禮拜學上,這樣的詩歌似乎比較適合放在禮拜的後半段,代禱的部份,但是有好多年,在我故鄉的教會在禮拜前,聚集起來的人們,總是這樣地通過聖歌隊的歌聲,先彼此祝福了。而道成肉身的神學,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滲入我們全人。後來我們的聖歌隊改唱比較「正統」,比較適合在禮拜一開始的「世間眾人攏著恬靜」,呼喚著禮拜的會眾進入寧靜之心。

晨光中聚集的人們,心中帶著家庭與事業的苦惱,身上帶著生活與工作中碰撞出來的傷,然而,他們開口歌唱,竭力進入安息,在齊聲的讚美歌聲中,褪去了傷痕累累的舊我,被道成肉身的基督擁入懷裡,一個新鮮的、清潔的自我,正在醒過來,要迎接上帝的話語。

※講道時記著筆記的人們

改革宗禮拜的核心是上帝的話。當上帝的話語還時常被活潑有力地宣揚的時候,青年團契的成員還會輪流幫忙記下逐字稿,再整理好刊在週報上。這也是一個令人懷念的傳統。一篇好的講道,不是只有聽過了就算了,值得人們用心記錄、閱讀、再三咀嚼。有些講道者缺乏足以撼動人的氣勢、也沒有厚實的聲音與流利的口才,但是他們用心的準備、精準地點出經文的真理,透過再次的閱讀,可以讓信徒得到餵養。

多年來,我的母親總是習慣在聽講道時,拿著一本筆記簿,勤作筆記。她主要是要為自己記下感動的點,可以在生活中反覆思考。不過,身為國文老師,她會注意牧師們的修辭、所使用的典故、成語是否有誤,身為一位勤讀聖經的基督徒,她也總是用心地參閱著講道者所用的經文,對離開經文、混沌不明的解釋,皺起眉頭。早年,她會誠懇地送書給牧師閱讀,提醒講道者用錯典故與成語等問題。我一直覺得,是這種熱心、認真的平信徒,在為我們的禮拜守望著,要讓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當中變得明亮。是這種饑渴慕義之心,讓我們以講道為中心的禮拜,繼續保持一定的張力與活力。

禮拜天不只是聽講的時間,也是信徒聚在一起研讀聖經、交換心得的時間。除了講道時翻閱聖經,更令人懷念、珍惜的,是可以發問、切磋、分享的查經班。第二場禮拜前的主日學,青少年躋身成人之間,在小小的教室裡,一起研讀聖經,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時光。缺了這種一起讀經、討論的時刻,我不知道教會如何繼續定根在基督裡,更不知道教會能夠怎樣在這個時代發出光來!

很可惜這種活潑的研經討論之風,隨著教會文化的轉變,在許多教會當中,逐漸被一種僵硬的聽講活動所取代,有著豐富生命經驗的智慧長者,謙和地忍耐著,聽著流行的、淺薄的教導,堅忍地沉默著,年輕人也不再對聖經感到好奇。

以有趣的提問激發著思考的帶領者,則一再地面對茫然、焦慮的沉默,對經文加以深入探討的對話付諸闕如。少了真正有對話的查經班的訓練,人們似乎越來越害怕真理的活潑性,更無法嚐到聖經經文活水般甘甜與力量。記錄著講道的筆漸漸停下來了,寫下有趣的讀經筆記的信徒凋零了。教會的活力,要到哪裡找尋呢?

※堅守聖日的人們

二十多年前,在一個樸素的山村實習的我,第一次體會到在艱苦生活中的堅守聖日。在那個倍加運動時開拓的小山村教會,聚會人數雖不多,但是信徒那股堅毅的信心,很感動我。

我通常在禮拜六傍晚到達,帶聖歌隊練唱。小教堂裡,老老少少齊聚一堂,慢慢地學著新歌,或複習舊歌。禮拜天由清早的主日學開始,第一場禮拜在上午十點,第二場禮拜在下午三點。在兩場禮拜之間,是用餐與午休時間。

山間果園的工作有限,許多的會友都外出,在工廠工作或擔任卡車司機、建築工人等。偶而,一位年輕人把他的大卡車開了回來,一大家族便都乘著那輛卡車,浩浩蕩蕩地來禮拜。遠遠看他們的車出現在山邊,總是讓我想起電影「怒火之花」裡面,被經濟蕭條打擊,不得不離鄉背井的農人。

主日學生們的曾祖母,一位羞怯、不識字的婦人,常常邀我在中午的休息時間與她一起回去。我喜歡在山間行走的樂趣,即使得負責下午禮拜的講道,也樂意前去。我們爬過種了檸檬樹的山坡,遶過芒果園,走著山徑,到她以竹子與土塊築起來的老厝。主日學的孩子們腳程比我們快得多,他們追著松鼠、一路跑跳著回去,到他們用水泥與磁磚蓋的新屋。

在家家戶戶都已經有了瓦斯爐的時代,老曾祖母仍堅持使用煤球爐子燒飯。她蹲在地上,熟練地升火,炊飯煮菜。門外的母雞踱步著,啄著她丟出去的菜葉。在這山居,有一種神聖的安閒感,在她的勞動裡,散發著平安自在。吃完飯,餵完雞,小睡一刻,我們就又要踏上前往教會的路。老曾祖母非常堅持守完整個聖日,即使有時在禮拜中,因疲憊而低頭打起瞌睡來,她還是要安靜地坐在那裡。有時,整卡車的年輕輩,已經為了工作,踏上了前往都市的歸途,只剩幾位老人家仍留下來禮拜,但是,下午的禮拜,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放棄的。

孩子們的曾祖父是個沉默的獵人,只有在談到他的狗兒多麼會打獵時,才會多說一點話。有一個寒冷的冬日,曾祖父沒有跟著人群回家,在兩場禮拜間,他取了乾了的椰子葉當燃料,在教堂的庭院裡取暖,對我喃喃地敘述他的信仰觀,讚美以前願意與他們一起翻山越嶺去打獵的牧師。看著燒得嗶嗶波波響的乾椰葉,他忽然說起自己看過的奇異天象,與啟示錄裡星星掉落下來的情景。「聖經講的是真的。」他以一種很平靜、很柔和的方式說著,沉醉在聖日中午的寧靜裡。

可惜這些可愛的老人家,已經都不在了。我也離開山間的小教會,被派到都市裡實習,負責夜間的禮拜。在都市裡的教會,一樣有著堅守聖日的老人家,堅持著,在會議、團契的活動之後,仍要在安靜的夜間以一場禮拜結束這整個聖日。他們堅持要讓上帝的話語再次響在教堂的空間,好結束一個與上帝時刻同行的禮拜日,被這樣的熱切虔誠的態度所感動,再疲憊,我也得盡心去分享聖經。

我一直很珍惜、懷念那樸素山村的聖日敬虔,也享受著我的母會清晨的禮拜,還有那夜間的禮拜的寧靜與單純。這種單純樸素的安靜聖日,何時可以再現呢?

 

       

同作者相關文章:
榛果裡的聖誕樹 (第 176 期)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第 170 期)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第 161 期)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第 159 期)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第 157 期)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第 154 期)
搖撼帝國根基 (第 151 期)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第 147 期)
跨越自己的界限 (第 141 期)
病痛與新生命 (第 140 期)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第 138 期)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第 137 期)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第 133 期)
春天t?巴黎看見白象 (第 131 期)
颱風、地震毀不掉的信仰——黃俟命牧師 (第 126 期)
懷念聖日的敬虔 (第 124 期)
唱出時代之聲 (第 123 期)
南神校園之美 (第 123 期)
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 (第 122 期)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第 119 期)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第 118 期)
蘋果香的聖誕節 (第 115 期)
分開混沌e創造主 (第 114 期)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第 111 期)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第 100 期)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第 98 期)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第 92 期)
伊甸在何方? (第 89 期)
達文西密碼陰謀論 (第 88 期)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第 86 期)
三人同行 (第 83 期)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第 75 期)
把聖經當小說讀? (第 62 期)
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 (第 60 期)
致女兒s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4 期 不僅是坐禮拜 (14-1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4期  2011年  6月 不僅是坐禮拜 124
本期主題:不僅是坐禮拜
發行日期:2011/6/10
不僅是「坐」禮拜
禮拜中的真、善、美
我對禮拜的經驗與期待
懷念聖日的敬虔
禮拜、禮拜天、主日--不在禮拜天禮拜的教會
淺談禮拜中多媒體的使用
原汁原味的禮拜
詩篇23篇之美
災難之後, 重新生活
這是靈性的旅程
影響我一生的文化長青團契
基督宗教看死亡
郭頂順,寫小說的企業家
國光幫「倒」忙——我看國光石化工業園區開發案
古典聖樂欣賞(一): 禮拜中會眾與聖歌隊的詩歌
電一下思想起
讀經筆記5 --到底是雅各e家抑是上帝e家?
照上帝的吩咐去
記神研班二三事--在神研班領受神恩
這趟神研班的旅程
我參加了神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