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次主題時,編委們關心的是:「在這個時代,怎樣的信仰才算是基督教?」一方面,近來不少新興宗教披著基督宗教的外衣,使用基督教經典和術語,讓有些基督徒感到迷惑不安;一方面,走成功神學路線的巨型教會,教會人數成長快速,可是信仰的內涵卻變得媚俗又僵化。獨一真神的信仰,使得基督教有一元化的傾向,但若從歷史事實來看,這個信仰的種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開出許多不同的花,在我們的時代,也將有很多的新形貌。對於不同的信仰文化,我們應試著了解、包容,但仍然需要不斷問:「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什麼?信基督教,是怎麼回事?」本期多篇文章試著回答這樣的問題,歡迎讀者一起來體會。
盧俊義牧師指出,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是帶給人不同的生命觀:「 基督教講永恆生命的第一步,是從改變生命的價值觀念做起。和耶穌連結的人,會得到生命的勇氣,能夠面對生命的苦難,不會懼怕。」王貞文牧師的文章也有類似的基調,強調與耶穌同揹十字架的精神,「 盡我一生,我會持守這信:以耶穌基督為信仰的核心,以十架的救贖為我此生最甜蜜的經驗,以甘願為主受苦的決心,進入這個世界,以參與在『成為盼望的記號』的教會為我的歸屬。」
那作為信仰團體的教會,應該有什麼樣的使命與作為?龔立人教授給了我們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提醒我們要能辨識教理、教義和意見之分別。「真正的合一是因上主的合一,並聖靈在我們當中工作所致,而非因我們有共同道德或政治目的。」年輕的學者Ljavakaw Tjaljimaraw (謝易宏)則以一篇長文分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當前的政治與社會參與,並提出建言,期待教會能在台灣社會受苦的當下,發揮影響力。石素英教授的文章是田野調查的成果,呈現較少被注意的、台灣教會內自發的靈恩運動現象。教會如何參與社會行動、如何面對信徒的靈性需求,都是重要議題。
第一代的信徒為何會走入教會?廖斌洲、林佩蓉的心路歷程,讓我們看到基督教的吸引力。福音本身有大能,並不需要太多花俏的花招去推,只要信徒和牧者有樂於分享的態度、誠懇的愛心、會指引人讀聖經。
台灣社會近日太多令人難過不平的事情。關廠工人的境遇、大埔強拆事件等等,盧其宏、王美書的文章對此做了信仰反省。學生投稿的「大專世界」,也可以看出年輕人關懷弱勢者的心意與行動。「母語葡萄園」特別刊出吳易澄譯寫的「你敢有聽到咱唱歌」, 八月初在悼念因軍中不當管教枉死的下士洪仲丘的20萬人集會上,這首歌廣為傳唱。
新譯的客家聖經去年出版,長期參與這項事工的曾昌發牧師分享箇中酸苦甘甜。「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主角是台灣教會公報社的資深檢字工林百萬,在他手上完成許多白話字書籍的出版。願我們感謝這些付出,珍惜父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