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晚間,一群大學生和公民團體成員衝進立法院,佔領議場。這場前所未有的「佔領國會」抗議行動,一直持續到4月10日,學生和平退出議場後結束。期間,每日都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和公民在立法院周邊靜坐,3月23日數百人曾一度試圖佔領行政院,但最終被鎮暴警察驅散。立法院被佔領期間,台灣各地民眾也舉辦集會聲援響應,3月30日則有50萬人在台北市遊行,呼籲政府傾聽人民心聲。因為有人在佔領立院行動成功後不久送了不少太陽花(向日葵)到會場中,成為會場中醒目的裝飾,媒體開始稱這場運動為「太陽花學運」。
那幾個禮拜,許多人即使身不在立法院現場,一顆心也懸在那裡,不時盯著網路上的現場直播、新聞報導,和別人討論,感受沈滯鬱悶的時局似將有所轉變。當時,就有編委建議,《新使者》應該紀錄此一特殊歷史時刻。雖然已經有很多媒體、學術機構、民間團體在收集此次社會運動的史料,相關的探討文章更不在少數,但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來彙整、來反省的並不多。我們知道有一些基督徒站出來,融入公民力量的洪流中;從抗爭現場到各人的日常生活中,自動自發的「太陽花們」開創青年文化新風景,也為青年們帶來思想和情感上的衝擊。這些現象,都值得探討。
經過幾個月,當時的情緒淡化了,新聞退燒了,但看似散去的運動參與者並沒有放棄,在各個角落、各種議題上,形成各種組織,繼續努力著。 他們的組織有別於政黨既有勢力, 他們的行動方式,和以往的政治抗爭很不一樣。因此,本期以「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為主題,紀錄此波運動的一些面向,探討往後公民力量如何發展,以及從基督教信仰如何看待這場公民運動的意義。
本期多數的文章都和「太陽花公民運動」相關,從內部觀察到外部觀察,從運動的核心到外圍,各有其視野;在信仰體會上,也相當豐富。太陽花運動工作幹部周馥儀看到公民意識更為普遍、原本對公共事務冷漠的人站了出來,但如何凝聚這新開發出來的公民力量,是相當大的考驗,楊雅祺以NGO長期耕耘的經驗談「撒種之後如何茁壯」,搭配閱讀會有更多收穫。何佳怜在法國組織聲援行動、賴金君從太陽花到反核的街頭經驗、Yangui的參與現場翻譯工作……幾位現場參與者的感想和經驗談,特別值得推薦。梁哲懋牧師在太陽花現場看到青年學生的表現,想到那位在格拉森遇見耶穌、鬼被趕出後恢復尊嚴的人,相當有意思。我們也看到緊張的社運現場,需要溫柔、同理心的靈性照顧,從潘忠杰牧師的現場陪伴、一些基督徒發起的泰澤晚禱等,是小而溫暖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