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幸福=有很多錢?幸福=強大無敵?幸福=良心平安?幸福=愛與被愛?
貧富懸殊不斷擴大、環境不斷遭到破壞、不公平的遊戲規則……未來如何才能改變?
本期的主題文章或許無法回答這些「大哉問」,但我們試著把讀者拉到當前的經濟生活場域,談原則,也看現實處境和問題。不將經濟困境的緣由限縮在個人努力的層次,不把宗教信仰當成撫慰焦慮的糖奶嘴,也不用世俗的財富來評定一個人是否受上帝賜福。我們和普世教會的肢體一起關心全球化經濟和新自由主義的興起所造成的種種問題,在這個一切向錢看的時代,努力分辨到底是在服事上帝、還是服事瑪門。
鄭仰恩牧師以舊約聖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拿伯的葡萄園」故事開場,特別注意到兩個現象:一是人心的貪婪和經濟利益如何藉助政治權力的濫用來傷害、奪取無辜者的生命,二是宗教意識和認同又如何被利用、操弄,甚至甘於淪為不正當政經權力運作的工具和手段。跟著文章往下走,我們體會到:基督徒當警惕自勵,教會應以「上帝的主權」(sovereignty of God)的信念來抗衡市場經濟的全面獨斷訴求,基督徒更應全面反抗「市場」的偶像化和絕對化。
2004年歸正教會聯盟通過〈阿克拉信仰告白〉,宣告要團結促進全球經濟和生態的公義(該文件漢譯刊首登於本刊106期),普世教協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全球財經架構應有的改變,2012年提出〈聖保羅聲明: 生命經濟之國際財經轉型〉 ,具體探討如何改變當前全球的不公義,在結論中提出:「 改變終究必須凌駕技術性及結構性的必要條件。世界需要心的改變,好讓財經體系不以個人獲利為羅盤,而是公義、和平、保護上帝創造的世界。」本期刊出該聲明全文,期盼喚起台灣教會關心。
經濟學者吳珮瑛告訴我們新的經濟指標「國民綠色所得帳 」、「國民幸福指數」,不再只是追求「經濟成長」,也要計算對環境的影響、物質和精神的平衡。 經濟學者蘇昱璇也從個人的第三世界工作經驗探討「經濟中的愛與正義」。政治工作者孫一信則分析「炒房」造成青年人無安居可能的悲哀。羅恩加則以石磊部落有機農業的實例,提出「神、地、人合作」的經濟生活理想。
本期「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的主角梅佳蓮,是台南神學院音樂系的創立者之一,對台灣教會的聖詩文化影響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