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某年(年代實在久遠,真的記不得了)曾報名參加「約翰福音」神研班。唯一記得的是,不同的講員,卻同樣訴諸希臘哲學來解釋約翰福音前言(1:1-18),這樣的方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不過在本文中,我卻想要從舊約的傳統著手,指出舊約的創造,進入耶穌基督裡的新創造,其實是約翰福音前言的基礎。
※「在起初」
約翰福音的前言,以非常簡潔的詞語,將整卷約翰福音的主旨做了綱要式的介紹。這段前言僅有18節,但是其中所使用的諸多詞語,呈現了整卷福音書的重要神學概念,其中包括「道」(word),「光」(light),「生命」(life),「見證」(witness),「真理」(truth),「世界」(world),「榮耀」(glory),「住」(dwelling)。而這些鑰詞在前言交織呈現出約翰的創造神學。
「太初」(約1:1),其實與《七十士譯本》創1:1開頭的希臘文(en archē)一致,是希伯來馬索拉經文的對等翻譯,藉此,約翰福音的第一讀者可以立即體會兩者之間的關連。「起初」的希臘文(archē)是個希臘哲學詞語,帶有「萬物以先」、「創造之前」的意涵。創1:1說,「在起初上帝……」,然而,約翰卻以「道」(logos)代替「上帝」:「在起初道……」,在此,約翰顯然要凸顯「道」是「先於創造」或「先於存在」,因此,「道就是上帝」(1:1c)。藉此,為1:14「道成肉身」的訴求預作準備。
※上帝的話語/道
在創世記的創造故事中,清楚地提到上帝的「話語」(logos)具有能力:「當上帝說,事情就成了」(參創1:3,9),在舊約中,詩篇以及先知是以近似具有人格的角度來描繪上帝的話語(如詩33:6;107:20;147:15,18; 賽55:10-11),但是約翰的傳統,首先清楚地宣告「上帝的話語/道」(logos)就是耶穌基督(約壹1:1-3; 啟19:13)。
「道」(the Word, logos)原來是「話語」的意思,但是在約翰福音中,約翰把「道」看做是耶穌全部的職事的實踐,包括耶穌所行的,耶穌所言的,都放在「道」的架構之下。雖然有不少學者指出約翰以希臘式的「道」來描述耶穌基督,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因為這卷書的讀者是希臘背景的基督徒。然而,若進一步細查,便會發現,約翰對於「道」的理解,與舊約聖經的連結更多:
約1:1「在起初」(en archē)呼應了創世記1:1的開頭「在起初」。
「光」、「黑暗」、「生命」這幾個主題,同時出現在約翰第一章與創世記第一章。
約1:14「『住』在我們中間」的「住」,其同字根的希臘文名詞就是「帳棚」、「會幕」,約1:17-18談到上帝藉著摩西賜下律法。這兩處的經文呼應了以色列人曠野流浪的經驗。
如此看來,約翰不見得是如某些學者聲稱,他是為了希臘背景的第一讀者,發明了以希臘哲學的用語,來介紹基督教信仰,相反地,約翰的神學其實是非常希伯來式的。
※道就是上帝?道有神性?
既然「在起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1:1ab),自然而然便導出「道就是上帝」(1:1c)的結論。然而,「道就是上帝」(1:1c)在解經上產生很大的爭議,因為1:1c「上帝」的希臘文沒有冠詞(1:1b「道與上帝同在」中的「上帝」有冠詞),因此可能泛指一般的「神」。如此一來便有兩種可能的理解:
(一)道就是上帝;(二)道有神性。
支持「道就是上帝」的理解,主要是依據上下文法與文意,認為「道就是上帝」應是最自然的理解方式,而且,「道就是上帝」很可能是為20:28多馬承認耶穌是「我的上帝」預作安排。
然而在教理史上,教父俄利根(Origen,AD185-254)就是支持「道有神性」的理解最重要的支持者。俄利根根據猶太哲學家斐羅的觀點,認為一般而言希臘文的「上帝」沒有冠詞時,可以有「神性」的意思,故約1:1c應理解為「道有神性」。這樣一來,約1:1可作「在起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有神性」,換句話說,第一節的重點不在於談論「道」與「上帝」是同一位,而是要指出「道」擁有與上帝相同且獨有的特質,也就是「上帝如何,道也如何」。當代所有譯本都採用「道就是上帝」的譯法,但不該排除「道有神性」這樣的理解。然而,不管採用那個理解,「耶穌就是上帝」這樣的信仰告白本身,對傳統猶太教信仰已經是很大的衝擊,因為這個信仰告白已經跨越了猶太教獨一神論的邊界。
此外,若說「萬物是藉著智慧而創造」,或是「萬物是藉著上帝的道而創造」,基本上都還在傳統猶太教的理解之內。然而,約翰卻進一步地宣告說「萬物藉著『他』(亦即耶穌,道成肉身的上帝)而創造」(1:3),這樣的宣告,也是突破了猶太教傳統的神學框架。因此,單單從約翰福音的頭3節,我們已經看見約翰所介紹的信仰,已經脫離猶太教傳統的框架,試圖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信仰。
※生命與光
約翰不僅宣告「道與創造」的關係,他也進一步用「生命」與「光」來說明這樣的關係。在創世記的的創造中,「光」是上帝的話語第一個創造行動(創1:3-5)。之後,上帝把光放置在空中,將晝與夜分開(創1:14-18)。因為有光,才使得生命的創造、存在(第五天與第六天的創造)成為可能。約翰不僅認為萬物是「藉著道」而造的,約翰更宣稱「『在他裡面』有生命」,也就是「他」(耶穌)是生命的來源。
在希伯來的傳統中,對「光」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智慧文學傳統認為「光就是智慧」(《所羅門智訓》7:26-30);律法傳統則認為「光由摩西律法而來」(《巴錄二書》59:2;詩篇19:8;119:105,130; 箴6:23)。然而,約翰指出耶穌是真光,照亮所有的人:「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所有的人」(1:9)。
約翰福音的前言提及「真光來到世上」,又是為了後面的耶穌受難敘事預作準備,與「離世歸父」(13:1;另參13:3;14:12,28;16:28;18:37)互相呼應,因為「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這就定了他們的罪」(3:19)。
在約翰福音前言中「光」與「黑暗」對比的概念,也是舊約重要的傳統之一,例如賽9:2描述那將要來的受膏者(彌賽亞)是進入黑暗的光:「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甚至預言萬國被光所照耀(賽60:1)。因此,約翰肯定耶穌就是那「真光」,意味著耶穌來到這世上,正是實現了先知以賽亞的話語,然而與舊約以色列人的彌賽亞盼望不一樣的,耶穌這真光乃是要「照亮所有的人」,包括猶太人與非猶太人。
※重生
耶穌這真光的道來到世上,並不是蜻蜓點水的觀光客,而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如前所述,「『住』在我們中間」的「住」,其同字根的希臘文名詞就是「帳棚」、「會幕」)。
如果1:1談的是創世記第一次的「創造」,那麼,1:12-13「重生」就是指「新的創造」。世界雖是藉著「道」而創造,但是世界卻沒有認識「道」,也疏遠了「道」。約翰所描述的,不單是外邦人的世界,也是猶太人的世界:猶太人與外邦人都不承認耶穌是那彌賽亞,並拒絕那真光。所以接下來整卷約翰福音特別以猶太人與耶穌互動交鋒的敘事為主軸,而以耶穌被猶太人釘十字架達到敘事情節的高潮。
既然包含上帝選民猶太人的世界,是黑暗、墮落且是有罪的,那麼人類唯一的希望就是藉著成了肉身的道而「重生」,—從上帝而生(1:13)、從上而生(3:3「重生」另譯)。重生的發動,是「凡接納他的,就是信他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這些人不是從血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的意願生的,而是從上帝生的」(1:12-13)。
※結語
約翰福音的前言結束之後,耶穌事奉的敘事便要展開了。此時本書卷的讀者/聽眾已經知道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了。換言之,那真光已經來,也照耀在世界,然而黑暗卻繼續掙扎對抗。究竟為何原因作者的「自己人」為什麼會拒絕「真光」,棄絕成了肉身的「道」?就是接下來本文耶穌敘事要探討的主軸了。約翰強烈暗示,猶太人要接受耶穌,就必須要先突破自己的宗教文化框架,如同他自己在本書卷前言所做的努力一樣。
本書卷的讀者必須明白「律法是藉著摩西頒佈的,恩典和真理卻是藉著耶穌基督而來的」(1:17)。很明顯,約翰福音中,耶穌事奉所遇到的挑戰,總與猶太人固守傳統有關。什麼樣的人可以「重生」?願意突破自己原有的信仰框架,進而接受耶穌為基督的人,便是重生,就是新創造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