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3年創設的《使者雜誌》到1990年發行至今的《新使者》,是一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重要文字事工,長期與大專青年連結。不過,透過吳祈得整理本刊歷史可以看見,從《使者》到《新使者》,讀者群的設定從大學生為主轉變為具批判性的知識份子,建立了「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做為核心價值。吳祈德認為;「在不同時代的長老會知識分子手上,使者—新使者成為交流、分享、反思、批判的管道,更成為面對時代處境的討論平台,塑造知識分子對長老教會的認同。」
到底《新使者》有什麼值得特別保留的?我們邀請請幾位本刊編輯委員就各自所關心的領域,選出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再從中選錄數篇在本期重刊。
廖斌洲身為政治學者,政教關係是其關心議題之一,他選了幾篇2000年前後刊出的文章,帶領我們在綠營全面執政的此時,重新反省教會的公共角色。長期參與普世事工的盧悅文,關切中國崛起對普世教會的影響,所推薦文章的文章是讓我們認識中國教會及台灣的普世處境。前總會青年幹事鄭君平期待透過兩篇文章來讓探討長老教會青年的處境、青年宣教的方向。張仁和牧師推薦多篇過去「好書櫥窗」的文章,限於篇幅,只選錄了葉寶貴介紹《聖經詮釋之舞》的文章,因為《新使者》一直致力提倡帶來生命力的聖經研讀。另外,也邀請「阿菁黑白畫」的張純菁選出自己的經典之作重刊。
本刊最具特色的「台灣教會人物檔案」,這期刊出兩篇重量級的好文,主角都是女宣教師。劉漢鼎寫在蘭嶼宣教大半輩子的內地會宣教師魏克琳(Grace Irene Wakelin),文章很長,但實在很精彩,不忍刪節,決定讓它全面問世。盧啟明寫戰後來台灣從事基督教教育工作、協助神學院建立幼教人員訓練課程的英國宣教師白勵志(Daisy Pearce)。
在旅行中增廣見聞、認識自己、深化信仰,近年《新使者》也看重這樣的分享。這期有三篇文章:歐陽長風分享在美國科州博德生活帶來的省思,李明翰紀錄參加普世青年交流計畫在德國所見所聞的感想,李厚諭書寫參加福音日本語學院的經驗。
本期母語葡萄園有一篇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動人靈修小品,是《Kui年kah Jimmy Carter做伙靈修》(整年與卡特一起靈修)其中一篇,「夜愈深、星愈明」,願你閱後也受到安慰鼓勵。
吳祈得的文章最後說:「《新使者》在未來將走向何方?過去我們堅持的價值能夠以新的樣貌再度嶄新復活?或者我們已經我們完成階段性的使命?又或者上帝已經給了我們新的呼召與方向,期待我們不畏艱難勇敢而去?」前面的路,期待關心新使者的朋友一起來修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