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98期 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紀念一位無私的給予者:林宗要牧師
皙陽牧師談及他的父親時,不禁哽咽說起父親別世前,銀行帳戶戶頭僅餘數百元,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用不到錢,便悉數奉獻出去。
關鍵字:林宗要 
作者/江淑文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主編)
林宗要牧師在世時,筆者只見過他一次,那是 1999 年左右,我陪伴《新使者》編輯沈紡緞牧師前往林牧師住處,拿他為《新使者》奉獻的支票。
 
他的長子林元生長老,筆者於 1991 年始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服事,受他照顧甚多。20 餘年後,因他的次子林皙陽牧師對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和文字事工的支持,時常聯繫,並從皙陽牧師的口中,更加了解林宗要牧師。在林宗要牧師別世之後,筆者對《新使者》承諾,整理目前有關林宗要牧師的紀錄——主要就林宗要牧師自己在《草地囝仔做牧師》一書中的自序、謝大立牧師〈草地囝仔做牧師——林宗要牧師〉一文、《林謝素鳳牧師娘紀念冊》,以及與林皙陽牧師訪談——在「台灣教會人物檔案」專欄刊登,對這位一生謙卑、認真服事、願意拿出所有與人分享的牧者致敬。
 
一生的服事

林宗要牧師 1928 年出生於彰化芳苑,是家中的長男,下有三個弟弟:宗料、宗興、宗富(早逝),以及三個妹妹:秀美、素琴、素珍。家族的信仰始於他的外祖母呂烏三,她因故失明,但仍前往教會聚會,經過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老蘭醫生)的醫治而重見光明,更強化全家族的信仰。
 
1952 年林牧師自台灣神學院畢業,被派往以客家族群為主的新屋基督長老教會,擔任該教會的第一位傳教師。他自我要求嚴謹,從一位不會客語的牧者到可以全客語講道,並在 14 年間,讓教會獨立成堂會且完成建堂。1966 年,林牧師轉往虎尾基督長老牧會,總計 11 年。1977 年,再前往東勢基督長老教會。1982 年於路上基督長老教會牧會兩年。離開彰化後,搬到台北與長子元生同住時,門諾會木柵教會請託他前往擔任主日講道和會友關懷的工作。從 1985 年開始,長達 37 年,直到 2022 年蒙主恩召。
 
林宗要牧師一生的牧會生涯中,每日清晨 4 點就起床,禱告、研讀聖經,預備心寫講章。他注重儀容整潔,尤其是站講台時的衣著,在早期未有訂製統一牧師服時,他一定準備一套端正的西裝。
 
對人關愛,奉獻所有

除了講道扎實、牧會認真,林牧師的牧者形象是慷慨、照顧艱苦人。從他牧會過的教會的會友回憶中,諸多事蹟被記念。
 
林牧師早年經濟雖不佳,但會友有需要,他會直接將存摺給會友,讓會友去領取欠缺的金額。在新屋牧會時,收入不豐、生活很拮据,他和牧師娘會把自己做的饅頭送給要出遠門的會友當午餐。在虎尾教會時,林牧師會向經濟較寬裕的會友募集奉獻,購買白米寄放在米廠,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去米廠領米。林牧師夫婦倆還會收集他人汰換的衣物,分發給有需要的人。
 
會友生病,他們會調度會友之間的人力,比如讓擔任計程車司機的會友負責接送、作醫師的會友協助醫治,來照顧孤苦無依的老人;甚至會友需要開刀,無法負擔手術費,林牧師夫婦也會出手幫忙。林牧師曾經長期陪伴一位身心有狀況的會友,在那時身心科醫療尚未普遍的年代,林牧師以其受過的心理諮商訓練,長時間、定期陪談和諮商,直到這位會友康復。
 
林牧師體諒一些牧者生活困難,在靈性上為他們祈禱、探訪關心,更將自己從長老教會退休後領到的退休金都捐給這些牧者家庭。老年後,工作有成的兒女們給他的豐厚津貼,他都轉手捐給有需要的事工單位。到木柵門諾會後,林牧師夫婦每個主日的禮拜前,會先去探望身體病痛或心靈軟弱的會友,給予安慰和鼓勵,然後才進入教會預備禮拜。牧師娘會塞錢給生活較困苦的姐妹或弟兄。他贊助的獎學金,栽培不少人完成神學院教育或繼續深造。
 
筆者與皙陽牧師談及他的父親時,他不禁哽咽說起父親別世前,銀行帳戶僅餘數百元,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用不到錢,悉數奉獻出去。在皙陽牧師的童年和青少年成長記憶中,早期母親雖然要養雞鴨當副業,才有辦法供三個孩子讀書,但總是慷慨地照料親人,供其同住。林宗興(林宗要牧師的幼弟)在回憶亡嫂的紀念文中,提及他初中就離家,北上寄宿在大哥大嫂的新屋教會牧師館總計 6 年,都是大嫂照顧三餐、洗衣等等;還每天為他準備一個營養便當,是特製的奶油炒飯,滿足了成長中的好胃口,也給予他親情般的照護。
 
林宗要牧師夫婦對人的關愛,也深深影響下一代。長子林元生長老事業有成,夫妻兩人生活簡樸,對教會與總會事工的奉獻、個人專業的協助、時間上都有諸多的投入。次子林皙陽牧師被譽稱為文字事工的好朋友,對資源分配到最少、卻要擔任傳播信仰的《台灣教會公報》、《新使者》雜誌和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在奉獻上諸多挹注,並不時探訪工作者給予勉勵。
 
大家總是記得林宗要牧師說過的一段話:「真不知怎麼走過來的!從來也不覺得累,也不覺得缺乏。真是奇妙!
 
家庭生活與晚年

1946 年 6 月林宗要牧師和姨表親謝素鳳結婚;之後長男元生出世,1948 年林宗要牧師進入台灣神學院就學,妻子留在家鄉陪伴公婆、照顧幼子。分居兩地的兩人,卻在此時各自同時完成同樣服事上的裝備。
 
林牧師在進入神學院學習之前,不會看譜。但是他跟著德明利姑娘(Miss Isabel Taylor)學習彈鋼琴,在她的調教下,加上自己勤練,每天練琴二至六小時,練得一手好琴藝。同時,留在芳苑的新婚妻子也有預備心,將來要扮演牧師娘的角色,要學會司琴。但是完全沒有樂理基礎的她,在當時芳苑基督長老教會謝慶裕牧師娘的指導下,練成琴藝。三年後林宗要牧師開始牧會時,她已經預備好,成了重要的司琴同工。彈鋼琴也成了夫妻兩人一生重要的興趣。
 
他們育有長子元生、次子皙陽和女兒麗真三個孩子,第三代有三位孫子與兩位孫女。第四代的曾孫至截稿的 2024 年有十位,八男二女。信仰傳承一代又一代,是林宗要牧師人生最大的滿足。因為 Covid-19 緣故,2020 年開始,無法前往教會做實體禮拜。2022 年 6 月 3 日晚上 9 點 20 分,95 歲的林宗要牧師在家中安詳地別世,與思念的、早他 14 年回天家的愛妻相聚。
 
延伸閱讀:

1. 謝大立,〈草地囝仔做牧師——林宗要牧師〉,《新使者》90 期,2005/10。
 
2. 林宗要,《草地囝仔做牧師》,人光出版社,2000。
同作者相關文章:
紀念一位無私的給予者:林宗要牧師 (第 198 期)
在安靜中呈現生命力的歐保羅 (第 180 期)
謝謝你們約我 (第 145 期)
無價的肯定 (第 140 期)
你們一領一 我們一領三 (第 139 期)
最好有這樣一百個你 (第 138 期)
教會是婦女的 (第 137 期)
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感動 (第 136 期)
畢契力量大 (第 135 期)
歡迎使用 (第 134 期)
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第 133 期)
繼續發光 (第 132 期)
這是保護色 (第 131 期)
我也想放一本 (第 130 期)
隨風撒種 (第 129 期)
一年接一年 (第 128 期)
12歲以後的耶穌可以去哪裡?從長老教會的組織體系探討青少年事工的定位 (第 126 期)
請跟我一起讀聖經——盧俊義牧師的牧會異象 (第 122 期)
十九歲的選擇 (第 117 期)
因為一生才這麼一次 (第 94 期)
在網路中築夢-從心理需求看網路交友 (第 74 期)
累了,分了 (第 66 期)
宿舍關門後的話題 (第 64 期)
別人的東西永遠比我們好 (第 59 期)
雅各的夢,不是我的夢! (第 57 期)
這下補過頭了——論研究所補習班 (第 55 期)
我的新鮮人戀愛學分 (第 53 期)
週休二日的分享:在台老外篇:台灣逍遙遊 (第 4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98 期 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31-3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98期  2024年  10月 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198
本期主題: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發行日期:2024/10/10
走過七十年,大專宣教再出發
那些年乘勢而起的台灣大專宣教工作
漫談台灣的大專工作及團契發展
關於我們都忘記「TSCM 是什麼?」這件事
在街頭遇見上主:三代台北大專青年的社運記事
世代在變,我們要跟著變——淺談牧養 Z 世代青年
紀念一位無私的給予者:林宗要牧師
在羅雅牧養一群優(ㄋㄢˊ)秀(ㄍㄠˇ)的青年
成為一個____的人
歐洲交換學生奇遇記
關於青少年牧養,潘霍華有話要說!——《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給學生工作者的啟發
如何閱讀《新世代來了,我們該如何讀聖經》
我的囡仔講台語
大專工作者一家的冒險之旅
希望在我有限的愛中,你們可以感受到上帝無限的愛
學分_代碼:大專長青
無障「愛」的空間
愛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