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36期 文學與教宗 |
|
|
文化.藝術 |
中歐美術交流史事──從耶穌會來華宣教說起 |
|
|
關鍵字: |
作者/戴岳弦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二年級,主修中國美術史近代繪畫。)
|
|
|
|
※ 利瑪竇和「聖母與子」像 明朝萬曆(1572~1620),至今約四百年前,一位名叫顧啟元(1565~1628)的讀書人,在他的著作《客座贅語》中曾經提到一個人,他說:
利瑪竇,西洋歐羅巴(筆者按:Europe之音譯)國人也。面皙虯鬚,深目而睛黃如貓,通中國語。……所畫天主,乃一小兒;一婦人抱之,曰天母。
文章說到,利瑪竇是歐洲人,他的面色白皙、有捲曲的鬍鬚,他的眼睛很深、瞳仁的顏色就像貓的一樣是黃色的。接著文章還提到利瑪竇可通中國話,他所帶來的天主像,是一個小孩,由一位稱作「天母」的婦人抱著(筆者按:即「聖母與子」畫像)。
利瑪竇(P. Matteo Ricci)是天主教耶穌會派到海外宣教的神父,在西元1582年抵達澳門、1583年9月(萬曆11年)進入中國,是當年耶穌會來華宣教之最初時期旳幾位神父中的一位。如同那時來華宣教的歐洲人一樣,利瑪竇也帶來許多宗教美術品幫助宣教、闡明教義,「聖母與子」畫像便是其中的一類作品。這些來自歐洲的美術品的風格,在視覺上極為逼真、寫實,引起了許多中國人的驚奇與注意,其中一位便是顧啟元。
顧啟元,即本文開始曾引用的《客座贅語》的作者,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進士,官位最高曾至吏部尚書,是一位既富學問又有政治地位的人。他在《客座贅語》中對利瑪竇的詳實記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筆資料。檢閱原文內容,顧啟元可能真的與利瑪竇見過面。不只如此,顧啟元還實況記錄了當時所討論過的一些問題,其中有一段問答是這樣的
【中國某位觀畫人】: 這些作品的繪畫風格(逼真寫實的人像風格)是怎麼作到?
【利瑪竇】: 中國畫只表現受光而不表現陰影面,所以人的面容與軀體看起很平板、沒有凹凸變化。我的國家的作品除了表現受光面、也表現陰影面,所以人的面容有高低之分,而手臂都是圓滾滾的模樣。
整體而言,若人的臉部正向面對陽光,那麼整個臉看來是光亮白晰的;若他是側著受光,那麼向光部分是明亮,而不向光的那邊的眼耳鼻口等凹入處都產生了陰影。
我的國家那裡畫像的人使用那樣的方法畫畫,所以可以使畫像如同真人一般,沒有兩樣。
從以上的談話得知,「光影明暗法」是歐洲人物畫像之所以那麼逼真、寫實的原因之一,而這樣的風格的確深深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這也難怪到了後來,清朝初年(1644~)姜紹書在《無聲詩史》「西域畫」中如此說到:
利瑪竇攜來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嬰兒,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其端嚴娟秀,中國畫工全無措手。
上文認為,利瑪竇所帶來了「西域天主像」,是女人抱一嬰兒,即「聖母與子」像;接著又說,畫中人物的眉目、衣紋有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極為生動,並且說「其端嚴娟秀,中國畫工全無措手」,意思是畫中所見的高貴氣質,中國的畫工根本表現不出來。同樣是讚美,姜紹書如此的「貶己揚外」,已經是此類看法中最為極端的說詞了。
※ 外來畫風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聖母與子」畫像也只是眾多宣教美術品中的一部分,其他還包括了聖人的塑像與油畫,附有精美銅版畫插圖的福音書籍等等,琳琅滿目,同樣引人好奇。例如巨冊福音書《福音史事圖解》(Evangelicae Historiae Imagines)、或是風景集冊《全球城色》(Civitates Orbis Terrarum),書中所附插圖均多達百幅以上,內容不只是人物,還有各地自然風景、雄偉建築,內容更是令人目不暇給。
耶穌會傳教士所帶來的宗教美術品,其實就像是一種「視覺式福音」,是用視覺藝術來闡明教義、輔助文字的說明與理解,其目的是幫助人們理解聖經故事與其中的道理。但是當它們來到中國以後,滿滿的文字說明反倒不如圖畫來得吸引人。
耶穌會傳教士帶著許多的精美事物在各地展覽,並與中國在地的官員面、甚至去了北京覲見皇帝,積極地拓展宣教疆域。魯日瑞(Ruggieri)、龍華民(Longobardi) 、金尼閣(Nicolas Trigaut),加上利瑪竇等多位神父,均為在華宣教的神聖使命努力著。
1583年起,利瑪竇在肇慶、南京等地,展覽多種西洋事物,不只是宗教畫,其中還有三稜鏡、自鳴鐘等多種的科學發明;1600年,利瑪竇在山東濟南會見糧道劉東星,並送了糧道夫人一幅聖母像;隔年,利瑪竇甚至到了北京面見萬曆皇帝,並且為之展示《全球史事輿圖》。1604年9月15日,魯日滿在北京展覽宗教畫、科學發明,同樣吸引人大批人潮觀賞。
在當時,由於前來觀賞展覽品的人潮不斷,並且索取者眾,供不應求,以致最後傳教士尚必須寫信向歐洲的耶穌會求援,希望儘速送來更多的作品以應本地需要。也因此,陸陸續續地其他一些份量驚人、插圖多達上百幅的宗教類、建築用的書籍也送來了中國,加入各地展覽的行列。
由於這些西洋風格的繪畫在中國受到歡迎,一些中國人便開始想到了將西洋繪畫放到中國本地的出版品裡,開始了「中國化」、「本土化」的行動。 明朝萬曆33年底(1605年)安徽鹽商程大約,帶著南京總督祝世錄的介紹信,慎重地去到北京面見利瑪竇,希望他提供一些作品當作該家族出版品《程氏墨苑》的一些插圖。這一次的會面,利瑪竇提供了程大約共四幅作品,而它們都是取自福音書中的銅版畫插圖,內容包括「聖母與子」的畫像、耶穌在各地方所行的各種神蹟。
由於程大約向利瑪竇索取的銅版畫插圖,還必須透過中國刻工的轉刻過,才能收入《程氏墨苑》,在這轉刻的過程中,風格有了一些改變。例如該書中的一幅「聖母與子」像(圖一),經由中國工匠的再次木刻過,聖母和嬰孩的模樣有了些許變化,顯得更加地「中國美」。聖嬰的面部五官淺平、成熟許多,像張東方青年的臉。全畫原本強烈的光影明暗變化、空間的深度感,這時變得形式化;在中國工匠的理解下,聖母身體背光的一面,刻上了一長條狀、平行線紋,由上而下分布,但是整體上顯得不分深淺、且不隨衣紋起伏而變化明暗,呈現出一種形式化的表現。
※ 中國式的理解與木刻版福音書 不斷地向遠在歐洲的耶穌會寫信、請求送來更多美術品的同時,傳教士們也培養中國本地的修士成為繪畫專才,複製宗教畫和其他有利宣教的美術品,以便因應各地大量的需要。這些擅長於繪畫的中國修士,在天主教來華宣教的初期貢獻良多。
中國人游文輝,1598年,曾經跟隨利瑪竇前往南京宣教;在1605年入耶穌會,兩、三年後成為修士,名字叫「Manoel Pereira」。他曾經複製過一些宗教畫如聖母像,供應各地慕道者所需。1610年利瑪竇去世時,游文輝為之繪製肖像,後來送至羅馬保存。
游文輝所畫的利瑪竇像(圖二),呈現出了一種「中國式理解」的肖像風格。畫者曾接受過西洋油畫技巧的訓練,但是無論如何,他的畫中仍透露出了「中國風格」,或者更正確地說,它透露出屬於「游文輝風格」的些許訊息。觀察本畫,受到來自其右上方的光源的影響,利瑪竇的面部五官有了明顯的光影明暗變化,而且左臉的陰影又比右臉更暗了些,整體上,臉部的光影處理相當成功,也具有強烈的立體感。但是在衣紋的表現上,其轉摺變化則顯得相當呆板、不自然,而應有的立體感與體積感則近於平面化,反而與臉部的表現無法配合。
除了開始培養中國當地的修士,耶穌會傳教士們也開始在中國本地出版中文福音書籍。像是中國史上出版最早、1619年的《誦念珠規程》,1632年的《十八幅心圖》與1635年出版的《天主降生言行紀略》等等都是中國史上出版最早的幾部天主教福音書。這些書中附有多幅精美插圖,風格主要是複製或是轉化自歐洲出版的一些銅版畫插圖,透過中國木刻師傅的再次傳模、轉繪過而成的。由於風格是再複製或是轉化過,而且是從銅版畫改成木刻版畫的表現方式,因此在風格上產生了一些新的趣味。
例如《天主降生言行紀略》中一幅插圖(圖三),便是一則有趣的例子。它標題是「耶穌四旬嚴齋退魔誘」,內容講的是耶穌被魔鬼引到曠野四十天接受試探的故事。基本上,全圖仍是延用歐洲福音書插圖的構圖形式,將全圖分作三部分:上方橫框由右至左刻上了標題;中間長方框內刻上插圖內容;而下方橫欄內,則依序從甲乙開始、由右至左條列了八條的重點解說。這樣的設計,主要是方便讀者「看圖說話」。畫中的每個事件上方標上了甲乙丙丁等字,可在下欄裡依甲乙的順序對照出各個事件的內容,因此,觀畫者可依其字碼檢索,方便個人研讀。
雖然本圖的構圖形式與歐洲相同,但是在風格上仍有一些改變。中國的木刻插圖顯得平面而無明顯的空間深度,近大遠小的觀念仍無法確實掌握。而在光影明暗的處理上,則不像歐洲版畫插圖那樣採用固定光源,本圖仍是依照中國傳統「物分陰陽」的概念化處理--將物與物之間隔以暗面、區分前後,卻忽略或不強調固定光源與光影明暗的變化,因此全畫顯得相當平面,與西洋的插圖風格有著相當大的出入。
※ 結語 以上,是耶穌會來華宣教初期,大致以明萬曆至明清交替之際為一分期,此一時期傳教士所帶來的宗教畫的相關介紹。基本上,這時期中歐美術交流的層面仍以民間為主,它是經由傳教士在各地展覽、宣傳而得來的熱烈迴響。至於歐洲美術風格對中國宮廷美術的影響,則在更後、要到了清朝初年康雍乾三朝的時候,才有了重大的變化,至於這一部分的史實,筆者將留待下一期的專欄中再作介紹。
圖一,「聖母與子」像,佚名,木刻版畫《程氏墨苑》,《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圖35。
圖二,利瑪竇像,游文輝,油畫,《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astern》,圖3。
圖三,「耶穌四旬嚴齋退魔誘」,Nadal,《天主降生言行紀略》,《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圖31。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台灣民間的喪葬道場畫──十殿閻王圖 (第 42 期)
|
.中歐美術交流史事──清朝前期的宮廷藝術與歐洲傳教士 (第 40 期)
|
.中歐美術交流史事──從耶穌會來華宣教說起 (第 36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