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45期 無聊的長老教會?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不是坐禮拜,也不是做禮拜
關鍵字:
作者/張典齊 (現為台北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
  主日早上,A教會禮拜進行中:
* 十點禮拜,但十點過十分了,座位仍然空蕩蕩的,可是說也奇怪,一到了重頭戲開鑼,牧師開始講道,座位就補滿了,這些人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溜進來的。

* 到了牧師講完,做結束禱告,就開始有人離去,好像他們來是為了給牧師看的,牧師看過,有了交待,也就可以離開了。

* 禮拜中,總有人不時翻閱週報,有人交頭接耳,有人魂遊象外,而更多人呈老僧入定狀,面無表情,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 公禱時,靜悄悄,只有司會的聲音,會眾似乎崇尚「此時無聲勝有聲」。

* 再聽聽會眾的反應:
  「怎麼又是五節,牧師也真是的,老找這麼長的聖詩,煩不煩啊?」

  「這個例子牧師已經講了三遍了。」

  「也不能怪牧師,他在我們教會講了廿年了,哪能不重複。」

  「最不喜歡洪長老司會了,他每次禱告總要從創世記一路走到啟示錄,腳都站酸了!」

  「小琪,下個禮拜到靈X堂去做禮拜好嗎?我們牧師講來講去就那一套,人家靈X堂每個禮拜講員都不同,而且都很有名!」

  「主啊,求你稍稍警戒一下林長老娘好不好,你看她打扮得珠光寶氣,簡直是炫耀家財嘛,看到她我就有氣,禮拜怎麼做得下去嘛?」

  「媽,不要逼我去做禮拜好不好,你知道嗎?禮拜就和我們學校的週會一樣,很無聊!」

  同一時間,一街之遙屬同一中會的B教會,卻是另一番景象:

* 十點禮拜,八成會友已經來到,準時進入敬拜讚美。禱告之後,歌聲揚起,全體歡唱,不久,開始有人把手舉起,向神敬拜,也有人不知不覺中眼淚奪眶而出……。

* 司會禱告,牧師禱告,台下不斷響起「阿們」「是的,主!」「哈利路亞」,呼應台上的禱告。同聲公禱,聲音宏大。

* 講員講道時,會眾總是聚精會神仔細聆聽,表情隨著信息起伏。

* 禮拜完畢,會友不曾很快散去,而是三三兩兩聚在一塊交談,也一起禱告。

* 仔細觀察,這家教會的會友和一般長老教會的會友有些不同,他們很愛禱告,特別愛「做伙」禱告,而且動不動就要為人禱告;他們愛談屬靈的事超過其他的事;他們的關懷似乎比較從心底發出;他們愛聚會;他們有比較多的年輕人……。

*再聽聽他們的內心:
  敬拜讚美中,唱到「主是愛」,多人一面唱一面感恩:「主啊,你何等愛我,愛我這個罪人,感謝你。」
  
  講員呼召時,領唱「耶穌,主耶穌,求用我一生」,會眾多人心中決志,而淚流滿面。會後,「今天的敬拜很美,感謝主。」

  「林執事,敬拜中神給我一個很深的感動,我要跟你分享。」

  「今天講員有一句話擊中了我的心,我要好好悔改。」

  「淑英姐,上個禮拜你為我代禱的事,神已經成就了!」

  A教會的情景,大家應該十分眼熟吧,因為我們的教會大多都是如此。B教會就比較特殊了,不過,如果您有機會到這一類的教會參加禮拜,你會有不同的感受的。通常你會覺得很不習慣,不習慣是因為他們「太吵了」,而且你也不習慣詩歌一遍一遍重複地唱個不停,也看不慣有人舉起手,有人閉起眼,領唱人還常常插上「口白」……但假如耐下性子再給自己多一點機會和他們一同敬拜的話,你慢慢地會體會到凝聚其間的一股生命力,正是一般教會所沒有的。

.........。...............。.....................。................

  筆者有一次到一家很大的教會講道,一眼望向台下,幾百會眾中找不到十個年輕人。
  
  事後問及此事,一位長老說因為所安排的節目年青人不喜歡,就逐漸離開教會。這位長老口中的「所安排的節目」,應是包括聚會的內容和形式吧,我是這麼想著,因為這家教會的禮拜正像上面所提的A教會!傳統而形式化的禮拜,年輕人會喜歡,進而能夠享受,恐怕是很難吧!老一輩的人習慣了,加上無從比較,他們不會有太多的不滿。但年輕人恐怕就不會妥協了,特別他們多少會有機會接觸不一樣的教會,不一樣的禮拜,回過頭來,恐怕就會對於傳統的方式不能接受了。這時節,能安於「坐禮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不只青年人的問題,禮拜方式似乎和教勢消長相當的關係,台灣幾家成長快速的教會(包括長老會在內)的崇拜多是比較活潑,信徒參與較深的教會。這個觀察和外國(註一),包括海外華人地區在內(註二)的結論十分一致。這個現象不能看為巧合,而必須以慎重的態度來加以探討。
  
  這之中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對教會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本文要從實踐方面來加以探討。
  
  我們先從禮拜儀式講起。從初代教會到如今,兩千年來,禮拜的儀式也不知變了多少次,化為多少種。不但每個世代不同,每個宗派也不一樣,甚至同一宗派不同的堂會也會有差異。長老教會也不是每家都一樣,有的聖詩四首,有的少了一首,有的還加上敬拜讚美。但不管如何,還算是大同小異,畢竟有相關法規在規範。
  
  今天我們所採用的禮拜方式源自改教時的理念……以「道」為中心,所以講道(PREACHING)就成為禮拜的主體,讚美和禱告的份量就縮減了,為了求取一致性,程序受到嚴格的規定,留下的彈性空間極少,再加上歷史悠久,傳統有其不可撼動的地位,久之,習以為常,慢慢就格式化了。這方面胡忠銘牧師的文章中已有清楚交待,筆者就不再贅言了。這樣的禮拜方式自有好處,例如真理的教導、莊嚴肅穆、秩序平和等。但也帶出一些副作用,包括:
  
  第一、 容易形式化。一成不變的事物,天生就有形式化的危險。形式化之後,感動就逐漸消失,主動性逐漸不見,一切行禮如儀的禮拜會慢慢地變成一件煩人的例行事務,人們只想快快做完,交待了事,沒有情感也談不上享受,最後剩下的只是習慣罷了!這種禮拜方式培養出大量「坐禮拜」的基督徒是毫不希奇的!
  
  第二、講台的位置通常高高在上,同時也和會眾保持了一個距離。這樣的安排,自有神學上的考量,但不可否認地,如此安排在先天上就已經隔絕了會眾的參與和主動。於是講台變成了舞台,在台下的會眾成了觀眾、成了聽眾,觀看台上的「表演」,聆聽台上的「說教」(上一輩的基督徒說信耶穌是「聽道理」就是最具體的證明)。會眾是被動的旁觀者,沒有參與,沒有互動,只有接受。在這種禮拜過程中,牧師、司會或聖歌隊實質上成為會眾的「敬拜代理人」。敬拜中有了代理人介立其間,神的身影就變得間接而模糊了;有了代理人,會友和神直接互動的機會被善意地剝奪了。
  
  第三、由於是以講台為中心,牧師或講員就成了敬拜的主體,眾目的焦點。講員的表現主宰了禮拜的品質。如果講台信息空洞、講員拙於表達,那麼,會眾對禮拜就更沒有期待了。
  
  第四、惟理主義抬頭,知層次的傳授和領受成為聚會的目的,這種訴求之下,聖靈的感動和人的回應遭到拘束,感情和心靈的表達不被鼓勵,反而冷靜理性受到標榜。結果是人得小心隱藏自己的熱情,最後惟有冷漠以對。
  
  但從聖經來看敬拜,不應是拘謹而呆板的,大衛迎接約櫃入大衛城時以跳舞敬拜神,如果在今天,我們是否要加入掃羅女兒米甲的行列,對大衛嗤之以鼻(撒下六章)?但神顯然悅納大衛的敬拜,反而不同意米甲的論斷。以弗所書五章19節說:「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也讓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初代的聚會應該是相當自由,而且是大家參與的。
  
  傳統、墨守成規的禮拜,最大的問題還不在於禮拜有聊或無聊,而是內涵的問題,是崇拜品質的題。簡單地說,敬拜是神和人之間的互動,人敬拜神;神回應人,人也回應神的回應。目的是為了上帝得榮耀,人得造就。任何聚會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就算不得是好的敬拜。傳統的崇拜顯然會遭遇這樣的困境。
  
  那麼,如何來敬拜?耶穌基督提出一個清楚而簡單的法則,祂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四章24節)形式化、例行化的禮拜,層次是膚淺的,撼動不了心靈,人在其中,通常看到的是人的作為,(例如聖歌隊在意表現得好不好,而忽略讚美的基本目的──-把榮耀歸給神。)聽到的是人的聲音,既及不到心靈的層次,也就沒有所謂心靈的敬拜了。這樣的敬拜,人在其中,不容易見到神的榮耀,不容易聽到神的啟示、不容易觸摸到神的存在,也就無法和神相交(約翰一書一章1-4節),於是我們的信徒難以與神建立密切的關係,變得不冷不熱了。不熱的結果,與神距離越來越遠,生命逐漸枯萎,不冷不熱的結果使得教會原地踏步,基督徒在台灣繼續保持百分之二的比例。再者,儀式化,感情抽離的結果,人的禮拜會不知不覺中流於應付和敷衍,而這正好與「以誠實拜祂」的原則背道而馳。不以誠實敬拜,神不會臨在的,而在敬拜中與神相遇,被神祝福的目的也就不能實現。
  
  反過來說,像B這麼富有有生命力的教會,通常敬拜是很不一樣的。最大的差異在於這種教會的會友通常會有一種信心,叫做「敬拜的信心」──相信神會顯現在他們的敬拜之中,會參與他們的敬拜,也會回應他們的敬拜。所以,從牧者到會友對敬拜或聚會都有很深的期待,期待什麼呢?絕不只是會友相見的團契之樂,絕不是到此一遊的應卯,而是期待在敬拜中看見神的榮耀、經歷神的臨在、心被光照、聖靈的感動和充滿、心靈和生命的再次更新,換句話說,就是神的顯現。因此,他們會很投入在讚美之中,因為他們確信詩篇廿二篇3節,神要「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應許,他們也的確在敬拜讚美之中經歷了這樣的應許。這些會友對講台的信息極為渴慕,因為他們在意神今天要透過講員對他們講些什麼。他們會很愛禱告,因為在禱告中他們能和主暢然相交,也因信心的禱告看到神奇妙的作為。(這也是為什麼這一類的教會會友多相信神蹟奇事的存在。)
  
  簡而言之,他們渴慕和神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和神的關係對他們而言是很個人化的


一、資料來源:美加教會年鑑。

二、香港楊牧谷牧師在「公元2000年宗教大趨勢」一書中,言道:「筆者今年有機會到美國、台灣及新加坡領會,發現人數增加及人數消退的教會跟他們的崇拜模式有很大的關係。受歡迎之教會,他們的會友有較大的參與空間,像藉著身體語言來融合在唱詩和讚美。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請教會為他禱告。他也為別人的問題禱告。以及崇拜後會友私下交通的情況較普遍。人數冷落的教會仍守著他們固有的崇拜秩序,或著說是他們傳統的崇拜神學。」(p.14)

三、小犬小時不愛禮拜,拒上少契,很難溝通,傷透父母的腦筋。在一次聚會中,神讓他「像看錄影帶似地」(他自述的話)看到一幕幕他得罪父母的情景,當場他就悔改。幾天之後,這小孩變得愛上教會,愛讚美神,愛讀屬靈書籍(最愛讀林鴻信教授的神學論著)。改變之快,更新之深,出乎所求所想。讚美主!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不是坐禮拜,也不是做禮拜 (第 45 期)
福音站s (第 43 期)
電子寵物 (第 42 期)
IQ,EQ,RQ -----聖經怎麼說? (第 38 期)
小組教會簡介 (第 37 期)
美容瘦身 (第 36 期)
飆心s/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5 期 無聊的長老教會? (17-2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5期  1998年  4月 無聊的長老教會? 45
本期主題:無聊的長老教會?
發行日期:1998/4/10
目錄s/
長老教會屬不屬靈?
教會與青年人
牧師的講道為何無聊?
牧師的講道無聊嗎?
不是坐禮拜,也不是做禮拜
從「坐」禮拜到「做」禮拜
劉阿飛傳道小記
網路交友
泰雅族的黥面藝術
信仰、音樂,大自然~~法國作曲大師梅湘
分享與村教會「社區宣教」的理念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憲法的精神
寫給在海外孤單寂寞的你──錯愛篇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蒙恩的故事
一趟不容易的旅途
以運動作為傳福音的教會──談台中杏林教會兒童足球隊
克己與受苦
社區工作對教會事工的挑戰
再談教會對青少年的宣教策略
禮拜無聊嗎?
水煎包三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