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48期 台灣人的心靈寄託 |
|
|
特稿 |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
|
|
關鍵字: |
作者/許承道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義光教會牧師。)
|
|
|
|
※ 以「教會」立場出發 在談「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之前,需要先檢視其推動者──教會的功能。
根據「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1995年8月新編出書的定義,「教會的功能乃是在聖靈指引下,由這個信仰的團契所做出來共同的見証。」(54頁)而在該書1986年版中,有關教會的功能則傳統式的分列為「禮拜、教育、宣揚(傳道)、交誼、服務」(224頁至241頁),將教會的功能就其執行運作的方法來說明。
一般而言,教會將「大專事工」定位在類似「青年團契(T.K.C.)」或學生團契的事工一環內,因此在宣揚之外,期待其對象能夠在教會的空間內或相關活動中有其他的參與──教育、服務、特別是禮拜。這種定位與期待造成教會與大專事工(在大專學生團契出入的青年、大專事工的工作者、大專部部員)之間有一些緊張。
※ 「教會」是什麼? 因此我們回到起點,來看看到底「教會」是什麼?!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論:「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通過愛與受苦,而成功盼望的記號。」
教會的各項事工,都是為了告白如此的信念!通過愛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逼得我們主日禮拜以外的時間,禮拜堂大門深鎖,以免音響視聽設備遭竊、鋼琴桌椅被破壞;「功利主義」逼得傳道人在長執信徒的期待(壓力)下,一切以「增長」為目標;「分別為聖、成為沒有缺點的上帝兒女」,逼得我們信徒努力將教會維持成「汪洋中的孤舟」,不愛社會這片大海的動盪,反正在船上就是「穩當得很」。
這一切好像讓我們離「盼望的記號」很遠。
因為我們將「教會」看為是自己的,努力維持前人所留下的盛況,卻忘了三、五十年前的盛況已經在今日的社會變遷下快被淘汰。
1994年聽到印尼峇里島教會的「芒果神學」。峇里島是觀光聖地,除了觀光客之外,也有印尼人去工作,因此教會常常有人來探望或參加聚會,但一旦要邀請其加入教會時,就流失了。峇里島有許多芒果樹,芒果成熟時,主人很歡迎觀光客自行採食、分享豊收。但是有些觀光客就是不喜歡吃芒果,主人就會邀請這些連芒果樹都不願靠近的人到樹下乘涼、喝茶聊天。因為主人是負責栽種、照顧,而惟有上天讓它長大結果,除了果實可吃之外,上天還讓芒果樹有許多其他功用。
峇里島教會因此大門常開,歡迎來聽信福音(如同那些喜愛吃芒果的人),對於不願意聽耶穌的人,教會想盡辦法使他們在酷熱的旅程中,有納涼的空間與機會。因為教會不是信徒、傳道人所擁有的,教會是上帝的,我們參與在其中,卻只有上帝使教會茁壯,管家們的工作是使教會成為「盼望的記號」。
※ 「T.K.C.」與「長青」 T.K.C.是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特產──青年團契,成員大多數來自教會信徒的家庭,其中有相當比例的大專學生。
長青團契也是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特產──由各地(以中會為主)大專學生中心在各大專院校所組成的「長老教會青年的學生團契」,其成員卻非全部都是長老教會的青年,有的長青團契其長老教會背景的契友甚至不到一半。但,就是因為認同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追求真理的態度、團契聚會內容、輔導契友間相處的人性理性互動(當然有很感性的部分)而加入。
因此當一位大專學生,從小在教會主日學、少年團契長大,成為T.K.C.的一員時,在「小會、長執會、各團契、各項事工」的制式關係中,他的思考、認知,都有一個固定的形態(無所謂好壞)。但是當他參加「長青團契」時,一些過去的包袱漸漸呈現,大多數成員會面臨「打破、重建」的信仰功課。
這種「打破、重建」的功課若在T.K.C.或教會組織、事工中表達出來時,常常被教會看成是紅衛兵式的作風。
基本上,T.K.C.是教會組織中的小大人,就像是家庭中的青年,想要自立卻無法自立於教會組織之外;長青團契則比較沒有「大家長」在盯著,因此在信仰與生活的整體功課上,比較危險(擔心走迷了),卻也因此有機會歷練自由的真諦與代價。
T.K.C.重組織,順服體制,長青世界則講求互相成長,以運動型的事工為主體。分享這兩者的差異不是什麼大道理,只是讓教會在看「大專事工」(目前主打是學生為主的長青團契)時,不把它當成另類T.K.C。
「大專事工」就像在大專校園中做宣教事工,因此是「國內特職差傳」的一環。
※ 宣教導向的大專事工 大專事工是「宣教」工作,卻不是在校園中召集學生加入團契、加入教會的工作,因為「宣教」的反省已然發生。
Mission with people已取代Mission for people,大專事工的功能不在於讓青年學生有團契可參加,而應該是將工作者及契友看成如宣教師一般地差派進入校園中;不是去拯救未信者,而是去分享對生命的體驗。長青團契扮演很重要的這種分享生命之功課,在每個長青團契出入的青年學生,許多人並不是基督徒,但他們在此經驗到另一種生命意義的可能性──分享、打破的生命功課。
因為是「宣教」,因此是著眼在上帝國領域的事工,做宣揚、分享、栽培,而不是站在「教會」、「母會」的立場,專注於信徒增長與否的計算。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富教會與窮教會---主內肢體的互助如何可能 (第 117 期)
|
.最後的演講——最不可思議的恩典 (第 110 期)
|
.新鮮人、新生命 (第 90 期)
|
.為自己出征 (第 86 期)
|
.成為傳揚的天使 (第 70 期)
|
.牧會關顧中的性教育事工 (第 64 期)
|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第 48 期)
|
.週休二日的分享:牧者篇:牧師的休閒生活 (第 47 期)
|
.一趟不容易的旅途 (第 45 期)
|
.社區事工外一章──「那位管會堂的鄰居」 (第 44 期)
|
.基督徒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嗎? (第 40 期)
|
.牧會與EQ (第 38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