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70期 媒體與信仰 |
|
|
本期主題 |
從基督徒觀點看台灣媒體 |
|
|
關鍵字: |
作者/徐佳韻
(台大政治系畢業,現任職台視新聞部)
|
|
|
|
近十年來台灣媒體百家爭鳴,好不熱鬧。但在媒體環境看似自由解放的同時,卻也無法不注意到,台灣媒體越來越走樣的演出,讓不少有識之士大嘆,台灣媒體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如果要看清台灣媒體的問題出在哪裡?應先了解現代媒體的本質究竟為何。
※ 媒體的特質 首先,就「硬體」來說。現代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如衛星電視,有線電視,電腦網路),都是最新的資訊科技產物。有能力使用並掌握這些科技者,就掌握了媒體。所謂能力,可分為知識與財力。前者指媒體專業知識,只要透過教育並不難取得。但後者,金錢就並非一般人可為。經營媒體所費不貲,除了龐大人事費用外,昂貴的機器設備更須有足夠資金為後盾,這也是為何大部分主流媒體,為財團所掌控壟斷之故。(如東森電視為力霸集團所有,中天電視為象山集團。不僅台灣媒體如此,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的例子亦是,如著名的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其母公司「時代華納Time Warner」是一龐大媒體帝國,旗下還擁有時代雜誌,迪士尼電影公司等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 生意人在商言商,財團經營媒體的做法與經營一般企業無異,將媒體視為商品,賺錢的工具。在此情況下,我們如何能期待,媒體發揮其社會公器之良心?
再就「軟體」來看,即媒體提供的資訊。傳播學者認為,媒體資訊有幾項特質註:
一是規格化。大眾傳播媒體的資訊,通常是文化生產線大量製作下的產物,有規格化的模式,會排除現實世界中特殊,差異的某些「不合規格」資訊,以求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共同需求。
二是速成和無常性。媒體(特別是電視)提供的是一種速成的經驗,而且經常是不斷變動,沒有連貫,非常態性,東拼西湊而來的綜合資訊。閱聽者長期接受這種資訊的洗禮,不僅容易產生對時間的不正確感,變得難以適應現實世界的正常運作秩序;也無法認知到整體社會的全貌,形成偏離的社會觀。
三是單向性。媒體和閱聽者之間欠缺雙向溝通的管道,閱聽者往往只是單向被動的接受媒體傳播的資訊。
四是間接性。媒體提供的是間接的替代經驗,即所謂的「第二手現實」,卻會帶給閱聽者以為是自己親身經驗的幻覺,長期下來,麻痺人類直接經驗的敏銳感受能力。學者認為,媒體固然使人類經驗到更多、更快,更廣的資訊,但上述幾項特質顯示,媒體終究無法與「真實」畫上等號,媒體並不等於現實世界的全部,此乃許多現代人不自覺所犯的通病。
※ 從基督徒觀點看台灣媒體 馬太福音二十四章14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纔來到。」這節經文透露一個訊息,基督教可能是最早體認到傳播重要性的宗教。傳播,用信仰字眼來說就是傳福音,是基督信仰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不過直到一百多年前,人們可能還難以想像,除了靠使徒一步一腳印,親身力行外,還有別的方法將福音廣傳普天下。但隨著各種傳播媒體的興起,在廿一世紀的今天,人類真的很可能藉由文字、廣播、電視、網路的資訊傳遞,讓福音得以廣傳,達到對萬民作見證的事實。然而在現實運作上,教會文化與媒體文化存有相當大差異,甚至在某些方面根本完全對立。
從信仰的觀點來看,媒體負有特殊的責任,他的存在是為公共福祉服務,為生命真理作見證。不過,當前台灣媒體為少數財閥掌控的事實,卻使它淪為少數人滿足一己私的工具,不論是為了物質金錢還是意識型態之目的。公器私用的情況層出不窮。基督信仰期待媒體所提供的是符合真理、自由,公義和負責任的資訊,有助於提昇人性和尊嚴。不過,大部分時候,媒體提供的是八卦,膚淺,偏頗的言論和資訊,媒體成為如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所言,一股讓台灣向下沉淪的力量。
※ 教會和媒體攜手 不過在了解媒體之本質與問題後,我們還是得承認,媒體對台灣社會異常強烈的影響力。教會不能只有批判,卻逃避與其互動。善用媒體工具傳揚福音,是基督給我們的一項大使命。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9年天主教世界大眾傳播日文告所言,媒體其實可以成為「追尋天父者的好伴侶」。我們應以「追憶的教會文化來補救短暫的媒體文化,使之不致成為一種破壞希望的健忘;媒體也可以幫助教會宣揚歷久彌新的福音。智慧的教會文化能補救情報的媒體文化,使之不成為毫無意義的事件之累積;媒體則可幫助教會對不斷冒出的一連串新知識和事件保持警覺。以喜樂的教會文化來補救消遣的媒體文化,使其不致逃避真理與責任;媒體也可幫助教會更懂得以吸引人的方式與人溝通。」
我們期待的是,一個能和教會攜手的媒體世界,它提供值得回憶的消息,含有智慧的資訊,和充滿喜樂的娛樂。讓媒體成為每個人,包括基督徒在內的好夥伴。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從基督徒觀點看台灣媒體 (第 70 期)
|
.台灣大哥大? (第 50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