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1期 大專工作與地方教會 |
|
|
本期主題 |
大專工作的伙伴——教會 |
|
|
關鍵字: |
作者/陳宇碩
(長榮大學校牧)
|
|
|
|
楔子 「牧師,你們學校的學生都不來我們教會作禮拜,那麼近也都不來!」學校附近教會的一位長老曾經這樣對我說。
是啊!這麼近也都不願去這教會聚會,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也還聽過另外的情況,那是大專工作者辛苦的到各教會請安,並為大專事工募款。在聯絡中發現,有的在大學附近的教會似乎不是很歡迎,為大專工作的奉獻也比較不熱烈,甚至比別的教會少。大專工作者還聽到該教會有人私下跟他說:「你應該叫學生都來我們這裡作禮拜,順便幫忙教主日學,這樣奉獻才會多一點。」
還有一次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我在星期三晚上接到這樣的電話:「牧師,這主日禮拜後我們要請你們學校團契的學生午餐,請你邀他們盡量來參加。」是另一位長老打來的。
星期四晚上,我在學生的團契報告這件事,請他們盡量參加。然而,孩子們顯然另有打算,主日時只到了一個。
這教會多麼期待外地來的學生可以加入,甚至成為青年團契的一員、主日學的老師,因此用心安排聚餐、關懷,學生卻依然寧願騎機車三、四十分鐘,到別的教會聚會、服事。
大專工作者常常感嘆,地方教會對大專工作的支持未如預期;而大專附近的教會卻又覺得,大專學生的動向不易捉摸,主動關心的成效未如預期,對教會事工沒有實質幫助。
地方教會與事工機構 其實,地方教會與事工機構在上帝國的拓展中,本來就有不同的角色。地方教會以所處的社區為中心,進行敬拜、宣教、服務、教育、交誼等事工,可統稱為教會的牧養工作。事工機構則以所擬定的事工方向為主,凝聚教會資源,運用專職人員進行該項事工的推展。因此,大部分的教會都能自給自足,信徒形成具有內聚力的團體,並發展出各種次團體(團契、主日學、聖歌隊、敬拜團等),運用教會所有的各項資源,在教會所在的地區,進行各項福音、關懷、服務、教育等工作。而事工機構除具有事業性質的醫院、學校以外,大部分均仰賴中、總會的補助及各地方教會信徒的奉獻,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進行其特定的事工。
因此,在地方教會與事工機構之間,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對比,那就是地方教會經濟穩定,甚至有許多盈餘;而事工機構卻是花錢的單位,常常跟教會伸手要錢。並且,事工機構因經濟因素無法多聘用人員,同時,工作者還要為經費的需求,奔波於各教會之中募款。教會與機構之間的情況,常會造成許多緊張與誤解。本文一開始所引述的情況,不斷地在教會與機構(大專中心)之間上演,形成彼此的心結。有的教會在傾聽大專事工的難處時,答允提供經費的協助,但常會附帶條件,要求大專工作者在該教會同時擔任類似副牧的角色,造成大專工作者的尷尬或困擾。
當然,這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大專工作機構與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究竟應該如何定位,才能對彼此有相輔相成、兩蒙其利的效果,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伙伴教會 站在上帝國整體的觀點,地方教會與事工機構的關係,應該是伙伴之間的關係,在宣教與牧養事工上,成為密切的伙伴,為上帝國多多得人。大專工作機構與教會之間也是一樣,架構起伙伴關係,一起為福音而爭戰。
這種伙伴關係在大專學校附近的地方教會與大專中心之間,應該更為密切。換句話說,每個大專中心與在各大專附近的教會,應該同心為大專福音工作建立服事的團隊:大專中心伸入校園內去帶學生,教會成為大專中心的後盾,並接納大專學生進入教會。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合作上常會出現杆格的現象,而無法成事,演變成各做各的,甚至各帶各自的大專團契而無法合作。我一直認為,大專學校附近的教會,就是大專學生中心的伙伴教會。這些教會若願意配合大專中心的規畫,提供事工的必要支援,不以表面上的成果(如增加多少主日禮拜人數,或多少大專生來幫忙教主日學等)為目的,而能只是單純的關懷學生、接納學生;另一方面,大專中心也鼓勵學生進入教會,不但守主日禮拜,並就能力所及參與教會的事工,則教會將成為大專工作的好伙伴,讓教會與大專工作兩蒙其利。
如何建立伙伴教會 要怎麼建立伙伴教會的關係呢?我覺得大專中心在這方面應該要主動些。首先要分析客觀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
1.教會與學校之間距離的遠近。一般而言,離學校越近的教會越有地利之便,也越有可能成為大專工作的伙伴教會。
2.教會中有哪些人在該大專學校任職?通常會有幾位該校的教師會在附近教會聚會,甚至擔任長執,這些人是大專工作潛在的人力資源。 3.教會中有那些事工需要人力的支援?這常是可以帶大專學生進入教會的切入點,讓學生因而與教會中的人熟悉,而較容易認同該教會。 4.教會對於大專工作的認知與支持度如何?認同度較高者當然較易成為伙伴教會,認同度或認知情況不足者,就要看大專中心的努力了。
因此,大專中心的工作者須要多費心力,去拜訪這些有可能成為夥伴的教會的牧者、長執、信徒,不要只有紀念主日才去。平時多著力於與他們建立關係,收集在大專學校任教的該教會信途的資料,建立彼此的關係,邀請他們出來擔任輔導或關懷者。這樣,建立以該教會牧長、信徒為中心的團契輔導團,用團隊來帶團契,而不是由大專中心單打獨鬥,教會自然成為大專工作的伙伴教會;學生也因為團契的輔導大多數在該教會,很自然的較容易認同該教會,而成為該教會的成員,甚至積極參與教會的服事,學生也能得到成長。同時,這個輔導團隊的建立,可以大大減低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在輔導人力上的缺乏。因為,一個大專學生中心底下,常有好幾個大專團契,需要許多輔導的參與。若能與地方教會配合建立輔導團隊,則大專工作者的角色將成為掌舵者、整合者,而不再是個不停奔波於各團契之間的大超人(超級大忙人)。
另一方面,要成為大專工作伙伴的教會,應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認知,也不能是即興式的關懷,而是應該配合大專工作者的規畫,有計畫的投入大專事工。因為,大專學生通常是外地來的,即使能加入該教會,甚至參與服事,終究是要離開的;而且學生並沒有多少經濟能力,關心大專學生工作,不可能?教會增加多少收入,反而會消耗教會部分的資源。若教會太過於看中成效或眼前效益,將會大失所望。但是,教會若能配合大專事工的推動,完全站在關懷學生、提供學生一個成長與服事的空間的立足點上,無條件的接納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也體會到教會是個溫暖的家,教會就會成為學生愛去的地方,也是大專工作的好伙伴。當然,教會也會在無形中,得到不少的人力資源,而更加有活力。
結語 本文所敘述的模式,不是一個不實際的空中樓閣,而是我在地方教會牧會時曾經實行過的模式。現在,我雖然已經離開該教會將近八年,但教會仍然維持關心大專學生福音工作的傳統,讓許多學生受益。我深信,大專工作的最佳伙伴就是教會,而大專學生若受到良好的關懷與造就,畢業後投入社會工作,也參與各地方教會的服事,將成為教會的中堅,全台教會都受益。就上帝國的觀點而言,這是榮神益人的美事,值得地方教會與大專工作機構建立團隊,同心來推動!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我們都有可能會不方便! (第 196 期)
|
.Thiàⁿ-sioh Lán Tâi-oân 疼惜咱台灣 (第 181 期)
|
.白話字滄桑 (第 125 期)
|
.經驗談:從舊聖詩到新聖詩 (第 123 期)
|
.吃飯前為什麼要禱告呢? (第 96 期)
|
.大專工作的伙伴——教會 (第 81 期)
|
.校牧都在做什麼? (第 76 期)
|
.基督教大學內應設教會嗎? (第 76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