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4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字級調整:

感情.婚姻
尋找就尋見?——淺談擇偶之道
關鍵字:
作者/林鴻達 (玉山神學院教會社會工作系系主任)
  芳美在大學期間嚐試交過兩三個男朋友,不過都在幾個月後覺得不適合而自然分手。大學畢業後,芳美一方面忙碌於有挑戰性的工作,一方面也繼續留意身邊可能的對象,只是在眾多可能者中,不知誰才會是速配的那一位?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而青春的歲月卻也在不知不覺間悄悄溜逝。

  在今日台灣社會,有不少像芳美這樣的適婚男女有擇偶上的難題,似乎機會很多,可是又不知如何選擇與進行,有些人為了工作或深造,暫且不去費心,但等到有意積極面對時,才警覺自己可能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以筆者之見,人生重要的事很多,而擇偶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大事,因為這位伴侶可能相伴數十年,像一個正確的信仰一樣,對人生與生活各方面都有重大影響,所以未婚青年值得花心力來瞭解擇偶之道。但願本文對正在擇偶中的青年朋友們能有點幫助。

一、WHY——為何要擇偶?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擇偶本是天經地義、不必害羞的事,其中有內在的需求,也有社會的期待。《聖經》〈創世記〉中,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需要有個配偶幫助他。照經文來看,指出男人獨居不是一個理想狀態,需要一個女人來幫助他。由此推想我們後代的男女,男人是用一個尋找幫助者的心態來擇偶,而女人則是尋找一位值得他幫助的對象。當然,在今日兩性平權的時代,夫妻是互相幫助、互相配合的,不一定以誰為主,重要的是在夫妻相伴互助中,兩個人同得益處,這是上帝對人類良善的旨意。但並不是說不結婚就不合上帝旨意,像耶穌也沒結婚,以使徒保羅領受的啟示也覺得獨身很好;無論如何,可以滿足於獨身生活者,最好是具有獨身的恩賜或經過一定程度的操練,否則並不是每個人都很能適應獨身生活。其實,要過有品質的雙身生活,一樣需要恩賜,一樣需要操練。

一般而言,大多數的男女還是需要有伴侶,以滿足身心靈和家庭的需要,這其中有上帝的恩典,有人生最豐富的美好經驗,值得努力追尋。雖然婚姻生活必然充滿許多危機和挑戰,但不要因而畏縮、輕易放棄。甘與苦常是一體兩面,如果我們常在上帝的愛和兩人的愛裡面,是可以沒有懼怕,可以一起同甘共苦、一同體會人生。

二、WHAT——要找什麼樣的對象?
  如果覺得自己是可能結婚的,那麼在芸芸眾生中,該去尋找什麼樣的對象呢?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特別在今日如此多元化的世界,人與人的差異性、自主性增加,要找到能完全配合的人,並不容易。我們常教人擇偶時要睜大眼睛,要把對方看清楚才談感情,這是沒有錯,可是我們不要用顯微鏡來精挑細選,因為世上實在是沒有完全人,我們只能期待重要條件符合,以及大原則、大方向的配合,其他的小差異、小摩擦,只要不會帶來嚴重的影響,就可以努力調適看看。如果一下子因為某些感覺不對就封殺對方,不給對方機會,也可能變成不給自己機會。其實很多夫妻都知道,有很多彼此的缺點都在婚後才慢慢發現,需要在婚後繼續互相調適。有些婚前看來很適合的,婚後卻不一定適合,因此有些婚前看來好像不合我意,並不代表此人一定不適合,因為人一時的見解往往有盲點,應保留一些可選擇的空間,試著與可能的對象見面、交談、增進了解之後,再做要不要深入交往的決定。

  通常在擇偶時,我們心中都有理想伴侶的形象,根據這形象去眾人中尋覓,這是有需要的,擇偶時一定要有條件,因為是牽涉一生之久的重要決定,但要分清楚何者是必要條件,何者是次要條件。如果是外貌、身材、家世、學歷、職業、收入等這些外在條件是屬於次要條件,不要過度在意(人常看外貌,上帝是看內心)。最必要的條件是信仰與人格這些內在條件,就是這個人對基督信仰有確實相信否?或確實能接納否?這個人有誠信否?能忠勤負責否?這種品格條件是持續一生對婚姻品質有重要影響的特質,不能不看重。而如果外在條件稍不如理想,隨著瞭解與情感的增加,在意的程度也會降低,因此最好不要一開始就以外在條件做決定,免得扼殺彼此的機會。

三、WHEN——什麼時候開始找?
  擇偶與結婚有適合的年齡,太早結婚不好,因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衝動,還不會照顧對方。太晚結婚也不好,因心智、個性漸固著,較不易與配偶互相調適。近些年來晚婚趨勢明顯,但最好不要拖太晚,一般的適婚年齡:女性約二十二至三十歲,男性約二十五至三十四歲,在預定結婚年齡前兩年,應更積極的預備自己,禱告、尋求,並希望經歷一年以上的交往,有足夠且深入的瞭解後再結婚。

  如已過適婚年齡,仍有意擇偶,需要保持自己有年輕的身心,有彈性的性格,使自己能去適應另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因為人的性格與行為習慣真的是會愈老愈固著,愈缺乏可協調性,因此最好不要太晚開始交往。無論如何,任何人想過雙身的生活,勢必要經過一些調整的過程,要有委身、願意為對方改變自己的心理預備,否則男女之間很容易有「相愛容易相處難」的感覺。

四、WHERE——去哪裡找?
  有些適婚者在所處環境中並無適當對象,勢必得往外接觸、尋找。若期待某種對象,那麼就要往所期待的對象容易出現的地方去,增加相遇的機會。要找基督徒要在教會、團契找;要找未來的牧師要在神學院找;愛運動的要去球場;愛爬山的要去登山社;喜愛服務的要去當志工,先要能接近,才有可能彼此注意到,進而日久生情。當年學社工的筆者與學教育的妻子,不同學校又不同教會,也是因著先後到宇宙光輔導中心受訓擔任輔導志工,才有機緣認識與交往。不要太期待那種在路上突然相撞,或正好在火車、飛機鄰座的機緣,大部分人的擇偶需要在團體中先有些認識,才慢慢深入,這也是比較安穩的做法。如果實在缺乏認識異性的機會,透過關心的親友來介紹也是個很好的方式。

五、HOW——怎麼找?
  擇偶既是重要大事,充分的禱告不可少,將自己所要的告訴上帝,同時也接受上帝的修正與帶領。平時能自我探索與成長,更瞭解自己,也才更瞭解自己需要什樣伴侶。有親友關心則大方相談,讓對方瞭解我的期待,也為我留意可能合適的對象,畢竟我們自己所能接觸的人是有限的,有人為我們增加眼目總是有好處的。

  當心中有特定對象後,繼續禱告、觀察,有機會的話須製造一對一交談的機會,以繼續增加瞭解。若心中感動持續,環境與時機合宜,則不分男女應勇於向對方表示深交的意願,男生可明朗大方一點,女生可含蓄內斂一點。表示後願意承擔後果,勿患得患失。若嘗試結果不利,不要氣餒,做些檢討,並再接再厲,可對同一位繼續努力或換另一位重新開始。(失敗為成功之母,不嚐試則根本與成功無緣)。當年筆者與女友學業完成後,一個在台北,一個回台東,再加上一些因素影響,也曾考慮分手,但筆者確認女友值得交往,就繼續努力,甚至將自己的職務由台北請調到台東,使空間接近後終於挽回劣勢,沒多久就訂婚了,當然這過程需要很大的愛情動力。若心中有受傷或沮喪的感覺,先向上帝求安慰,也可向好友傾訴,等心情平穩後再重新開始。

六、WHO——誰才是上帝所預備的那一位?
  當我們與某特定對象交往後,怎麼知道他會不會是上帝所預備的那一位?一般而言會經過三個階段:

(一)越看越順眼——也許不是一見鍾情,但越看越熟悉、習慣,上帝應該不會安排一位讓我們看得很不順眼的人做我們的終身伴侶。看得順眼不只指外貌,還包括各種外在、背景條件不會相差太多,這樣子比較容易彼此適應。
  
(二)越談越談得來——在一起時兩人是自然、愉悅的,似乎不用很費力去尋找話題,而談起話來發現價值觀頗相近,在談話中彼此得到支持與滿足。
  
(三)越相處越處得來——兩人相處時,在待人處世的態度和做法頗能配合,也願意在生涯發展上互相配合,願意為對方的需要來考量。

  若這樣的經驗和感動是雙方面的,在禱告中也覺得平安喜樂,那麼就可以進一步討論婚嫁的可能性。若感動非雙方面,或有一方配合意願不足,不要刻意勉強。愛情與婚姻是那樣的美好,但最美的部分就在於不勉強,要等對方自己情願。雖然這個等候的過程有點難熬,但是任何一種果子的成熟都是需要時間的。

結語:
  擇偶本非易事,但亦非難如登天,若在觀念、做法上稍作調整,許多看來不太可能的對象也有可能改變觀感與結果,於是真的是尋找就可以尋見適合的伴侶。無論如何,擇偶需要花心力,需要禱告,需要預備自己,並且自己願意為了對方做某些改變(委身),才能從單身進入雙身,去體會上帝在婚姻裡面要賞賜給人的恩典。祝福讀者中的適婚青年早日尋找就尋見,與上帝所預備的那一位相遇,並發展一生的戀情。
同作者相關文章:
尋找就尋見?——淺談擇偶之道 (第 84 期)
爭吵中的學習 (第 76 期)
心事講出來-青年常見的交友問題 (第 74 期)
不可忽略的大事--青年人的婚前準備 (第 7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4 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44-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4期  2004年  10月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84
本期主題: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發行日期:2004/10/10
編者的話
目錄s/
語言、文化、意識型態
信仰與語言
教會母語教育的危機與展望
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
長老教會的母語立場
變與不變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蔡培火的信心與憂慮
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
一間沒有圍牆的教會
聖詩中的噶哈巫祭歌
淺談「生態神學」
尋找就尋見?——淺談擇偶之道
慎終追遠 畏天敬祖:一個含糊的字眼——「祖靈崇拜」
走出陰影
安息日的行程表
我們愛,因為上帝愛我們──蘭嶼第一位居家護理師張淑蘭
每個海洋人的心中都有一艘理想的船——記艋舺教會暑期青年福音隊於西嶼
霧社事件述評
從務實的教學提升大學的教育品質
夏令營與我
東海長青在集集
天平上的兩端——執照考試與真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