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4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一間沒有圍牆的教會
關鍵字:
作者/蕭瑞巧 (台南縣林子內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九年前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受派分發到嘉義中會林子內教會。這是一間非常典型的鄉下教會,走進村莊時光彷彿倒退了二、三十年,眼前見到的是古老的房舍、臉上佈滿皺紋的老人,以及打著赤腳滿身塵土的小孩。這是一個純樸又保守的村莊,教會從1963年在這裡開始設立,也許是大家都過於保守,所以長久以來福音一直被停留在教會裡面。村民不敢進入教會,教會與社區居民也沒有機會接觸。我們雖然在同一個村莊裡面居住,似乎不太陌生,但又缺少了彼此的瞭解與溝通。

愛鄰如己
  〈馬太福音〉22章37-39節說:「耶穌說:『你要全心、全情、全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第一條最重要的誡命。第二條也一樣重要:『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是上帝的誡命,也是基督徒的使命與責任:「愛上帝與愛人一樣重要。」過去我們只懂得愛上帝,為了保護上帝的教會不被毀壞、為了維持教會的莊嚴與神聖,我們將講台設計得高高的、將圍牆蓋得堅固不可攀、將大門深鎖不准閒雜人等進入這塊聖地!這是我們愛上帝與愛他的教會最保險的作法。但是我們卻忘了愛上帝的同時,我們也要愛我們的鄰舍、接納我們的鄰舍、相信我們的鄰舍。接納他們進入教會、相信當他們進入教會時帶來的是祝福而非毀壞。

  1998年我們得到一個非常寶貴的機會,可以將教會轉型成為社區的中心,我們提供了五十坪的土地興建社區生活館,這裡面有圖書室、辦公室、一間活動教室和會議室、兩間地板教室等。整棟建築物完工後,我將它取名為「社區生活館」,這裡沒有高高的圍牆,也沒有深鎖的大門;這是一個開放的地方,一間歡迎大家進入的教會。

  我們將教會的大門打開,慢慢的學習如何在教會以外的地方去施行上帝愛的誡命,我們真的期待每一位基督徒可以成為百分之百的基督徒,我們期待不只懂得愛上帝和他的教會,更能實際的去愛我們的鄰舍。

老人識字與青少年音樂事工
  林子內教會自從1998年決意將教會轉型,1999年將教會的圍牆與大門拆毀後,我們致力於社區的宣教事工,為社區的老人舉辦「老人識字班」,兩個月前我們將這個識字班轉型為「教會松年團契的預備班」,期待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帶領社區老人進入教會。

  另一個從2000年就開始的事工是「社區音樂培養班」,林子內這個社區位處於白河水庫下的一個小小村落,可能因為地緣與交通的關係(南94線的盡頭、沒有公車、沒有超商,大部分的村民出入全靠腳踏車與機車),這裡的小孩除了上學外,極少有其他的學習機會,在許多方面他們真的落後同年齡的小孩許多,此地的國小校長曾經對我說:「牧師,我們可能要想想辦法來幫助林子內的小朋友,因為他們在學校整體的表現是最不理想的!」在追究原因之後我們發現,這裡的小孩因為某些家庭因素,使得他們的自信心微弱,對自己沒有什麼信心,相對地,在課業學習與生活上也不會有太多的努力。為了重建他們的自信心,教會決定從音樂開始。

  這乃因先前教會有過一個例子,一位國小五年級的單親小朋友,因為缺乏被關愛與鼓勵,在學校的功課表現並不理想,但這位小朋友非常喜歡音樂,於是我們開始鼓勵他學習鋼琴與長笛。這位小孩進入國中後,因為全班都知道他會彈琴,甚至全校都知道有一位長得高高的男孩會彈琴,讓這位小男孩覺得非常的光榮與驕傲,為了保持這份光榮與驕傲,這位男孩開始認真讀書,順利保送進入所期待的學校,爾後進入台南神學院就讀音樂系。因為有這樣的經驗與看見,2000年社區生活館落成後,我們正式舉辦「音樂培養班」,成果漸漸出現了,教會與社區處處充滿音樂聲,每個小朋友都有他們自己喜歡的樂器與練習時間。也因這樣的培養過程,使得教會的敬拜與讚美方式更豐富,青年與小朋友有機會在主日禮拜中學習服事與敬拜,教會禮拜年齡層也越來越廣(不再清一色是老人)。

外籍配偶與單親子女的關懷事工
  除了老人、青少年及小朋友的關懷外,我們看到了外籍配偶與單親家庭的問題與需要。從內政部的統計資料裡,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個問題在台灣社會中有逐漸成長的趨勢,目前除了政府機關應當積極重視外,筆者認為教會更應關心這些問題,進而積極投入其關懷工作。內政部九二年的統計報告指出,新郎為外籍及大陸地區者佔3.4%,新娘為外籍及大陸地區者佔28.0%;外籍與大陸新娘主要來自大陸地區佔64.8%及東南亞地區佔34.3%。若按結婚的對數作比較:九二年結婚對數較九一年減少二七八對,其中本國籍新郎及新娘分別減少一千七百二十六人及三千八百三十五人,大陸(含港澳)新郎及新娘分別增加一千二百九十五人及三千五百八十六人,而外籍新郎及新娘分別增加一五三人及減少二十九人。從以上的數據來看,讓我們不得不憂心,台灣未來五年或十年後將衍生出的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

  「道德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以何共存?「蒙恩人與患難的社會」又當以何共生?這是我們這群蒙恩的人所當深深思考與積極回應的問題,林子內教會雖然小,我們的力量有限,但我們願意在這重要的歷史時刻中抓住宣揚福音,展現「上帝愛世人」的真理,於是我們積極投入外籍配偶與單親子女的關懷事工,通過我們小小的關懷,看見小孩的功課進步,看見阿公阿媽臉上的欣慰與信任,看見一雙雙無助的眼神漸漸地浮現希望,以及那種對生命的期待與盼望。

  〈馬太福音〉25章41-46節:「王要對在他左邊的人說:『走開!受上帝詛咒的人哪,你們離開我吧!進到那為魔鬼和他的爪牙所預備永不熄滅的火裡去!因為我餓了,你們沒給我吃,渴了,你們沒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沒收留我;赤身露體,你們沒給我喝;我害病或坐牢,你們沒照顧我。』這時候,他們要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看到你飢餓,或口渴,或流落異鄉,或赤身露體,或害病,或坐牢,而竟沒幫助你呢?』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訴你們,既然你們沒為最微小的一人做,就是沒為我做。』這樣的人要受永遠的刑罰。至於那些義人,他們會得到永恆的生命。」我們深知自己的力量微小、自己的智慧有限、自己的才能不足,但我們依然願意將這小小的力量、才能與智慧,奉獻在上帝福音的工作上,專心等候上帝的美麗臨到這塊土地上。

結語
  深信每一間教會一開始決定在某個社區建立,她起初的用意不就是希望能夠針對這個社區裡的人傳揚上帝的福音嗎?教會一開始設定的方向與目標應該是向社區的人宣教,而非鞏固教會內部的財產與權威,可惜的是,許多的教會真正被設立於某個社區之後,似乎漸漸忘記了這一個起初的大使命,反將(有形與無形的)圍牆築得高高的,將大門關得緊緊的?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會須要思考與反省的問題很多,須要調整與改變的宣教方法更不能少,不然我們只能每次都停留在口才的辯論、邏輯的推演、堂皇的宣教研討會中!這樣只能暫時安慰一下我們信仰的良知,只能演一場「宣教秀」罷了!

  林子內教會是一間願意不斷學習與進步的教會,我們認真的在每一次的服事中體驗上帝的恩典與祝福,在每一個失敗與前進中尋求上帝的旨意,在每一次的爭論與分享中看見上帝所交給我們的使命與責任。我們清楚知道並體驗著「這不是一條易路,不是一條平坦寬闊的大道,路中充滿荊棘與猛獸、攻擊與毀謗,但我們願意為神而堅強的站立,求上帝幫助我們有足夠的信仰勇氣站立得穩,有足夠的智慧明辨神意,有足夠的信心走在他所喜悅的道路上。」期待大家一同為我們禱告,為我們加油,並成為我們屬靈的同工。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一間沒有圍牆的教會 (第 8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4 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32-3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4期  2004年  10月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84
本期主題: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發行日期:2004/10/10
編者的話
目錄s/
語言、文化、意識型態
信仰與語言
教會母語教育的危機與展望
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
長老教會的母語立場
變與不變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蔡培火的信心與憂慮
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
一間沒有圍牆的教會
聖詩中的噶哈巫祭歌
淺談「生態神學」
尋找就尋見?——淺談擇偶之道
慎終追遠 畏天敬祖:一個含糊的字眼——「祖靈崇拜」
走出陰影
安息日的行程表
我們愛,因為上帝愛我們──蘭嶼第一位居家護理師張淑蘭
每個海洋人的心中都有一艘理想的船——記艋舺教會暑期青年福音隊於西嶼
霧社事件述評
從務實的教學提升大學的教育品質
夏令營與我
東海長青在集集
天平上的兩端——執照考試與真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