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1期 台不台有關係
字級調整: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關鍵字:
  「老師,他是台客!」受到今夏媒體大談台客議題的影響,年輕族群也對號入座,指稱那些在群體中不搭調的成員為「台客」。這當中有對非我族類的鄙夷、排擠,也下意識地顯露時下年輕人對「台客」的認知,顯然有貶低的意味。

  到底基督徒要如何來看這一波的台客熱?它是否已像台灣社會其他流行用語般地退燒了?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民為何要被稱為「台客」?本期《新使者》以「台不台有關係」,邀請不同立場的作者為「台客」做多樣論述,希望藉此讓大家更瞭解為何許多本土社團極力反對「台客」的用詞,又為何本土味濃厚的藝人卻竭力要翻轉「台客」的負面印象。

  首篇主題文稿請李信仁兄寫〈台客文化面面觀〉,解析今年台客熱之發展脈絡,並針對部分媒體和有心人士有意識地操弄「台客」用語,點出台灣人民對自己身分認同的重要性。第二篇由曾韋禛兄寫〈我很『台』,不是『客』——台客的歷史淵源與現象,台客用詞的反省〉。綜觀過去特定族群挾族群、社會階級的雙重優勢,以「土台客」蔑視基層的台灣民眾,今日台灣本土意識抬頭,人民應拒絕使用這種歧視性的字眼。

  第三篇由對「台客」持正面看法的朱約信兄所寫〈「台客」的信仰反省〉。他以自己的多重身分和認同,認為即便「基督徒」、「台獨」、「台客」等指稱都曾被污名化,他還是要努力地奮戰和繼續使用。接下來兩篇由黃琬婷姐和卓聖育兄以青年的角度書寫,文中提醒大家,那些說別人是「俗」的人,其實是優越感作祟,無法包容「異己」。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去認同台灣這塊土地上的風土民情,以台灣為榮。至於張立夫牧師所寫的〈PCT台不台?〉,以母語的推行為例,呼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應把握改變的契機,重新把台灣意識和認同發揚光大。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由周馥儀姐介紹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的舞蹈與人生。面對先生被驅逐出境、自己和哥哥坐黑牢的白色恐怖年代,她用舞蹈、用信仰表露對生命的期盼,也為台灣舞蹈界留下璀璨的扉頁。「文化.藝術」由長期投入文史工作的蘇文魁老師執筆,指出長老教會過去以宣教、醫療和教育服務台灣人民,和台灣有特殊的歷史關連,因此,文史工作成為當今教會最具實力和潛力去發展的事工。而在「神學淺說」中王崇堯牧師也強調,重新建構台灣的節慶故事,將導引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基督徒也可轉化這些素材,成為信仰反省和神學上的思考。

「網路禮拜算不算做禮拜?」上網做禮拜,提供一些不克前往教會的人一種親近上帝的機會,但卻少了肢體上的交通,也容易變得「隨便」,胡忠銘牧師將為您「解惑」。若讀者有不同的經驗,或您有其他的信仰問題,歡迎告知,本刊將邀請專家為您解答。本期尚有許多篇佳作,包括教會和個人的信仰見證、部落格和同性戀議題的討論,以及延續上期教派之間聯合的可能性、大專工作如何突破等,期待您細細咀嚼,並歡迎來函回應。

  最後,關於上期本刊的贈書活動,引起各地讀者的熱烈迴響,也感謝作者的慷慨解囊。為了讓本刊往後的編排更貼近讀者,本期附有「讀者問卷調查表」,請記得填寫。凡回函者,將獲贈本社即將出版的新書,以表我們誠摯的感謝。
同作者相關文章: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1 期 台不台有關係 (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1期  2005年  12月 台不台有關係 91
本期主題:台不台有關係
發行日期:2005/1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台客文化面面觀
我很「台」,不是「客」:台客的歷史淵源與現象,台客用詞的反省
「台客」的信仰反省
台客,有那麼嚴重嗎?——長青團契話「台」
以台為榮
PCT台不台?
以期盼面對苦難的年代——記蔡瑞月的舞蹈與人生
從隱密到展現——BLOG-部落格-網誌
文史工作——長老教會最具實力的事工
「文化情境化」到「神學情境化」
美不勝收──史奴櫻教會的社區事工
過得好最重要!
網路禮拜算不算做禮拜?
視而不見的神蹟——馬雅各醫師的活見證
從基督信仰淺談同志議題
教派之間的聯合是可能的嗎?——以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為例
懷抱熱情,迎向未來
信仰之旅
洞察、獻身、突破
讚美飛揚
上帝為我安排的實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