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91期 台不台有關係 |
|
|
解惑之窗 |
網路禮拜算不算做禮拜? |
|
|
關鍵字: |
|
|
|
前言 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只要坐在家裡,透過電腦和視訊設備,便可以和世界接軌。藉此,不但能夠和遠在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見面、聊天、互說鍾情,也可以上網「逛街」,購買到所想要的東西,亦可藉著網路到世界各地「觀光旅遊」,更可收集到所想要的資料,甚至可以前往世上各大教會「做禮拜」。的確,拜科技之賜,以前的神話和夢想,如今,可說已經一一實現,且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網路的無遠弗屆,著實帶給人類相當多的便利。
教會的第五大衝擊——網路禮拜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為了廣傳福音,世上已有許多教會設有自己專屬的網站,而且在其所屬的網站上,儲存著牧者豐富的講道篇和教會的主日禮拜影像,以及各項重要聚會的影片,只要上網點閱,網站裡面所存放的資料,便會立刻呈現,讓人一覽無遺。
藉著網路之便,有不少人因而興起一股網路禮拜的風潮,不再上教堂做禮拜,也不再堅持非得禮拜天上教堂不可,只要心血來潮,打開電腦或電視機,都可做起禮拜來,管它白天或黑夜、禮拜六或禮拜天!有鑑於這樣的風潮,在世界各地逐漸興起,遂而激起了人們對於「網路禮拜算不算做禮拜?」的質疑。
筆者於拙著《禮拜的更新》一書當中曾經說過:二十世紀的基督教會,最為人所樂道和注意的,莫過於「普世合一」、「靈恩運動」、「宣教運動」與「禮拜更新」等四項熱門話題。其中,以「靈恩運動」與「敬拜讚美」對於禮拜所帶來的衝擊最大,也最為直接。1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除了前面四項衝擊之外,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的發達,「網路禮拜」已在無形中,悄悄的成了對基督教會的第五項衝擊。
網路禮拜雖「方便」,卻也會「隨便」 基本上,「網路禮拜」乃是一種可以把他教會的禮拜堂、聖歌隊和講台搬到自己的面前,讓自己在專屬的情況下做禮拜。透過網路的禮拜,人們不但可以從中觀摩到諸多教會的禮拜方式,也可領受到不同牧者、不同型態的信息,亦可聆聽到他教會聖歌隊所唱出的美妙歌聲,更可讓我們學習到眾多教會禮拜的優點和各項功課。
當然,網路禮拜也可為那因工作關係,不克到教會的信徒提供一個禮拜的機會,亦可讓那身體欠安、臥病在床或不良於行及無法外出的人有親近上帝的機會。還有,對於那些內向,不善於人際關係,也不喜在大庭廣眾拋頭露臉的人而言,也算是提供了一種能夠擺脫拘束與彆扭的禮拜空間。
透過網路的禮拜的確較為輕鬆自在,不必像在教堂裡面,必須排排坐的共聚一堂,且得關掉手機、穿戴整齊、還得正經八百的,顯露出端莊的儀態不可。上網參加禮拜,不但不必盛裝打扮,還可以邊吃東西邊禮拜,電話鈴響時,亦可大方的接聽電話。這樣的結果,往往會使得參加網路禮拜的人,出現隨便的態度。
然若過度倚靠網路的結果,史丹佛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奈伊(Norman Nie)曾在研習會中憂心的表示:「人們花在網上的時間越多,他們與真人相處的時間就越少。」這樣的結果,將會導致:「網際網路可能成為降低人類對於社群參與的終極孤立科技,甚至比電視這種科技還要厲害。」2由此端見,若只與網路為伍,專看網路的禮拜,不上教堂做禮拜,勢必會在缺乏肢體的社群關係之互動下,而造成孤立。
針對奈伊教授所提出的論點,任教於慈濟大學的游謙教授則站在人際溝通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說:「雖然能夠自由自在地行使自己意志的人才是完善的溝通主體(subjects),才容易促成『強聯繫』(strong ties),但是在某些狀況下,想要促成溝通的主體因為遭受壓力,而不方便直接行使『強聯繫』,他們可使用某些工具(如紙、筆、化名或電話)來做溝通。雖然這種溝通只能到達『弱聯繫』(weak ties)或『中聯繫』(intermediate ties)關係,但至少溝通仍能繼續進行,不會造成孤立,而在時機成熟時就能促成『強聯繫』。」3
禮拜應當是共同的、互為肢體的 雖無遠弗界的網路禮拜,確實帶來了許多的「方便」,也可在上述學者所提出的「弱聯繫」當中達到一些效果,但就禮拜的角度而言,禮拜若不建立在主耶穌的訓示:「你們要常跟我連結,我就常跟你們連結。要是不跟我連結,你們就不能結出果實,正像枝子不跟葡萄樹連接就不能結果實一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那常跟我連結,而我也常跟他連結的,必定結很多果實;因為沒有我,你們就什麼也不能做。那不跟我連結的人要被扔掉,像枯乾的枝子被扔掉,讓人撿去火裡焚燒。」(約15:4-6)之上,就會如同離開葡萄樹的葡萄,很快的枯乾,無法結出果子。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的禮拜,往往會在沒有群體的互動關係下,無法專心一致,拘謹度也會隨之下降,甚至造成「隨便」,進而失去耶穌所說的:「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約4:24)的意義和精神。
基本上,禮拜除了要顯現出「心靈和真誠」的莊重態度外,互為肢體的共同關係乃不可或缺,耶穌告訴過我們:「……如果有兩個人同心合意地祈求,無論求什麼,我的天父一定為你們成全。因為,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的地方,我就在他們中間。」(太18:19-20)若非如此,只能稱得上是一種自我靈修或默想。
認真說來,觀看網路的禮拜,由於無法身歷其境,只有「坐、看、聽」的份,實無法享受到共同禮拜的意義,禮拜的氣氛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無論是舊約時代的祭壇、會幕、聖殿、會堂之敬拜,還是新約時代的家庭式敬拜,或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政府下,成為合法之後的教堂敬拜,可以說都是一種集體共同式的敬拜。從舊約時代的歷史觀之,屬上帝的百姓若能聚集在聖殿共同敬拜上帝,就是一種祝福的象徵。反之,若聖殿被毀,百姓四散到各地,導致無法共同聚集敬拜時,就是一種上帝的懲罰與詛咒之記號。4
當我們共同禮拜時,我們是從世界被呼召出來的群體,藉著耶穌基督,在信仰深處與上帝相遇,從而對此察覺作出對上帝的回應。端此,敬拜上帝最好的方式,應當是集體的和共同的,意即大家一起來的「共同禮拜」(Corporate Worship)。
結語 網路禮拜算不算做禮拜?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不是絕對的,因這對於身體和各種外在環境因素,而不克前往教會做禮拜的人,「網路禮拜」不失為一種親近上帝的機會。那些可以前往教會做禮拜,藉故不去,寧願「故步自封」、「離群索居」、獨自一人躲在電腦前,用網路做禮拜的人,勢必會失去禮拜的意義。不要忘記,網路禮拜,是因為身體、工作、外出或特殊關係,不克到教會的兄姊,以及便於觀摩與資料的提供所設計的,若可以的話,還是到教會參與禮拜。
網路禮拜得建立在「心靈和真誠」、「互為肢體」、「共同禮拜」的前提下,才能夠展現意義。否則,網路禮拜只會成為一齣靈修性的福音節目罷了。
註: 1.參照胡忠銘著,《禮拜的更新》(台南:人光出版社,2000),頁6。
2.參照游謙撰,〈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同性戀基督徒與網路溝通〉(中央研究院瞿海源教授主持,2002),前言。 3.同上註。
4.John E. Burkhart, Worship, (Philadelphia : Westminster Press,1982), pp42-52.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