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5期 哪兒來那麼多鬼?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我們要跟孩子連上線
關鍵字:
作者/千面人 (教會青年)
  當父母以開放的、孩子般的心靈再次去面對世界時,我們與孩子的距離便拉近了,甚至連上線了。

  網際網路是時下最流行的通訊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影響現今人類生活的一大領域。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彼此溝通的媒介與形態變得多樣化。不過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卻沒有因此變得更好,甚至關係越來越疏遠。曾有友人詢問,如何做好跟孩子的溝通、如何與自家的青少年對話等問題?可見!許多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在於溝通不良,這樣的溝通不良並不因為買手機給孩子使用就會改善,也不見得擁有一台電腦可以上網就解決了。以下筆者將從幾個觀點和自身經驗來分享這些問題,以及改善問題的方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個問題的產生並非一朝一夕突然出現的,換句話說,今日的溝通不良不是現今才發生的。親子關係往往是從原本良好或尚可的狀態,逐漸因一方或雙方疏忽而開始產生溝通上的困難。當孩子行為偏差時,在父母、長輩的眼光裡,總覺得是因為孩子交友不慎、叛逆、無知、不懂事、不聽話……許多背後的因素或忽視去處理的事件所造成的。反觀身為父母、長輩的,好像對這些事的發生都毫無責任似的,以為自己的小孩會變壞絕對是因為外在環境,甚至是別人家的小孩害的,和自己的養育無關。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受影響最深的階段是在家庭,而家庭的父母或長者是影響孩子人格養成的最重要角色。談到這點,每個人都逃避不了自己孩子出問題時所該負的責任,因為真正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父母本身。孩子的行為往往是父母觀念、舉止的「翻版、複製」,如果父母不作調整,孩子就很難改變。今天的問題累積了多久才產生,明天勢必要花同份量的時間來處理它,切記不要期待問題會馬上得到解決,因為你今天的改變,你家的孩子不見得明天就會變成模範生,而是循序漸進,讓自己的改變成為問題解決的開始。

避免雞同鴨講
  在親子關係上,父母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這種障礙包括語言和情緒上的障礙。

  所謂「語言障礙」,並非孩子不能講話或沒有語言表達能力的障礙,而是父母對於孩子時下同儕的通用語(流行詞彙)不熟悉,這包含了生活各種層面的「專有名詞」,如:網咖、RO(網路遊戲簡稱)、上天堂(「天堂」網路遊戲)、哈(台語很喜歡的意思)、上橘子(上遊戲的官方網站)、PK(遊戲對戰)等。這一類的用語若父母能稍做功課,就不難拉近彼此的關係,而另一方面也能瞭解孩子與朋友之間的對話,不至於聽到「霧煞煞」。

  至於情緒障礙,人類因有了情緒上的變化與表達,所以顯得可貴。試想我們的孩子若只會哭、只會笑,或永遠一號表情,那父母就該警覺是否要帶孩子去看醫生了。情緒是上帝給予人類的一個美好禮物,但常人卻不懂得如何管理它,因為我們往往只期待看到自己喜歡的、正面的情緒,而討厭自己或別人負面、消極的情緒。遇到負面的情緒,若是別人的,我們會企圖消除;若是自我的,則會盡可能地壓抑或忽視。其實,面對情緒最佳的方法是冷靜去經歷、感受它。然而,孩子在情緒宣洩上,往往無法以語言精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此時父母更需要去理解他情緒的來源,或許是生理上所引起的,或許是學校生活中的某個事件,這些都需要父母去關切與同理。同樣的,父母也需要敏銳地感受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可能一天的工作壓力、突發事件等造成自己的情緒不穩定,回家後,無意間轉而遷怒孩子。這種情形經常傷害到親子間的關係,但父母又往往無法自我察覺,而時間拖的越久,問題就越難處置。

善用同儕力量
  年輕人同儕的關係頗具影響力,對於孩子出入網咖也具有關鍵性的主導力。不過,這個力量是一體的兩面,依筆者來看,父母由於忙於工作,或個人的社交活動,忽略或減少了與孩子互動的機會,更不可能參與孩子們的人際關係;但身為父母的,若能花時間瞭解孩子的朋友群,認識一兩個與孩子關係較密切的朋友,那麼這個朋友將會成為父母跟孩子間溝通的橋樑之一。只是當父母想要成為孩子朋友的朋友時,也許還必須放下身段,先成為他們的樣式。
  
  要如何成為他們的樣式呢?長輩與青少年的對話不再是權威式的,而是朋友間的關係模式,如果不曉得如何拿捏這樣的關係,就當自己在跟一般平輩的朋友交往一樣,用關心、同理的心對待。如此,當父母與孩子及孩子的朋友關係強化之後,雙方的溝通就會容易一些。

觀察沈溺現象
  一般來說,青少年上網往往因自制力不足,容易有成癮行為,但成癮不一定只出現在青少年身上。成癮最典型的特質是:1.耐受性削弱(時間量增加才能滿足原來的需求);2.受控制(一旦減少刺激﹝上網﹞,生活作息變得不正常;若恢復刺激,生活反而變得正常)。另外,成癮行為的產生,並非單一因素造成的,而且若非藥物性的成癮,比較容易從行為來調整。身為家長,看到自家孩子因為上網而沈溺其中,最先擔心的是孩子成績下滑、健康受損。但很少人去反省,在孩子成癮之前,父母給他什麼樣的環境去宣洩他青春期過剩的精力,父母很可能就是造成他成癮的主要推手之一。

回歸自然
  人終其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而人所生長的家庭猶如一個組織系統,一個成員的變動,同時會牽連其他成員的改變。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改變,我們必須打破過去父母加給我們的許多「刻板印象」,例如:權威、兩性、成敗、好惡等,也不要把自己達不到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成為他的重軛。或許有父母會問,當這些都打破、拋棄了,我們又剩下什麼?
  
  在這新的世代,我們多的是來自各方的資訊管道,溫故知新,不斷的閱讀和思考,並以開放的、孩子般的心靈再次去面對世界,回歸自然的本質。當父母的心回歸到孩子般的清澈時,我們與孩子的距離便拉近了,而孩子也知道如何與萬物和平相處,心靈上更為純淨。此時,我們就與孩子連上線了。走筆至此,身為父母的也許看了會絕望,因為我們發覺自己的孩子似乎像個沒救的惡魔,怎麼講就怎麼叛逆。不過,別忘了前面所講的:今日的問題是花多少時間累積形成的,那明日就必須花相同的時間來解決,沒有所謂快速之道。在此僅提醒天下的父母,別放棄與孩子溝通的念頭,因為上帝也未曾放棄我們。
〈解讀當下青少年流行語〉,許斐絢,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印行,1998年6月。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generalpsy/neword.htm
同作者相關文章:
我們要跟孩子連上線 (第 9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5 期 哪兒來那麼多鬼? (55-5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5期  2006年  8月 哪兒來那麼多鬼? 95
本期主題:哪兒來那麼多鬼?
發行日期:2006/8/10
編者的話
目錄s/
遇鬼經驗 難忘感受深
探討台灣民眾遇見神鬼的經驗
鬼與趕鬼
鬼附與精神病
活在上帝國——屬靈爭戰的真諦
人光出版社發行人--蔡政夫小傳
教會參與外籍配偶照顧事工的省思
從商業電影宗教化現象談影像與福音的相互關聯性
論電影《活體超市》
畫說「信心」
不一樣的復活節
悲劇的消費與昇華
對於犯罪現象的些許省思──評電影《開膛手》
我們要跟孩子連上線
此情可待成追憶
何謂「交鬼」?
聖經中對撒但的看法
老契友的一封信
我是上帝爸爸的孩子
我有一個夢
他應該是/不是長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