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98期 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
|
|
本期主題 |
二二八後的台灣 |
|
|
關鍵字: |
作者/曾韋禎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
|
|
|
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馬太福音〉5章9節
他要解決民族間的糾紛,排解列強的爭端。他們要把刀劍鑄成犁頭,把鎗矛打成鐮刀。國際間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整軍備戰。人人都要在自己的葡萄園中,在無花果樹下,享受太平;沒有人會使他們恐懼。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應許了。——彌迦書4章3-4節
這是台灣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嘉義市二二八紀念碑上面的碑文,不過為了降低宗教氣息,刻在上面的文字有稍作改變。二二八事件至今滿六十週年,二二八平反運動進行至今也二十餘年了。但是,二二八真的過去了嗎?
二二八的傷痕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前的〈波茨坦宣言〉已經揭示了日本敗戰後的處置方式。於是,透過聯合國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蔣介石政權得以代表中、美、英、蘇等盟邦,接收台灣。歷經日本五十年統治的台灣民眾,無不歡欣鼓舞地迎接祖國軍隊,然而,這樣的期待轉眼成絕望。
國民黨政權動輒將台灣所經歷的一切視為奴化,予以歧視,毫不尊重台灣人的語言、文化與教育。在經濟上,無法將台灣與惡化的中國經濟作出有效切割,讓惡性通貨膨脹蔓延至台灣。政治上,吏治、軍紀嚴重敗壞,俗諺「食銅,食鐵,食到alumi(鋁,aluminum)。有毛的食到剩棕蓑,無毛的食到剩秤錘。」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廣為流傳。就社會地位而言,來台中國人填補了日本人的角色,但其專業表現與態度又遠比不上之前的日本人。環境衛生方面,日本時代所建立的防疫、公衛體系,在戰後瞬間被破壞殆盡,讓傳染病趁勢「光復」台灣。國民黨政權的統治,讓台灣人開始懷疑,所謂的「祖國」不如日本這個事實,因而有了「狗去豬來」這一說法。
早在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前,台灣社會已爆發多起官民衝突,其中較劇烈的有「新營事件」、「布袋事件」、「員林事件」等三大事件,皆曾出現員警直接向民眾開槍的惡劣行徑,所幸事後控制得宜,事發地點又較為偏遠,才未進一步擴散。類似事件,在二二八前的台灣社會更是層出不窮。因此,1947年2月27日大稻埕的一起緝菸事件,立刻席捲全台。
在歷經一陣混亂後,台灣各地陸續由民意代表、地方碩彥組成二二八處理委員會,與官方交涉,要求政府改革。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一面曲諉應付,又派特務滲入台灣人團體,進行分化與破壞,另方面急電蔣介石派軍來台鎮壓。蔣介石派了整編廿一師來台屠殺與鎮壓,同時進行「綏靖」和「清鄉」,並有計劃地捕殺台籍精英。
二二八事件造成約二萬人的死亡,但是後續的影響更為深遠。一是台灣人就此對政治以及公共議題的冷漠。日本時代與戰後初期,台灣人熱衷參與公共事務的那份熱情,已不復見,而是鼓勵子女朝醫、商發展。再者,因二二八被大量搜捕的台籍精英,其所遺之空缺,立刻被半山、無經驗和學養的政治新貴所補上,劣幣逐良幣,影響日後的台灣地方政治至今。政府並於兩年後的1949年5月19日頒佈〈台灣地區緊急戒嚴令〉,5月24日立法院通過〈懲治叛亂條例〉,台灣社會正式進入白色恐怖時期。二二八陰影加上白色恐怖的鉗制,使國民黨政權有效在台威權統治四十餘年。台灣族群間的對立、仇視與隔閡,也因此更為加劇,至今仍無解。
平反與復合 在長期抹滅事實的黨國教育體制下,加上老一輩的無不將二二八視為禁忌,沒經歷過二二八的台灣民眾,對二二八是一無所悉,許多台灣學子是出國留學後,才透過George H. Kerr的Formosa Betrayed(《被出賣的台灣》)接觸到二二八。直到黨外運動興起時,台灣才開始有人公開談論二二八,但執政當局卻企圖把二二八扭曲為共黨之煽動,以此遮掩真相。
當台灣的社會運動開始試圖去衝撞體制的年代,二二八的平反也是一大訴求。在尚未解嚴前,陳永興和鄭南榕就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投入二二八平反運動,長老教會也利用《台灣教會公報》大幅報導二二八相關資訊。台灣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就在「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長老教會與民主進步黨的合作下,1989年落成於嘉義市八掌溪畔。
<未完待續.....> |
|
|
1.吳乃德,〈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2006.07)。 2.莊天賜,〈長老教會與二二八平反運動(1987~1990)──以《台灣教會公報》為中心之研究〉,《台灣史料研究》12期(1998.11)。 3.黃秀政,〈你不能不知道的二二八真相〉,《台灣日報》2006年2月22日~2006年3月1日。 4.戴寶村、王峙萍,《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台北:玉山社,2004。 5.賴澤涵 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4。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超越死刑存廢爭議 ——專訪前行政院長張俊雄 (第 119 期)
|
.消費乎?儲蓄乎?——專訪李文福 (第 110 期)
|
.消費乎?儲蓄乎?——專訪李文福 (第 110 期)
|
.從家庭計畫到少子化----專訪孫得雄 (第 109 期)
|
.急人之難‧信仰傳家—嘉義教會長老陳老英 (第 107 期)
|
.王建民現象——被扭曲的台灣棒運 (第 103 期)
|
.祝福,從苦難開始──寶島歌王洪一峰全家的信仰告白 (第 102 期)
|
.台灣的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 (第 102 期)
|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第 100 期)
|
.二二八後的台灣 (第 98 期)
|
.長老教會與二二八──記二二八六十週年 (第 98 期)
|
.六十年!二二八結束了嗎? (第 98 期)
|
.當外國來的馬偕遇上本土布袋戲──談《馬偕在臺灣》布袋戲 (第 96 期)
|
.我很「台」,不是「客」:台客的歷史淵源與現象,台客用詞的反省 (第 91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