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19期 廢死不可 ?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苦痛與團契
真正的追隨基督者的團契,應該是可以透過基督的十架,來互相接納、扶持的團契,是受苦者不用再武裝自己、保護自己的團契。
關鍵字:
作者/謝克岳 (台南神學院神學系學生)

 

一個人若沒有經歷過苦難,怎麼知道它到底是何種滋味呢?沒有經歷過被苦難壓傷至極的痛苦,又怎能明白對生命重燃希望的那種喜悅呢?這種兩極化的對比,是外人難以體會的,也是未曾經歷痛苦者,所無法想像的。

我在這十年間,身體飽受一種令人感到屈辱、不便而使人生乏味的頑疾「廔管」之苦,但是我也在這個困頓中走上了獻身之路,努力背起我的十字架。在這些年的病痛過程當中,我真的體驗到如同保羅的「一根刺」之苦。甚至體會到了「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活命的指望都絕了」的滋味(林後1:18)。我努力仰望、省思,期許自己常可以有這樣的盼望:「這至暫至輕的苦楚,成就極重無比永遠榮耀」(林後4:17)

◎身上的一根刺

幾年來我,經歷了十幾次的大小手術,不斷地進出醫院。這樣的苦,對於我和我的家庭來說,都是很大的折磨。在肉體上的折磨,不光只是術後傷口的疼痛,也因著疾病的反覆發作,傷口的慢性發炎疼痛,致使筆者無法久坐、久站,睡眠品質差;且當傷口急性發炎時,真可用「坐立難安」來形容,的確是痛到沒辦法坐著和站著,甚至連躺著都很難過,根本沒辦法休息及睡覺,需要打止痛針才有辦法緩解不舒服之情形,且要「即刻」到醫療院所進行開刀治療,這是因為傷口為細菌性的感染,在急性期若是延誤就醫處理,就會有所謂的致命性「敗血症」情形。故治療的醫師經常告誡著這點,醫師們常說:「若有急性疼痛,就一定要馬上來急診治療。」

在心理上,從一開始的手術治療,自己認為會「必定痊癒」,到之後的反覆進出開刀房,自己的心境開始慢慢的轉變為「下一次也許就會好」,到「也許再過幾次就好」,直到「可能真的好不了。」我在反覆治療的過程中,一再經歷的,就是:從對痊癒的高度期待,到對痊癒的失望,從對可能無法痊癒的勉強接受,慢慢走到願意與疼痛和平共處的心路歷程。

家人的心境轉變也與我是同步進行著的,因他們扮演著「陪伴者」、「支持者」的角色,對一個兒子、丈夫、和父親在治療過程所經歷的痛苦,對此的心疼與難過。對於家人們的支持與鼓勵,我除了感到感謝之外,更是有幾許的自責之感,因為他們分擔著,也背負了我的苦痛。他們成為支持我的團契,但肉體的痛,仍是我個人的擔子,每一次的心境轉變,他們就要一起經歷震盪。

◎苦痛的意義

在我肉體與心靈的痛苦中,我探索著苦難的神學意義,整理了一些基本的想法:

1. 苦難與邪惡:

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曾提出一個問題,苦難的存在若是一種邪惡,而上帝是善的,怎麼允許苦難存在呢?苦難的本質是否全然邪惡?

在探討苦難的本質前,首先來談「痛苦」。痛苦包含了肉體與精神兩個層面。以肉體層面來說,通常我們會認為痛覺是殘害生命的一種作用,但在楊腓力與班德醫師合著的《疼痛》一書中,卻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是:痛本身不是一種邪惡,乃是一種極重要的保護作用。痛覺是保護生命,是恩典,而非咒詛。失去痛覺的人如:痲瘋病、糖尿病患者,極易讓身體受到危害,因無「痛」的保護機制。而心靈的痛苦非但是惡,它有其基本上的正面意涵存在:從困難的環境中訓練出堅強成熟的生命。

故此,苦難的本質並非邪惡。真正的邪惡乃是人的私慾,是人對自己、他人、萬物,及上帝的極度不尊重,所造成的結果。苦難本身不見得會帶來邪惡,但是邪惡卻會帶來苦難。

2. 苦難和失望:

西塞羅說:「只要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希望是一種屬精神、屬靈的需求,是對未來生命的一種理想。而失望乃是對於希望的破滅,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失望本身所蘊含的就是情感關係的破裂。而這關係的對象是誰呢?是人嗎?還是上帝?

對於人的失望,無論是自己或他人,可解釋為自己的不完全;但是對上帝的失望呢?這種失望不光只是在遭受大屠殺的猶太人可見到(當然這是一種極重大,極痛苦的經歷,是人類的慘劇),也可在一般生活中遇到,如路益師在喪偶之後所言:

神在哪裡呢?當你很快樂,快樂到不覺得需要神,快樂到覺得神對你的要求有點近乎煩擾,這時,你若醒過來感謝祂,讚美祂,祂會張開雙臂迎接你-或者你這樣覺得。但是,當你迫切需要祂時,當所有其他的救援全部落空時,你發現什麼呢?一扇當著你的面然關閉的門,從裡頭還傳出上門栓-雙重門栓-的聲音。

3. 苦難和信仰:

苦難是否會造成信仰的危機,甚至是信仰的失落及失喪呢?對於信仰,為何人在面臨極大痛苦時,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原因何在,是信心。楊腓力提出「兩種信心」的說法。一種為「種子般的信心」就像孩童似的信心,可以移山倒海,出現神蹟的信心,但此種信心未能持久。另一種為「忠貞」,是不計代價還持守的一種信心,是比前者更大的一種信心。然而,弔詭的是,越是迷惑的困境,越能培育信心的增長,增進我們與神之間親密的關係。

苦難,是眾人都必須經歷的事,也是生命普遍的經歷。對於苦難的問題,路益士在《痛苦的奧秘》中,曾說過:

當我們正興高采烈的時候,上帝的聲音,則低若耳語;當我們良心發現的時候,上帝的聲音,乃是對面的傾談;但在我們的痛苦中,則聲若洪鐘:痛苦乃是其振聾發聵之擴音器或放大鏡。

可見苦難是否有其正面意義,是取決於我們對生命的態度。如路益士所說的,苦痛幫助我們更能聽到上帝的聲音。但如果我們不能被這樣的聲音喚醒,層層重壓的苦痛只會帶來更大的失望,甚至於絕望,從此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與期待。

而我的體會是:因為基督的愛,因為祂在十字架上的死,我們才有辦法在我們的苦痛當中,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聽間祂若洪鐘的聲音。在我的苦痛中,我因為仰望基督而得安慰。

◎孤獨的苦痛者與團契

由上述對苦難或是受苦的看法中,我深切感受到一項要點,即是受苦者若是不能先體驗到「孤獨」的涵義,讓自身處在極度的受棄絕及受輕視,甚至被嘲諷、被貼標籤,被認為是因犯罪所受咒詛之感中,則不能體會到苦難所帶來的正面意涵,而這種感受和體驗就是潘霍華所說的門徒經驗十字架的意義,潘霍華如此說道:

耶穌說,每個基督徒都有他自己的十字架等待著,這是上帝預先指定及委派給他的。每個人必須忍受他所當得的苦與棄絕,但每個人所當得的份都不同:有的上帝認為配得最高形式的苦,於是賜給他們殉道的恩賜,有的所受的試探,絕不會超過他們所能擔當的。然而在每一種情形中,都是這完全相同的十字架。

一位願意真心跟隨基督來作他的門徒之人,若沒有如此清楚的體認與經歷,則苦難或受苦對於團契生活是毫無意義的,更是失去了潘霍華在《團契生活》所講的「透過耶穌基督並在衪裏面」中對團契的定義,他認為「團契就是透過耶穌基督,並在耶穌基督裏面那一種甜美和諧的生活。…我們惟獨透過耶穌基督,也是在耶穌基督裏面,我們才彼此相屬」。

故此,離開基督的十架受苦神學,是無法造就出真實,對彼此真正有益的團契,有的只不過是寒喧式、社交式的俱樂部型的團契而已。

在筆者這病痛的十年間,確實在教會的團契中獲得到許多的安慰與支持;但不可否認的,筆者也曾遭遇過非常孤獨的景況,這種痛苦會使得自己想去告訴別人所正在承受的痛苦的意願都沒有。因為教會的團體,有時是一個缺乏信任與接納的機制的團體啊!在這樣的團體當中,說出自己的受苦。這樣對自己來說似乎得不到真正的幫助,並且擔心會受到傷害。於是乎就反射性的開啟自我防衛的機轉,來武裝自己,讓自己顯得更堅強,但我也反省到,無法真實開放自己,是因我沒有預備心要去擔負被自己所屬的團體誤解、看輕、排斥的「十字架」。也許這不是真正的在背負基督的十字架的苦難,更不是真正的生活在與基督同在的團契中。

真正的追隨基督者的團契,應該是可以透過基督的十架,來互相接納、扶持的團契,是受苦者不用再武裝自己、保護自己的團契。 

自從進入神學院受造就,感覺,這些未來的傳道者好像被當成「超人」般地操練著、期待著。想當然爾,這些超人們當然是不能顯出其弱點,否則就不能被稱為超人了,是會被其他的超人們所看輕,這種現象及文化,自然而然地會造成這些「超人」們無法對他人有所敞開及信賴,除非是自己非常熟識之人,但也會在當中有所保留。所以,在這樣的團體中要分享自己的軟弱與受苦的一面,真的是難上加難。

讓我真的感受到團契關係的,是過去我所參加的一個「傷痕團契」,團契的成員此無論是在心靈上、家庭生活上都曾遭遇或正遭遇著類似的痛苦,成員間能相互體諒、彼此信賴,故能夠卸下自己的心防及敞開自己心房,學習當「負傷的治療者」。也許,同樣有受苦經驗的人所組成的團契,才比較可能因為共同的經驗來一同仰望基督,向著彼此打開心門,並一起成長,一起成為背十字架者的團契。

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中寫道:「惟有基督才能把我們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惟有在基督裏才能有完全的團契。既然這樣,靈裏的愛是和基督在一起談論弟兄,多於和弟兄一起談論基督。」但願我們的教會裡真的有這樣的團契出現:不是在一起互相比賽家世背景、屬靈的知識或事奉的能力,而是以基督的愛來互相了解、接納、扶持,讓受苦的生命在這個團契裡得到成長,這個團契才有能力活出上帝國的盼望,成為愛與公義的見證者。

同作者相關文章:
苦痛與團契 (第 11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9 期 廢死不可 ? (70-7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9期  2010年  8月 廢死不可 ? 119
本期主題:廢死不可 ?
發行日期:2010/8/4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復仇、正義與生命的刻度
死刑宜慎不宜廢
德國為何廢除死刑?—— 從歷史的角度觀察
我為何主張廢除死刑—— 一個廢死論者的心路歷程
超越死刑存廢爭議 ——專訪前行政院長張俊雄
被輕忽的生命尊嚴 --從台灣社會反廢死刑談起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愛與死刑的對話錄
死刑,行不行?
「逃城」反死刑!?
再見,蘭醫生
謝謝您們來過,用生命影響了生命——紀念蘭大弼醫師
平地不是我的森林-原住民災後原鄉重建之路
負債一億四千萬,還要繼續嗎?——新眼光電視台向前行
別再沉默與迴避——日劇「莎拉公主」觀後感
撿郵票的神父
苦痛與團契
現代台灣基督徒tioh讀《現代台語聖經》——寫佇「讀經筆記」頭前
凍霜相公、慷慨狼狽
聖經沒有「同性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