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5期 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字級調整:

潮流.脈動
全新世界即將來臨?
關鍵字:
作者/M. P. Joseph (長榮大學副教授)
譯者/林弘宣 ()
全球化的夢魘
  目前,全世界人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應該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當貧富差距愈來愈擴大而無法解決時,受害者開始群聚並找尋顛覆現行既有的體制。
  
  全球化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過程,它帶給人民複雜的感受和反應,阿根廷的情況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13年阿根廷是全球最富有的十個國家之一,1930年國民平均所得與法國相當,1990年初期國民年平均所得仍約七千四百四十美元。阿根廷資源豐富,人口相對於其他熱帶地區的國家算是稀少,教育普及率更高達96%。然而到了2002年,70%的人民卻生活在貧窮水平之下。貧窮的情形持續嚴重惡化,以至於在2002年的12月,飢餓的人民為了存活下去,到處搶奪全國的超級市場食物,有二十八個飢寒交迫的人民因搶奪食物而被警衛射殺死亡。
  
  全球化的過程使得全世界呈現兩項明顯而快速的改變:
  
  第一,地理上的距離逐漸消失;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的交流趨於頻繁;時間和空間的改變更是影響深遠;地區性的事件很快的成為國際性的新聞。國際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直接影響各地區人民的生活態度以及人生價值觀念;高科技的發展確實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第二,各地政府以及所有機構所擁有的控制權必須根本的轉型改變,這種改變包含家庭、社區、學術機構以及政治團體。當人民的優先次序改變時,生活習慣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和品味也跟著調整改變。
  
  雖然有心人士希望時間和空間的縮小能夠創造一個和平、公義的地球村,最近的歷史卻證明剛好相反的事實:不但沒有看見和平公義的地球村,反而使戰爭和暴力的威力和速度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陌生。
   
  再者,成長和發展必須以是否幫助大多數最需要的人民來評估。一個制度是否成功,唯一的標準是要看它是否幫助到最需要幫助的人民。以這點而言,全球化到目前為止,帶來的是全球的災害。全球化的確在商品貨物的生產,在交通、運輸以及許多方面有著驚人的成就與成長。然而,過去十年在經濟方面的主要指標上,全世界的統計數字卻是倒退,這包含了生活的期待、小孩的存活率(如意外死亡)、小孩的教育等等。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3年10月分的報告,超過十億的年輕人生活在極度貧困的條件之下。這份報告也指出,因飢餓而死亡的比例也增加到令人擔心的地步。1984年每天大約二萬四千人因飢餓和相關的原因而死亡,但是過去二十年的大量生產和發展高科技的結果,卻使得每天因飢餓而死亡的人數升到四萬。

  原本允諾帶給人類更多方便和幸福的全球化運動,卻成為大多數人民的夢魘。這的確須要好好來調查研究。

新的宇宙大帝國
  實際上,現今全球化的情形有三方面的樣貌:第一,因為全球化的商品大量快速的生產而使得消費的品味同質化。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市場和生產的快速整合,大量生產的商品諸如煙、酒、本田機車、Toyota汽車、Sony音響、麥當勞漢堡以及可口可樂,在全世界到處都看得到;有人稱此現象為「可口可樂」化。生產不再因為消費者的需求,生產的目的只是為了全球的市場。

  第二,資本國際化。資本不受國界空間所限,它超越了地理上的區隔。財富在市場上累積運用,而不再受限於社會的規範。財富的累積不再有其社會成本的考慮,也不再有任何社會目的,更與生存無關。

  第三,跨國資本家推動的市場經濟控制了交通、知識系統、市場服務和政治結構。總之,全球化是一個市場導向的系統,它的運作是為了跨國性資本家的利益而已。

  全球化實際上主宰了市場。在當今的社會中,市場已潛在地主導人民的生活,任何社會的拯救方案都必須看它是否有能力變成市場經濟過程的一環。

  市場並不是一個新的景觀。事實上,人類最古老的經濟活動之一就是市場,諸如趕集,以物易物的情形早已存在。然而「社會中的市場」轉變成為「市場社會」,乃是現今可怕的現象。傳統的市場乃是應社會人民的需求自然產生,如今市場卻由少數大資本家推動,用以控制社會。

  在布魯塞爾的一個會議中,「國際貨幣基金會」的主任指出當今的市場形態有三個基本價值:第一,市場是自發性的,並不是人為意志或自覺的結果。市場基本上是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規範的。再者,市場提供了作生意的人實現他們賺錢的最佳機會。第二,市場的運作是在毫無拘束,絕不強迫之下自願交易及自由企業的合作機制。它擺脫了政治的干預。第三,市場提供了必要的空間給每一客戶個人的需求,進而對所有人的共同利益有所貢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管進一步指出,市場對個別的和集體的財富提供了最有效的經濟組織模式。果真如此,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已經實現人類自古以來所夢想的烏托邦理想國度,和平與公義、富有與幸福一齊實現的人間天堂。讓我們檢視一下,實際情形是否如此,或許只有極少數的商業鉅子所意圖建構的宇宙帝國才享有此福分。古老的帝國一向只能靠武力擴充版圖,控制有限的地區、國家,如今無攻不破,變成了宇宙大帝國。它不受任何地區人民所控制,也不受任何國家所約束。這個新的宇宙大帝國的維持與發展靠的是幾個大護法,諸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等。而更悲哀的是這些大護法其實被少數幾個企業鉅子所控制。

  全球化所造成的宇宙大帝國操控一切金融秩序、社會秩序,乃至人們的思維及價值取向。它是無所不包的。只要你是它體系的一部分即可生活下去,如果脫離這個體系,那麼你是無法生存的。它操控世界的能力遠遠超過殖民時期的帝國。

  這種發展的結果,把資本奉為神明,也就是所謂的拜金主義。拜金主義者,「金錢」至上也。然而,由內造的機制,進而控制外在的世界,究竟混合著現存的許多社會問題。全球化與普世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全球化的過程是一種強加諸於人民的利器,而普世化是人民自動自願的接受某種觀念,硬要把全球化的觀念說成普世價值,這種邏輯實在只是一種迷思。

  全球化的決策過程乃是由上而下垂直的下達給社會和人民。無論市場多麼自由交易、自由發展,決策仍是以階級的高低來取捨(董事長及總經理說了才算);貨物和商品的生產及供應並未事先徵詢社會各階層人民的需要而作決定。這種由上而下的決策常常會被下層的社會及人民所抵制。再者,這種決策過程在巨大資本的操弄下,最容易產生貧民及流浪漢。大多數人民的生存條件下滑,傳統社區的自殺率在過去幾年迅速上升,而大都會裡包藏著赤貧的人民,他們無以為生,只有自殺一途。社會問題因而層出不窮。

防範操控的因應對策
  為了防止全球化所帶來的災難,有四種方法值得研討:

一、Michael Hardt在回應「世界社會論壇」的詢問時指出,目前有兩種可能的選擇可以抵制全球資本的猛烈攻勢:1.重新強調國家領土的主權及完整性,隔離外國及全球的資本入侵;2.以無國界的世界公民來取代現行的全球化政策。第二種選擇必須有真正的民主機制,人民可以用來改變那些專門造就資本利潤的政治力量。Hardt也許看出這兩種選擇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他建議兩者選一。

  然而,這看似矛盾的兩種力量也可以形成互補作用(只要民主的機制能夠運行)。所以雙方的團結聯盟是必要的。因為全球化的基本教義派早已派遣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先鋒,替全球的資本鋪路。所以強調各國主權的內部運作必須爭取最寶貴的時間來阻斷其入侵。另一方面,主張不分種族、不分國籍和國界的人民必須團結起來,以民主機制來實現真正的普世價值。真正艱難的部分在於建立卓越的領導來阻絕全球化的惡勢力,進而催生一個嶄新的政治實體,讓人民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享有和平與公義的生活。

二、創造並改變全球化的惡勢力必須從人民的口頭抗爭到達實際經濟生活的應用,不能光說不練。整個改變的前提在於人民必須立刻覺醒,因為時間上、空間上都不允許人民去猶豫不決;改變現狀的創建,基於人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去操練。生產和消費之間必須達到人性化的平衡,生產者必須對每一個環節都瞭如指掌,用以滿足消費者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大量生產然後強迫消費者不得不購買的情況。

  在傳統的觀念中,消費是表現一個人的社會性,無論是共同的節慶或私人的家族團員。而在全球化的資本社會中,消費變成了表現一個人的社會階級、身分與地位。如果你要購買一部昂貴的車子,需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來襯托出它的價值;你如果買一部平民車,就不需要如此煞費周章。一種實用的產品重複使用與消費,使得人民及社會更有人性及人情味;老牌子便宜的日用品比起新款且昂貴的產品更具說服力。要達到人民實踐這種樸實而溫暖的經濟生活,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必須培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觀念。如果社會上沒有別人,那麼自己也不可能存在。

三、根據Enrique Dussel對「超現代化」尖銳的分析,有一種新的政治現象正在世界發展,稱之為超現代化:「超越的意思,不只是比西方式的內在集中現代化更為晚近,而且是由外在的創造性的來源而產生。」 這項未來的方案計畫不只是整合國際上類似的文化,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創造對話的自然空間,使得傳統和現代能夠對話而創造偉大的超現代文化。反全球化運動展現了超現代化的催生有其必要性。

四、信心是保證「另一個全新世界」成為可能的關鍵,也是相信文字語言不會陷入永遠被曲解的力量。上帝創造宇宙有其神聖的目的,宇宙的創造運動是走向完善完美的過程,這是確定的,也是信心的保證。

  為了避免倫理上的糾纏,市場運作的邏輯自應將其經濟活動與宗教價值分開。市場經濟的自由基於它的獨立自主性而擺脫道德與倫理性的批評,因此,宗教被視為私下的事而個人的宗教信仰更是每個人的隱私。

  信心的價值在於它創造了能夠被世界上任何經濟和政治的制度入侵,卻不改變人類追求完善的意志。
同作者相關文章:
願他們都合而為一——普世教協的神學走向 (第 88 期)
全新世界即將來臨? (第 85 期)
全新世界即將來臨? (第 8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5 期 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25-2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5期  2004年  12月 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85
本期主題:說得多還是做得多?
發行日期:2004/1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長老教會一四○週年系列建言
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
顏色之外——展望2004年後的長老教會政教關係
眼高手低——從教勢統計看宣教策略與行動力的落差
沒有執行力,就沒有宣教力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全新世界即將來臨?
以「道成肉身」的信仰看藝術的情境化
佳里教會的外籍新娘輔導班
禁食與經濟公義
當愛情披上謊言的糖衣
不要讓我們的信仰顯出基督徒狹隘的胸襟
瞳人中的真光——一個難忘的聖誕節
坎坷求學路
我願緊跟我主——大衛牙科蘇嘉俊醫師
公民社會的提倡
主日學應該恢復母語教學
青春不留白
那年,我參加SEP……
上帝所賜的禮物
尋見靈魂裡的荒漠之地——青年門徒靈修營後的深思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