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9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關鍵字:
作者/管中祥 (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獨立的媒體一直是民主社會重要的價值與象徵,它一方面意味政治、商業等不同面向的權力者不應操控媒體,相反的,獨立的媒體必須監督社會中各項的權力機制,並且作為公共論壇,提供不同社群思想交流與論辯空間,達到民主社會中重要的對話價值。

※ 媒體管理階層的政黨輪替
  可惜的是,這樣的理念在過去台灣的威權政體幾乎從未實踐,國民黨政府透過法規限制、所有權控制、言論監管等方式排除異議媒體、扶植友善媒體。除了少數異議者,台灣的媒體在當時充其量只是扮演著傳聲筒的角色,毫無獨立性可言。不過,隨著政治民主化、政黨輪替,台灣媒體是否就已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外?是否自此擺脫黨、政勢力操控,扮演起監督部門的第四權角色?或者,只是陷入另一個複雜的政經糾葛新牢籠?

  「黨政軍退出媒體」一直是媒體改革團體與民間社會的期待,甚至是陳水扁參選 2000年總統大選的政見。相對來看,政黨輪替後,台灣的廣電媒體在制度上的確逐步走出黨政軍控制的陰影,但過程中仍然可見政治力量不願放手的清楚鑿痕。換句話說, 1993年開始,政府便陸續開放廣電媒體,不過,即使政黨輪替,媒體不但沒有成為多元意見再現的公共領域,政治勢力亦未能全面退出媒體。

  2000 年民進黨執政後,由於政府仍持續擁有台視、華視、中央廣播電台等廣電媒體的股份,因此,相當程度地影響這些媒體的人事安排,於是,不論是輔選有功或者具有專業表現,一位位被外界認定的「親綠」人士陸陸續續進入國營媒體的管理階層。隨之而來的轉變是,這些媒體的政治立場產生明顯的轉變。電視新聞從原有的親藍色彩一百八十度轉為泛綠觀點,同時台視、華視接續開闢了數個立場鮮明的政論節目,「泛綠媒體人」或親綠人士一言堂式地在節目中闡述政治理念或攻擊對手,無線媒體應有的公共領域精神,再一次讓人失去期待。就民進黨或其支持者而言,此舉無非是將媒體視為傳聲筒,或是,只是為了在政治立場偏藍的媒體生態中尋求相對的「平衡」,但卻同時突顯了政治操控媒體的能力與現實。

  除了傳統的「國營」媒體,民進黨政府為了落實族群傳播權,推廣少數族群文化,先後成立了客家台及族群頻道,這些頻道的設立的確為少數社群長期遭剝奪的傳播權利開啟了舒展的空間,然而,制度的設計卻讓政府及政客有了上下其手的機會。例如,在 2005年底,「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對原住民電視台的監看就發現,該台大量轉播民進黨縣市長候選人的造勢,以及不斷重覆播放行政院長謝長廷「送液晶螢幕到原鄉」的活動,族群頻道無疑已成為「公關電視」。

※ 「黨」「國」政體與商業媒體的結合
  2003 年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廣電法修正案,明訂政府、政黨及政治人物必須退出媒體經營,2006 年初,「無線電視公股處理條例」通過,予以無線電視官股退出的法源,並將華視、原民頻道、客家電視、宏觀衛視與公視整合為「公共廣電集團」,台視則走向民營化的道路,國民黨也必須釋出中視與中廣的股份,還黨產於民。這樣的變革是台灣民主發展與媒體改革的重要指標,一方面限制了政治力量經營媒體的空間,逐步邁向黨政軍退出媒體的目標,另方面,也讓原來的國有廣電媒體朝向公共媒體的方向發展,作為矯正商業媒體亂象的重要力量。

  不過,這樣的發展是否就意味著政府及政黨的勢力就已從此退出媒體呢?

  事實上,政治勢力控制媒體的方式除了透過擁有廣播媒體所有權與法令限制,進而影響媒體內容與表現,同時也亦藉由各種「柔性控制」的方式影響資訊的選擇與呈現,亦即,政黨及政客會利用各式各樣資訊提供的方式引導媒體內容呈現的方向。

  
<未完待續.....>
同作者相關文章:
假訊息是如何煉成的 (第 186 期)
走入社會,與哀哭的人同哭——《基督徒不服從》序文 (第 162 期)
政媒聯手下的公共事務無能症 (第 121 期)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第 9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9 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8-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9期  2007年  4月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99
本期主題: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發行日期:2007/4/10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目錄s/
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談台灣的新聞圈生態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大話新聞」現象的若干觀察
小蝦米的媒體戰爭
誰來決定新聞晚餐?
解讀新聞 探索真相
耶穌停、看、聽──淺談基督教媒體倫理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台灣橄欖球王——柯子彰
歡喜做大戲 教會謝平安──當歌仔戲遇到基督徒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把愛傳出去--重新教會的社區服務
戀愛之五馬奔騰論
定睛在己,抑或是上帝?—關於基督徒藥師的角色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基督徒可以「恨」嗎?
在靜默中凝視熱情──大專泰澤靈修有感
分享就是最大的神蹟
我的第44屆神研班
當輔導,你也可以!——神研班輔導心得分享